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尚禮,舉手投足皆學問;
道教隨心,言行舉止總自然。
《論語》第三篇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射(演習禮樂的射藝)不主皮(皮做的箭靶),為(因為)力不同科(同等),古之道也。”
【譯文】
孔子說:“比射箭,主要不是看否射穿皮做的箭靶子,因為各人力氣大小不同。這是古來的規則。”
【悟讀】
儒家尚禮,釋教重修。
本章看似講射箭,實則講做人。
“射不主皮”,不以射破箭靶子為主,而以射中為主。主皮之射即崇尚武力,流于爭勝。
“射”,六藝中“禮、樂、射、御、書、術”的射,有軍事之射,也有各種禮射。是周代貴族經常舉行的一種禮節儀式,屬于周禮的內容之一。古時射禮,是選賢舉能的項目,所行之道在于觀人品行,注重養德。
孔子在此強調的射禮所重之事是在于能射中目標,而不在于要去貫穿箭靶的皮革。弘揚的還是“君子無所爭,君子尚禮不尚力”的禮義。
春秋末年,霸道盛行,王道沒落。力張射穿其皮,尚力不尚德。本章孔子也是在嘆時之變遷,古之難復。
射箭折射做人。環境不同,機遇不同,職務不同,能力不同,貢獻則不同。各人不同,不必苛求。只要秉著一顆恭敬心和仁德心,就是一個真正的君子。孔子通過射箭的原理,進一步告訴我們禮的原則。
為人尚禮德配天下,益智崇義道貫古今。
“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修,心尚禮則心泰。”這是明末儒學大師顏元的名句,其深刻道理,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