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未成年人犯罪跟網絡有關聯。”
最近舉行的“青少年違法犯罪預防與社會管理創新”座談會上,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透露的一系列調查數據中,出現了這個令人側目的數據。
關于網絡管理的討論迅速借“80%”溫度回升。暑期已至,網絡與犯罪的“聯系”也讓家長們倍感憂心。網絡到底應該怎么管?是盯緊網吧還是建造“綠壩”?怎樣才能預防青少年犯罪?在這一系列的爭論開始前,不如先聽聽數據的發布者是如何看待這個數據的。
最高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廳廳長萬春近日也曾表示,隨著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進程,流動、閑散和留守未成年人涉網犯罪問題日益突出。當記者帶著“80%”的疑問而來,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秘書長操學誠開門見山地指出——
“他們多數從初二開始逃課上網,
既而跟社會上的人交往”
網絡本身并不必然導致犯罪。但是,通過我們2009年對18個省、2010年對10個省的未成年犯管教所共計3018名未成年犯的抽樣調查表明,很多孩子確實受網絡不良影響比較大。
我們的調查有一個環節,就是問這些孩子自己覺得犯罪和網絡有沒有關系,他們寫下了上網聊天不良交往、網絡游戲沉迷、搶劫上網費用等因素。在我們和200多名未成年犯訪談過程中,大部分人也確實認為其犯罪和網絡的不良影響是有關系的。
這些孩子里,侵犯財產類犯罪如搶劫的占到60%以上,其中有很多都是因為上網沒錢,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網絡游戲中的暴力影響了他們。
比方說山東有一個未成年犯,晚上在同學家借宿,夜里恍恍惚惚就把同學的爺爺給殺了。這是個比較極端的案例,他覺得自己還是在網絡游戲里,已經把現實和虛擬世界分不開了,這是極端的網游沉迷。
網絡的影響,除了沉迷,還有就是在網吧和網聊當中會有不良交往。這些未成年犯中間的多數都是從初二開始逃課曠課,他們逃課出去主要的活動就是上網,之后通過網絡跟社會上的人交往。另外還可能受到黃色信息以及游戲中暴力的影響;同時,網絡也會對他們產生價值觀上的影響;據我們調查,60%的未成年犯都跟社會上的違法犯罪人員有交往。
網絡和未成年人犯罪之間產生關系,大致有這些情況:因為上網費搶劫盜竊,沉迷網絡導致網絡和現實分不開,或者是在網吧中發生的一些沖突,還有就是在網吧和網絡上的不良交往,再有就是網上詐騙。
受訪者中80%多多少少都有上述的情況,這也就是80%這個數據的來源。
但我們的結論并非是網絡必然導致犯罪,互聯網的發展是人類社會文明的巨大進步,關鍵是對未成年人上網行為進行正確引導。我們認為,犯罪這個結果,是網絡沉迷與家庭教育不當、逃學曠課、不良交往等一系列因素相互疊加造成的。
[批注]
低齡化、成人化、暴力化傾向明顯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調查分析報告將在7月份正式發布,報告指出,未成年犯罪的數量增長勢頭初步得到遏制。
萬春也做過相應的表述,即未成年人犯罪數量、比例近年來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10年,全國檢察機關受理提請逮捕和批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數比2005年分別下降21.18%和26.85%,批捕數占逮捕總數的比例為7.47%,下降3.4%。同時萬春表示,未成年人犯罪組織化程度增強,犯罪低齡化、手段成人化、暴力化傾向明顯。
網絡監護、網絡內容分級、網絡實名、網吧管理,當網絡被打上暴力、色情這樣的標簽之后,“綠壩”這樣的“防護系統”和一系列措施橫空出世,迎合了很多人的緊張和擔心。操學誠認為——
網絡不是問題,只是一個渠道和工具
網絡只是一個渠道、一個途徑。我覺得網絡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巨大進步,就像當年的電視一樣。當年也有很多人害怕孩子沉迷電視,現在看來這已經不是問題了。
對網吧的管理,政府和社會各界一直都很重視,很多部門出臺了很多政策。但是我們看到,與網絡有關的青少年犯罪問題主要發生在一些諸如城鄉結合部的地方,那里網吧管理得并不嚴格。再說,手機上網現在也很方便啊,這就不只是管理網吧的問題了。
對于網絡游戲,作為國家的新興產業是要發展,但是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時候,怎么樣照顧到社會責任?這個度是很難把握的。
為何普通孩子可以從網絡中選擇正面影響?
