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了家里的錢,你會怎么做?
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很多家長在批評孩子時,總是輕易地給孩子貼上“道德標簽”。
比如,孩子不肯把手里的食物分給奶奶,奶奶說他:“寶寶現在都這么小氣,長大更不會孝順奶奶了!”
小女孩看見同學穿漂亮衣服,回家嫌自己的衣服丑,被媽媽說:“咱們不能愛慕虛榮,跟人攀比。”
如果孩子拿了家里的錢,更會被家長訓斥為“小偷”“道德敗壞”。
媽媽發現抽屜里少了200元錢,她懷疑是兒子俊俊拿的。
晚上,媽媽把俊俊叫過來嚴肅審問了一番,俊俊支支吾吾地不承認,媽媽舒了一口氣,說:“媽媽也相信你不會做這種道德敗壞的事情。”
過了幾天,媽媽正在午睡,突然聽到摸索口袋的聲音,她一看,是俊俊在翻她的大衣口袋。
媽媽當時的感覺就是“一盆涼水從頭潑到腳”,她一下跳起來,吼道:“家里出了小偷是吧?你給我過來!”
一頓打是免不了了, 媽媽邊打邊說:“你才小學三年級啊,媽媽有沒有跟你講過'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的故事啊,你上學都學的什么,學的偷東西,學的撒謊騙人嗎?媽媽對你真是太失望了!’
最后,媽媽罰俊俊寫了保證書,俊俊哭著說以后不會再拿家里的錢。
可是沒過多久,俊俊的老毛病又犯了。媽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這孩子以后可怎么辦啊?
我們可以體會到俊俊媽媽的心情,她覺得這件事情非常嚴重,是孩子的道德品質出了問題,但是實際上,孩子的心思很單純,他的動機沒有那么復雜,真正讓孩子變壞的反而是家長這種動輒給孩子貼上“道德標簽”的態度。
《夏山學校》的作者,著名教育家、 心理學家尼爾說,有些家長在對孩子進行說教的時候,將整個道德制度強加在并沒有完善的道德意識的孩子身上,然而他們不了解這樣做的后果,也不愿意去正視。
千萬不要把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加以審判,負面的“道德標簽”真的會毀掉一個孩子。
在道德指責中,孩子的名譽遭受剝奪,人格遭受羞辱,而年幼的孩子作為弱勢的一方只能默默忍受。
更嚴重的是,孩子們甚至接受了這種過分的羞辱,在潛意識里覺得自己就是一個道德敗壞的人,要么因此而自卑,要么破罐子破摔,從此放棄對自己的道德要求。
同樣是孩子拿家里的錢,另外一位媽媽是這么做的。
最近,媽媽發現錢包里總是有些錢不翼而飛了,開始是5元、10元,后來發展到20元、50元。
同時,兒子當當老是帶回一些新玩具,媽媽問他的時候,他就說是同學借給他玩的。
媽媽心里大概有數了,因為這孩子帶回來的玩具,有時候連標簽都還沒拆呢。
媽媽沒有說破,而是選擇了一個周末早上,鄭重其事地交給當當一個漂亮的禮物盒,
說:“媽媽現在記性越來越差了,老是記不住自己花了多少錢,兒子,你也長大了,現在交給你一個光榮的任務,由你來幫媽媽管錢,好不好?”當當興奮地說:“好啊好啊!”
媽媽說:“ 那從現在起你就是小管家了,媽媽以后拿錢要找你簽字,你要是零花錢不夠了也可以從這里面拿,但是也要找媽媽簽字哦。”
當當被委以重任,調皮地敬了個禮說:“保證完成任務!”
從這以后,媽媽的錢包里再也沒有少過錢,當當把賬管得很好,很少從盒子里拿錢。
一個月以后,他不好意思地向媽媽承認了以前的錯誤,媽媽笑著說:“沒關系,你以后想買什么找媽媽商量就好了。”
和俊俊媽媽不同,當當媽媽發現了孩子的不良行為以后,沒有對他進行道德上的羞辱,甚至為了維護孩子的自尊心,沒有把這件事情說破。
她從不良行為中分析孩子的動機可能是“零花錢不夠”,并給予他充分的信任,這種信任等于暗示當當,在媽媽眼里他是個誠實可靠的好孩子。
孩子在這種暗示下,積極地維護自己的名譽,不但改正了不良行為,還主動承認了錯誤。
當家長發現孩子類似的不良行為時,也可以模仿當媽媽的做法,溫和、淡定,不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批判孩子。而是細心分析行為背后的動機,保護孩子的名譽,給足孩子尊重和信任,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自發的道德意識。
熙桓心語:幸福感不僅僅源于自我發現,還包括對他人的感知、關懷和對社 會的貢獻。年幼的孩子就像一張純潔的白紙, 帶他認識這個世界的真善美,培養他受用一生的良好品德,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