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倚不偏,堅守本心誠克己;
中規中矩,秉持高節謹求和。
《論語》第二篇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攻乎異端(中庸的兩端,指“過”與“不及”),斯害也已!”
【譯文】
孔子說:“做事情過或不及,都是禍害啊!”
【悟讀】
有人把“異端”理解為圣人之道正統觀念之外的雜學,即旁門左道。如辜鴻銘先生,就把異端明確理解為類似于老莊哲學。據此,把這句話的解讀有二:其一,攻擊異端,危害太大;其二,攻擊異端學說,那反而是有危害的。折射了儒家的寬容精神,求同存異,不排斥異己。
“異”的本義是分開,引申為差別、不同。“端”指事物的一頭或一方。任何事物都有對立統一的特點,正反、上下、左右和陰陽等等。“異端”指的是事物兩端中的任何另一端。“攻”的本義,一作“治”,即攻治、研究和致力;二作“伐”,即攻伐、攻擊和批判。本章應該是后者的意思。
龐樸《論孔子的思想中心》中說,“君子”以“中庸”為原則,“小人”則反中庸,折衷主義。“中庸”通過“和”來“執其兩端而用其中”;“反中庸”,則是通過“同”來得其所中。中庸是有原則的,反中庸是無原則的。
錢穆先生對本章的解讀是:“可見本章異端,義別有指,此蓋孔子教人為學,不當專向一偏,戒人勿專在對反之兩端堅執其一也。”
本章重點闡述的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主張執兩端而用其中。為人處世也好,研究學問也罷,都須博施廣采,兼收并蓄,容納兩端,方可辨識明理,避免偏執一端和剛愎自用。
中庸者,不是不左不右,而是恰到好處。
“中庸”是儒家強調的道德行為之最高標準,以“至誠”為人生之最高境界,輔之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認識方法。
道本中庸,看似通俗,其實高深。慨言之有三:
其一,第一原則是正。中則正,正則中。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一如開車,左則右之,右則左之;快則慢之,慢則快之。
其二,不走極端,不唱高調。即每個人要找準自己的人生位置,不失位,不越位,不過頭,不掉隊,上不憂天,下不怨人。
其三,“中”字兼含兩層含義,一是一種平衡狀態,二是一種向善的目的性。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是謂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