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雙修須及物;身名俱泰要留余。
福慧之修煉,須惠及外物,使其得到益處;身名俱佳之際,須留有余地,切忌自大自滿。謙遜,是一個人之最大福報。
福慧雙修,即福德和智慧,皆達至善之境,福氣滿滿且智慧通達。語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菩薩為行,福慧雙修,智人得果,不忘其本。”
福慧,在佛家是指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佛陀,又名“兩足尊”,即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皆圓滿具足,于智上增長,于福上積聚。
依佛教之說法,眾生因無明而生之過失、煩惱及苦果,難以了脫生死苦海,此眾生之根本惑。欲解脫此惑,最佳之方法即“福慧雙修”。
修福能嚴凈佛土,成就眾生;修慧能斷盡無明,親證法身;如福慧雙修,福慧具足,即可成等正覺,圓成佛道。
因果通三世。前世所積之福報,傳化為今世之能量;今日之福德,轉化為來世之果報。福報大者,能量高,福慧具足,幸福安康,順緣多多;福報少者,能量低,福淺慧薄,煩惱不已,違緣處處。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一切皆為因果,誰也難以逃脫,此宇宙運轉之基本法則。
因此,須時時刻刻關注自己之每一起心動念,“初念是圣賢,轉念是禽獸”。初念即自己的本來本真。去我去妄,斷惡修善,消除無明,圓滿福報自然不期而至。
福慧雙修如何修,在佛家看來,最好之方法就是六度中修。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佛之六度法門。“度”為梵語,“到彼岸”之意,即從煩惱之此岸度到覺悟之彼岸。
六度,在聞思修佛之中,無時無處不在,是修行之殊勝對境。將佛法之六度濃縮起來,一個是慈悲,一個是智慧。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屬于慈悲的部分;智慧,可理解勝義空性境界,圓滿所有的善巧,又稱為“般若”。
用前五度之善巧,可累積福德資糧;依靠六度中之智慧,可累積智慧資糧。
知到極處便是行,行到極處便是知。福,可理解為實際之修證功夫;慧,可理解為佛法之領悟。對于修行而言,實踐理論,一體兩面,須雙管齊下,不能重視這個,忽視那個。
一心為善,正念當前。福慧雙修,可從事相上修,亦須從理上修,最重要的還須從心上修。“心上修”強調的是,去私去我,當下清凈,感恩利他,真誠內求。
道不遠人,道即尋常;福慧雙修,在在處處。真正的修行,須從生活之點點滴滴中修,生活處處,皆為道場。正如王陽明所言,“心上煉,事上磨”。
“福慧雙修,人生無煩惱;了達世情,處處觀自在”。修行,應該是一個人一生之事業。對于修行,最可怕的是一個人“心有余而余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