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科學還沒有出現的時候,人們對自然界充滿好奇和探索,但是受技術以及知識的限制,人們只能用一些迷信的說法來說明那些自然界中的奇異現象,神話傳說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除此之外,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統治者們越發意識到民眾對于政權穩固的重要性。
然而要想民眾臣服,就需要找到一個能夠讓民眾信服且有說服力的理由,于是統治者們便將眼光放在了那些神話故事上面,“神權”由此逐漸形成。
眾所周知在神話世界中存在一個開天辟地的神族,他們具有神力,而且能夠操控世間萬物。統治者們則自稱自己是神族的后代,身負拯救蒼生的重任。而“龍”在神族地位崇高,統治者們則常常被稱為“真龍天子”。
統治者有了“天選之子”的光環,不僅增強了自身的威嚴,同時也有利于其統治國家。古代民眾思想尚未開化,他們對封建迷信的說法深信不疑,面對黃袍加身的統治者不由得會產生歸順之意。除了統治階級需要神話來鞏固政權外,民眾們也需要神話來樹立信仰,心中有所期盼才有奮斗的動力,于是民間產生了類似“風水”等封建迷信思想。
人們相信風水會影響命運的走勢,一片好的風水寶地必定人才輩出、財運通達。“龍脈”一詞便與風水有關,它說的是山脈以及河流的走向。關于龍脈歷史上說法參差不齊,不過大部分說法都講昆侖山作為“龍脈之源”,而貫穿中華大地的其他山脈便是其“分支”。雖然“分支”不及“源頭”,但是其依舊是人杰地靈的好地方。
中華大地山脈連綿起伏,“龍脈”肯定不只有一條。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他竭盡全力尋找龍脈,希望能夠破壞掉其他人的龍脈,好讓他建立的秦朝能夠千秋萬代。經過一番苦尋,秦始皇的隨行術士發現金陵的紫金山周圍一片仙氣環繞,便向秦始皇匯報他找到了龍脈。而且隨行術士還告訴秦始皇說假以時日,出生在這里的人必定會有未來的天子。
為了避免自己打下的江山被其他人搶走,秦始皇便下令毀了這條龍脈。在隨行術士的建議下,紫金山的龍脈被人鑿斷,同時還將方山挖斷,引秦淮河河水進入金陵。用隨行術士的話來說,這樣做可以泄掉紫金山的龍氣,沒有了龍氣的滋養,在這里出生、成長的人便失去了仙人的庇護,不再有成為天子的可能。
秦始皇還將金陵改成了秣陵,他希望能夠通過名字將金陵的龍氣掩蓋,如此秦朝便可以實現千秋萬代的偉業。只可惜秦始皇做了這么多,秦朝還是斷送在了秦二世的手中。歷史上除了秦始皇“斬”過龍脈外,唐朝的袁天罡也做過類似的事情。
李世民經過“玄武門”之變奪得皇位,從道義方面講,這并不道德,但是李世民確實是一位明君。因此李世民在位期間,袁天罡和李淳風對其忠心耿耿,他們在輔佐李世民時接到了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斬龍脈。
作為風水大師,袁天罡和李淳風非常清楚“斬龍脈”是件有違天意的事情,很可能會遭天譴。但是皇命更難違,他們接到命令后立刻尋找其他人的龍脈。袁天罡用“風水術”很快地找到了88條龍脈,之后便將這些龍脈鑿斷。
雖然袁天罡聽從李世民的旨意斬斷了其他人的龍脈,但是出于唐朝的長久發展,他自作主張少報了兩條龍脈。其中一條龍脈是武則天的,位于山西太原。袁天罡算出了這條龍脈會奪走李唐的江山,但是這條龍脈又能夠保證唐朝延續二百多年。
果不其然,唐朝在武則天的統治下開啟了盛唐篇章。另一條龍脈位于宋州碭山,袁天罡來到這條龍脈跟前時已經預測到了這是朱溫的龍脈,而朱溫將會在200多年后滅了唐朝。
可是他和李淳風都覺得天意難違,他們可以斬斷其它龍脈讓唐朝的發展更為順利,但是他們并不能決定唐朝的生死存亡。所以袁天罡在回答李世民關于唐朝能夠持續多少年的問題時,他并沒有正面回答,只答:豬會上樹之際,唐朝滅亡。眾所周知,豬永遠也不會上樹,如此李世民便相信了唐朝可以永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