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十美何處覓,縱然管仲多瑕疵。
《論語》第三篇第二十二章: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器量)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相傳是三處藏錢幣的府庫),官事不攝(兼任),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樹立)塞門(在大門口筑的一道短墻,以別內外,相當于屏風、照壁等),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dian,用以放置器物的設備,用士筑成的,形似土堆,筑于兩楹之間),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狹小呀!”有人問道:“是不是管仲太節儉了?”孔子說:“管仲建有三個公館,他手下辦事的官員從不兼職,怎么能說節儉呢?”有人問道:“那么管仲懂得禮的規則嗎?”孔子說:“國君在門前立了塞門,管仲也立了塞門。國君設宴招待鄰國之君,修建坫臺放置酒杯,管仲也修筑了坫臺放置酒杯。如果說管仲懂禮的規則,那么還有誰不懂得禮的規則呢?”
【悟讀】
心茍至公,人將大同。
這是唐代名相姚崇的名句。大意為,人心若公正無私,心中美好大同夢想就可實現。
管仲行霸道,孔子崇王道,故說器小。
歷史上管仲可謂賢人,可在孔子眼里是小器,不是大器。
本章中孔子看似評論管仲,批評管仲的為人過分功利,實則還是詮釋其一貫之禮樂文化。
管仲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正是賴管仲的輔助才得以稱霸諸侯。孔子對于管仲也很敬重,他曾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也就是說沒有管仲,我們或許還是披發左扣的外族人,即沒有文化,強調管仲對于文化的保護的巨大功勞。
孔子對于一個人的評價,是非常客觀的。你好之處,他贊嘆你;你不夠之處,他指出來。即使你是有再偉大的功績,夫子對你的評價還是很客觀的。這一點可見出孔子之心地正直。評論就事論事,值得我們學習。
禮樂,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
孔子用理性主義來詮釋古代文化的核心“禮樂”,把人們的情感和觀念等從原來重視的外在神秘對象,引領和貫徹到人們的現實生活、倫常感情和政治觀念中,深刻的影響到中國文化。
不管是好是壞,是批判還是繼承,孔子在塑造民族性格和文化上,具有崇高之歷史地位,儒學在世界上已然是中國文化的代名詞。
縱然管仲多瑕疵。生而為人,不可能一切皆好,也不會一切皆壞。一陰一陽之謂道,辯證的觀察社會和評價他人,是一門生活的智慧。
本章揭示的另一個道理是,不管一個人建有多么偉大的功業,只要在品德修養方面出現任何缺失,終究是一種遺憾。管仲是不朽的歷史人物,但他的氣度不夠寬廣,也依然值得我們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