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原文
知(知道)不知(不知道),上(最好)矣;不知知(不知道卻自以為知),病(缺點)也;夫唯病病(把弊病看作弊病),是以不病(沒有禍害)。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02
—
詩解
子貢自知垂世風,
馬謖恃才禍無窮。
知人者智自知明,
孤芳自賞迷霧中。
03
—
悟讀
庭前曲梅別樣香,
院后孤竹節節高。
本章老子討論“知”與“不知”的關系,這是困惑所有人的命題。
人貴自知,各安天命。自知,是世上最難的命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如是說,亦如是做。關于早上與中午之太陽誰遠誰近之爭,孔子難以判斷,并沒有強以為知。
萬千世界,氣象萬千。“知”是相對的,“不知”是絕對的。智者處下,藏而不露,低調不爭;愚者傲慢,爭強好勝,妄自尊大。紙上談兵之趙括和失街亭之馬謖,不僅留下笑柄,還帶來巨大災難。
對于自己的不足與缺點,大多數人都是掩飾與回避。“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所以不犯錯,是因為他們敢于正視,勇于歸避。
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趙佶和南朝陳叔寶,頗具才氣。然而,他們之興趣在吟詩作畫,也助長了他們眼高于頂、盲目自大之情緒,終因對政治“不知知”而留下千古遺憾和教訓。
起起伏伏小人生,
誰人路上沒有坑。
人生漫長,錯誤難免;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尤其是孩子成長之初,父母們要敢于糾正。一顆小樹,小時歪長,難成棟梁。
有自知之明人,知其長處,知其不足,方能真正做到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