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意功夫惟慎獨,匡時事業貴知人。
《論語》第十六篇第十一章:
【原文】
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譯文】
孔子說:“看到善良的行為,就擔心達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動,就好像把手伸到開水中一樣趕快避開。我見到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以隱居避世來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義而貫徹自己的主張。我聽到過這種話,卻沒有見到過這樣的人?!?/p>
【悟讀】
常居無喜怒之色,立志以圣賢為歸。
修身養性,始終是儒家之重要人生課題。本章夫子繼續談論修身養性之道。
本章夫子論及修身的第一層境界是: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見善則學,見惡則退。
“見善如不及”,即始終以優秀為榜樣,以圣賢為標桿,對鏡反照;“見不善者如探湯”,即以不善為借鑒,規避不良之行為。正如夫子教導,“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p>
為人處世,須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從善如登,步步艱難,但得到的是內心的充實和人格的升華;從惡如崩,似墜山崖,帶來的往往是一生的墮落、污點與污名。
本章夫子論及修身之更高境界是,“隱居以求其志”。夫子贊美的是一種慎獨功夫,強調的是中和之人生心態。
這種人,時時修身,處處養性,錘練不已,時機一來,應時而動,時機不好,不茍且,不放縱,不隨波,不抱怨,不自棄,慎其獨,行其義,以達其道。
誠意功夫惟慎獨。日常生活中,從善如流,嫉惡如仇,修身養性,慎獨行義,不隨俗流,依道而從,皆為一種克己功夫。其背后之深層邏輯是中和之人生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