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儒家經典,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其文字簡煉明雋,兼采雅俗,言辭中流露出山林意趣,滲透著萬物一體的世界觀。
《菜根譚》開出的處世之方偏重心態和人事,悟虛妄真實之理,指出貧富、尊卑、窮達因為心念使善惡、禍福相互轉換,告誡世人及時轉念,戒貪少欲,取中庸之道。著作前后內容和深度有所不同,反映出了不同的閱歷和境界。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段話:名根未拔者,縱輕千乘甘一瓢,總墮塵情;客氣未融者,雖澤四海利萬世,終為剩技。
這段話譯成現代漢語,其意思是,一個人如不徹底拔除功利思想,即使他能輕視榮華富貴而甘愿過清苦的生活,最后仍然無法逃避名利的誘惑;一個受外力影響而不能在內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能恩澤天下甚至造福千秋,其結果仍然算是一種多余的伎倆。
假如一個人不鏟除名利觀念,隨時都會有追逐名利的念頭產生,不論他如何標榜清高聲稱退隱林泉,都不過是以退為進的外交辭令。民國初年的很多軍閥,在兵敗無計可施之后,有時就住進廟中潛心佛法,可是一旦時事有所轉變,他就又東山再起重掌兵權。
古代人隱居的原因很多,有的人是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有的人是官場失意;還有的人是想憑借隱居的舉動來抬高聲望,以此來謀求官職。因為文人隱居很容易引起官府的關注,在社會上形成影響,所以朝廷往往會任用這些假意隱居的人,以表示對人才的重視。
唐代的盧藏用本來功名心很強,可是他卻善于做作而隱居京師附近的終南山,當他由于清高之名而很快獲得朝廷征用時,他竟毫不隱諱地指著終南山說:“此中大有佳趣!”因而后人才有“終南捷徑”一語。盧藏用與陳子昂、司馬承禎、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