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審視之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原典】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譯文】
《齊諧》這本書,是記載怪異事情的。書上記載說:“當鵬鳥南飛時,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旋轉扶搖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它是乘六月風而飛去的。”野馬般的游氣,飛揚的塵埃,以及活動的生物被風相吹而飄動。天色蒼蒼茫茫,那會是它的本色嗎?它是無邊無際的嗎?鵬鳥所見,大概也是這個樣子吧。
【悟讀】
站在低處審視別人,站在高處審視自己。
此“寬人嚴己”之處世哲學,此極高之生命境界。欲達此人生境界,前提還是對世界之認知和洞察。
“站在高處觀世界,看到的全是風景;站在地處看世界,看到的盡是垃圾”。站在高處觀世界,世界會是另一番景象,而人之心靈亦會是別樣的清爽和豁達。
“站在高處觀世界,方能把這個世界看得明明白白”,不同之生命視角,會決定一個人的生命高度。我們可以更好的忘卻過去,著眼當下,樂觀未來, 此時之你,便站在了生命之最高處。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站在高處觀世界,方能穿透現象,看清本質。低處看山,難以感悟山之高聳;只有爬上高處,才知山之偉大和奇妙。
站在高處觀世界,方能更好地內觀自己,保持清醒之頭腦,把握人生之方向。且唯有如此,方能不脫離實際,不做井底之蛙,勇敢面對和接受或殘酷或美好之現實世界。
本段之解讀,許多的讀者會一帶而過。其實,莊子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生命哲理,即“世界之本源,就是大道”。只有站在大道的角度,才能認識世界的樣子和本來之面目。
研讀莊子,須讀他站在極高之視角,洞察生命問題之睿智;須讀他破除種種遮蔽,坦然面對本心之勇敢;須讀他不為物拘,肆意放飛精神之瀟灑。
“有不為,方能有所為;放得下,方能拿得起”。明白了正反相因、長短相形,擁有了超越視角和曠達心境,就會有助于我們破除無謂之煩惱,抓住有限之人生,做一些有益之事。
“超然俯瞰方得道”。正所謂,給自己一個高度,世界必將還你一個尺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