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會有一些這樣人,他們將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對陌生人也是有求必應,而且一旦停止這樣做,就會覺得非常內疚。在他們看來,很多事情的優先級都高于自己,結果支持了所有人,卻讓自己崩潰。
心理學上,Braiker(2002)將“總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地讓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高興”的個體稱之為討好者(people-pleaser)。討好者總是在不自覺地取悅著其他人,別人的事情似乎永遠是最緊急、最重要的。
心理學家Jay Earley認為,討好是一種人格模式,這意味著,一個討好者可能會在生活的很多方面討好他人,但也有可能只在某些情況下才會去討好,就像身體里有一個“討好模式”的開關,會被某些人和事觸發。
比如,你可能會為了完成同事拜托的事情而晚睡幾個小時,即便這完全不是你份內的事;但在愛情中,你可能不會遷就另一半的各種要求。
倘若你仔細觀察周圍的“討好型人格”,不難發現大多都有以下等性格特點:
害怕說出自己內心想法
討好型人格第一個特征是非常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由于覺得自己弱勢,一旦說出自己的想法就會感覺會被孤立,擔心不被他人接納,更害怕他人的攻擊。
所以他們總是把自己真實想法藏在心里,而不是完全大膽勇敢的表露出來。
無論對錯 習慣主動道歉
討好型人格第二大特征是喜歡道歉非常害怕產生沖突,希望主動道歉結束沖突。
其實,很多人的“討好型人格”,是因為心底的善良。但委屈自己的善良,在別人眼中可能只是卑微的討好,而你只是成為了可以任意欺負的對象。
有個女孩說,自己平時就是別人眼中的老好人,她以為別人都喜歡自己。可是有一天,她聽到同事悄悄說,要把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給她,反正她又不會生氣。
她非常害怕產生沖突,所以她希望用道歉快點結束沖突,這是她們處理事情的主要方式。
會主動迎合別人
討好型人格第三個方面特點則是喜歡迎合他人,在社交交往中,他們對待別人的觀點經常會說,“你說得很對”這種迎合來自他們內心的膽怯,總是覺得別人比自己要厲害,所以會把自己降得低。
他們總是擔心別人不高興,但是卻忘記了自我的情緒,自我聲音是什么。
所以他們活得小心翼翼,而不是自信滿滿,他們在人群中總是顯得很不自在。
不懂得拒絕
討好型人格第五個方面特點則是不懂得拒絕,討好型人格因為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評價,他們會把別人的評價放在首要位置。
別人拒絕你時輕描淡寫;而你拒絕別人的時候;感覺自己犯了天大的錯。
害怕說不,不懂拒絕,被人占了便宜也會選擇默不作聲,擔心一旦拒絕,與別人的關系就會破裂,從來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很怕給別人添麻煩,擔心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
沒有原則和底線
第五個特征是沒有原則和底線,因為在人際交往中,討好型人總是忽略了自己,他們希望和他人保持和諧的關系。
做任何事情都以取悅別人為目的,既守不住界限,允許別人在自己的生活里指手畫腳,又經常突破別人的界限,渴望建立親密關系又常常因為別人不能滿足他們的期待而受傷。
不敢表露出壞情緒,不敢哭,因為怕自己的負能量會影響到別人。
“我們年幼時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與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
如果在小的時候,你感受到你是好的、受人喜愛的、被人珍視的,那么這個積極的信念,會伴隨著你一直長大成人。
反之,如果你覺得你自己是壞的、不受人喜愛、不值得被愛的,你就會把這個消極的信念深深的扎根在你的骨子里。
有時候,即便你長大成人了,即便你擁有很多的財富,即便你身邊明明有人愛著你,但是你卻覺得你自己仍然是不被喜愛和不值得愛的。
很多討好型人在小時候獲得的大多是“有條件的愛”,而不是“無條件的愛”。
所謂“無條件的愛”,是指我是因為你這個人本身而愛你,不管你做什么,不做什么,我都依然愛你。
而“有條件的愛”是,你必須做了什么事情,我才會愛你,如果你不做,我就不會愛你。
我經常聽到有一些媽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以一種調侃式的方式對孩子說:“你不要再做這件事了,你再做的話,媽媽就不愛你了。”
如果這個媽媽經常這樣教育孩子的話,她給孩子傳遞的就是“有條件的愛”,會讓孩子覺得我不能做這個,我要“乖一點”,不能惹媽媽生氣,這樣我才配得到媽媽的愛。
還有一種“討好型父母”。“討好型人格”的父母,自我價值感很低,不自覺地就會照顧別人家孩子父母的情緒,也會不自覺引導孩子去在意別人的評價。
他們會用這樣的邏輯來教育孩子:
“別上人家家玩,凈給人添麻煩。”
“別那么不懂事,讓叔叔阿姨看笑話!”
“咱們家條件差,人家給的東西不能要,不能讓別人看不起。”
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潛意識里就會覺得低人一等,不自覺地討好別人,從而形成“討好型人格”。
其實,討好型人格并不是一種病,只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傾向。但它確實像一道枷鎖,讓自己活得特別累,如果不加以重視的話,甚至會演變為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
其實生活的一個真相是,你越是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越是試圖通過改變自己去得到認可,你越是過得不開心,進而陷入情緒和生活的惡性循環。
熙桓心理
當你開始放棄討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把目光聚焦回自己身上,其實一切都不需要那么刻意和用力。
正如蔣方舟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如果你放棄自己的個性和價值,去打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就意味著你吸引來的不是真正欣賞你的人。
真正能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
不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地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