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儒家經典,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其文字簡煉明雋,兼采雅俗,言辭中流露出山林意趣,滲透著萬物一體的世界觀。
《菜根譚》開出的處世之方偏重心態和人事,悟虛妄真實之理,指出貧富、尊卑、窮達因為心念使善惡、禍福相互轉換,告誡世人及時轉念,戒貪少欲,取中庸之道。著作前后內容和深度有所不同,反映出了不同的閱歷和境界。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段話:遇病而后思強之為寶,處亂而后思平之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 為禍之本,貪生而先知其為死之困,其卓見乎。
這段話譯成現代漢語,其意思是,一個人只有在生過病之后才能體會出健康的可貴,只有在遭遇變亂之后 才會思念太平時的幸福,其實這都不是什么有遠見的智慧;能預先知道僥幸 獲得的幸福是災禍的根源,雖然愛惜生命可是卻能預先明白有生必有死之 理,這樣才算是超越凡人的真知卓見。
一個人的智慧在于其洞察力,即事先充當預測事物發展變化的能力,要善于總結得失而下充當事后諸葛。一葉落知天下秋,“福今禍所依,禍今福 所伏”,說明了對事物要有先見之明,不能糊糊涂涂做人,渾渾噩噩混世。 把生與死的道理看破,把成與敗的因果看清,才能漬灑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