? 《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儒家經典,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其文字簡煉明雋,兼采雅俗,言辭中流露出山林意趣,滲透著萬物一體的世界觀。
《菜根譚》開出的處世之方偏重心態和人事,悟虛妄真實之理,指出貧富、尊卑、窮達因為心念使善惡、禍福相互轉換,告誡世人及時轉念,戒貪少欲,取中庸之道。著作前后內容和深度有所不同,反映出了不同的閱歷和境界。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段話: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
這段話譯成現代漢語,其意思是,遠離凡塵俗世修行的道理,應在人世間磨煉,根本不必離群索居與世隔絕;要想完全明白智慧的功用,應在貢獻智慧的時刻去領悟,根本不必斷絕一切欲望使心情猶如死灰一般寂然不動。
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真正修心覺悟,脫離世俗功利之心的道理,并不在獨居的山間,而在如何面對入世中的功利事物之中。一個人在山中,不受聲色犬馬的誘惑,自然容易入靜,但一旦進入喧囂的歌舞聲中,又往往容易動心。而經常在涉世之中滾爬,見得多識得廣,面對各種誘惑,都能有一種定力,保持心的平靜,這才是出世追求脫俗的真諦,所以出世之道,盡在涉世之中。
修心也是如此,修一顆清澈明亮的心,決不是斷絕一切欲望,使自己的心像死灰一樣沉寂。而是恰恰相反,真正的修心,是心中充滿著活力,對生活無比的熱愛,盡心盡力做好當下應該做的一切,把當下的事情做好了,不為未來擔憂,不為過去遺憾,只為現在盡力,不抱怨不生氣,活在當下,自然會修成一顆智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