網絡有正面影響,有負面影響,為什么普通孩子選擇的是正面影響,而未成年犯選擇的則是負面影響?
我們也在一些比較好的學校和一些普通中學生當中調查,普通中學生也上網,他們能很理智地對待上網,對上網時間的控制也很自覺。他們會玩一些游戲,但進得去也出得來。他們對網絡世界有一種強大的自制力,或者說有一個自己的目標,把上網僅僅是作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可能因為他們在學校里能夠自我滿足的途徑比較多,所以沒必要通過網絡去實現什么。
而網絡沉迷的癥狀在未成年犯的身上就比較嚴重。這些學習成績不太好或者存在家庭問題的學生,可能會把網絡當做社交甚至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溝通渠道。因為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了,所以會在網絡上尋找精神寄托。
[批注]
應該教育孩子了解危險
關于“是否應該禁止孩子上網”的問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在其官方網站上給父母的建議是:“我們社會的每個部分都是存在危險的。教育孩子們了解這些危險,并且采取適當的措施去保護他們,他們就能夠從網絡上的知識財富中獲益。”
“41%的未成年犯恨過自己的父母。”操學誠介紹,很多未成年犯在選擇從不良行為走向犯罪的原因的時候,家庭關系差、家庭殘缺、家庭經濟困難、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的占有很高的比例。據此,操學誠認為——
家長“一盲一忙”,讓網絡成了“壞事”
網絡的問題在中國有點特殊性,特別是與家庭殘缺和學校應試教育交織在一起,尤其是家長的“一盲”和“一忙”,導致了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問題特別明顯。
在國外,父母也是網絡一代,會對孩子上網比較熟悉,對于上網跟孩子的溝通交流也比較容易。國內的情況,父母對網絡不太熟悉,孩子卻是網絡一代,在網絡問題上,父母常常引導不了孩子。
我們在發達城市的調查當中也感覺到,孩子們的網絡素養比他們的父母還要高,這個時候父母就很難監管。父母很擔心孩子,想知道他們上網究竟在干什么,但是他們不知道怎么去引導。這就是一“盲”。
另外一點,我們現在很多的父母都非常忙碌,社會壓力大,幾乎沒有什么時間跟小孩溝通。特別是現在80后都為人父母了,基本上是把孩子交給上一輩人來帶,這也是問題。家長一“忙”,孩子很可能因為與家長、與老師溝通不暢,轉而到網絡上找到自己的世界。
[批注]
家庭建設才是預防犯罪重點
這些未成年犯,家庭教育不當、父母離異、父母在外打工不在身邊的情況都占有很大的比例。預防犯罪的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家庭建設上,這可能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主要的因素。
為人父母,學習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擠出時間與孩子交流,這個非常重要。如果家庭作的不好,孩子在學校又得不到很好的關懷和引導,那么對學習就很難產生興趣,就有可能沉迷網絡,尋找一些刺激性的、負面的信息。
[較真]
他們能去哪兒?
受訪人:操學誠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秘書長
我們調查的這些未成年犯,走向犯罪也都是有個過程的。逃學、曠課、接觸不良少年、夜不歸宿、離家出走這些不良行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兆,有這種行為的未成年犯在60%以上,絕大多數孩子經歷了幾年的時間。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只是家長和學校,社會方面引導的力度也是不夠的,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懷和幫助。
未成年犯中高達46%以上的孩子經常逃學曠課,逃課干什么去?上網的占71%,在社會上跟朋友混的占53%,閑逛的占44%。他們在逃學之后進入游離狀態,所受到的影響跟他們能接觸到的社會文化生活很有關系。
現在治理不良網吧,我們調查就發現問題了,現在的孩子,特別是在農村、城鄉結合部等一些不太發達的地方,你不讓他們去網吧的話,他們去哪兒?
我們也有個調查,他們經常去的場所是什么?選項里包括圖書館、文化館、少年宮、電影院、臺球館、網吧、游戲廳、歌舞廳等。比例最高的還是網吧,占七成以上;之后是游戲廳,占49.38%;臺球館占45.64%,歌舞廳占48%,洗浴中心占28%,電影院占11%;而像圖書館只占6%。
網吧對這些未成年人來說是最廉價或者最容易消費的地方,在這里他們可以看看電影、玩玩游戲、聊天娛樂。反觀他們所在的社區,少年宮、文化館、圖書館這樣的娛樂設施是比較少的。(秦亞堙 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