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雪峰 · 主播丨涂山
法國哲學家蒙田說,“不要等一個人的生命消失殆盡時,才開始教他如何生活。既然孩子們跟我們一樣需要學習哲學,那我們為什么不教他們呢?”人文教育的初心是回歸生命最本真的狀態,一顆“赤子之心”彌足珍貴。兒童哲學,以一種童真的視角,從孩子的根本立場出發,是一場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也是最樸素和靈動的人文教育。
內觀己心
兒童哲學即靈魂教育
哲學是一種驚訝的能力。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擁有一雙好奇的眼睛和一顆驚訝的心靈。整個世界對他們來說充滿了無限探索和發現的秘密。與成人學習哲學不同,孩子是在“做”哲學,“玩”哲學,哲學就像一場游戲。正如,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孩子對智慧的熱愛是心靈深處不斷涌動的生命意志。
哲學是一種反思的學問,是對思考本身的思考。正如蘇格拉底說的,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古希臘的哲人們愛智慧,他們把哲學當成一種照料靈魂的根本方式。哲學是一種實踐智慧,不是“坐而論道”的玄談,哲學的力量在行動之中,是“知行合一”的內在良知。它能夠把靈魂從混亂、愚昧、狹隘和封閉中解放出來。哲學就是一場對生命的試煉。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有一句名言,兒童是成人之師。兒童天生充滿好奇心,凡事喜歡問個“為什么”,這種對世界的不斷探索和追問,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執著精神,其實就是兒童精神世界里孕育的哲學種子。這份天真的追問中,有著孩子樸素的思考和發現:我是誰?我該如何有意義地過這一生?這樣的發問,對于成人來說,或許變得漸漸陌生,這直抵靈魂的沖擊,也讓成人難以招架,我們難道不應該以兒童為師,找尋生命深處的直覺嗎?
兒童哲學在根本上是靈魂教育,是心靈的自我發問,是心靈深處對意義渴望的回應,它貼近兒童的真實生命狀態,用一種欣賞和關懷的眼光守護兒童生命的本真表達,在一種哲學式的發問中完成真正的思考,進而在思考的過程中獲得精神層面的愉悅,情感的升華以及道德認知的提升,最后實現“一生該做什么”的篤定。
外察世界
有聲音卻無對話,有教學卻無思考
教育家里昂那多·瓦克斯在《傾聽教育》一書中說:“當老師滔滔不絕,學生被動靜聽時,老師和學生們都在忍受無聊、精疲力竭以及疏離感。這種填鴨式的教育在過去的150多年里一直大受批判,卻依舊在今日的學校中大行其道。”
當下的教育現場,有多少課堂不是在扮演著一出出自言自語的“獨白劇”,有多少課堂不是在上演著一出出師生間貌合神離的“滑稽劇”,又有多少課堂不是在聲音的喧嘩下努力營造出的一幕幕“聾啞劇”。教育中的傾聽關系在喪失,課堂中真正的對話成為一種稀缺,師生間的關系僅僅停留于知識層面自上而下的傳授,而缺失了精神和情感層面的共鳴。
傳統教育重視對兒童理性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孩子對于知識生成過程的渴求。兒童渴望參與到對知識和意義的建構過程中,而不是在教室里“坐享其成”。這造成了知識和思考過程的隔離,缺少思考背景的知識是沒有價值的。
當下的教育中隱約有一種對于兒童思考的敵意,獨立的思考和懷疑是不受歡迎的,因為這樣便打斷了教師“萬無一失”的教學安排,即使有“不識趣”的孩子提出問題,也會被無視或壓制,使得孩子體驗不到思考帶來的意義感,品嘗不到一種心智挑戰帶來的成就感,空有一身的知識堆積,而無統一的精神調和。
啟迪多元思維
培養四種思維模式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兒童哲學是一門“思考的課程”,其教育的核心價值便是培養孩子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具體有四種思維模式:
批判性思維:具有哲學式的反思性,敢于質疑,勇于挑戰偏見和迷信,能夠從習慣性思維中挖掘認知上存在的誤區,最重要的是敢于自我批判。
創造性思維:具有一種游戲性,看似“異想天開”,實則激活了孩子內在創造性意識,在“頭腦風暴”的過程中,借助語言的力量,激發思維的靈感碎片,最后串聯成一種嶄新的認知。
關懷性思維:幫助兒童在理性思考和情感體驗之間建立連結,使得思考具有情感體驗背景。沒有人類情感指引的思考是徒勞無益的。思考建立在情感基礎之上,才能產生真正的理解、同情和關懷。
合作性思維:兒童在傾聽與對話中達成對自己的理解和對他人的理解,能夠包容多元化的立場,允許對立與矛盾的存在,建立一種和而不同的對話氛圍。
正心正舉
重新發現兒童
重新發現兒童,正如發現哲學中的“不知之鄉”,充滿了無窮的可能性:
在學校層面,開展兒童哲學課程,并能夠和常規課程相得益彰,深度融合,完成學習思維的良性遷移,充分挖掘各種教學資源,借助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敘事方法,提升課程的豐富性;
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教師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哲學素養,同時也要對兒童保持好奇和耐心,能夠努力營造一種安全、自由和開放的教學氛圍,師生之間亦師亦友,互相啟發,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擁有者”,而是發現知識的“參與者”;
在課程具體實施上,鼓勵孩子勇于提問,發現問題,在團體討論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考,最終解決問題,通過一種“蘇格拉底式”的詰問法,逐漸澄清思考過程中的盲點和誤區,懂得合作意識、規則意識以及傾聽式的對話。
撥迷見智,開啟自在之門
讓課堂成為“真正的文化場”
兒童哲學家馬修斯在其著作《童年哲學》中說:“我們應該尊重兒童,把他們當作一同探討的伙伴。家長和老師常常覺得要照顧孩子,要教導他們,要安撫他們,還要啟發他們,負擔非常沉重,因此往往忽略了小孩子有時也會給大人帶來一些東西。
小孩子給大人的東西里最令人驚訝的,就是新的哲學觀點。因為哲學是一種很自然的活力,就像演奏音樂,玩游戲一樣自然。”
兒童哲學是一門課程,更是一種生活之道,它是人文教育中最“童真”的思考,童言無忌,直抵心靈深處,人文教育的力量也正源自對生命的直視,不卑不亢,心懷虔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