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不著相為禪,內(nèi)不亂心為定。
【原典】之【總綱分第一】
觀自在菩薩。
【譯文】
觀自在菩薩。
【悟讀】
人身小宇宙,宇宙大天地。人身雖小,暗合天地。宇宙中,有一個秘密就是,你看到的世界是由你自己的心所造,所謂“境由心生”是也。
一般而言,做最好的自己,方能遇到最好的別人以及最好的生活;而最理想的人生,其實就是實現(xiàn)與這個世界及自己身心之和諧統(tǒng)一。
倘若你喜歡與爛人爛事糾纏,勢必牽扯其中而無法脫身;假如你經(jīng)常性的與優(yōu)秀者為伍,與正能量相處,那么你也就會越來越陽光,成為更好的自己。
因此,與其抱怨,不如改變;與其遺憾,不如成長。
“觀自在菩薩”,一般指的是世人熟知的觀世音菩薩,此處亦喻方向或智慧的引領(lǐng)。唐朝時,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簡略為“觀音”。
觀世音菩薩有般若之智慧,是佛教中“智慧和慈悲”的象征,洞徹世間“五蘊皆空”之真相,達到“觀自在”之境界,故能救苦救難。常人執(zhí)五蘊為世界、為我,不能照見五蘊皆空。而只有真正做到“無人無我”,方能以眾人之苦難為苦難,成就無我之大慈大悲及無私的偉大人格,發(fā)揮救苦救難的功用。
毛澤東的偉大之道,在于“三不”。其一,不謀私利;其二,不循私情;其三,不談頊事。
對于“觀自在菩薩”,亦有不同層面之解讀。觀,用心觀察,是對宇宙人生真相之觀察,由此洞見生命之究竟;自在,沒有任何障礙,即無滯無礙,得一切之自由自在。
“初念是圣賢,轉(zhuǎn)念是禽獸”。一個人的能量并不來自于外在之物質(zhì)世界,而是來自于潛意識之內(nèi)心世界。初念給了我們能量的潛意識聲音,卻往往被外在世界之“轉(zhuǎn)念”扼殺,所以自己總是難以找到真正的自我。
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后說過,“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得證”;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后也說,“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欲得富足之人生,須先求內(nèi)在之富足,做到真正的身心合一,方能實現(xiàn)外在之富足。如若顛倒,外在之一切,終為虛幻,終歸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