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不僅限于身體霸凌,勒索,還有可怕的語言欺凌。人們往往震驚于校園內的暴力事件,卻總是忽視了校園中的“冷暴力”。
據《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發生率占23.3%,明顯高于身體以及網絡欺凌行為。
校園冷暴力發生在校園及其合理輻射地域,借由言語、表情、姿勢或文字等侵犯個人人格、名譽、尊嚴并造成他人精神層面傷害、破壞其正常學習生活的非顯性攻擊行為。
它在細微處傷人于無形,會在當事人內心留下很長時間的陰影且較難治愈。
語言欺凌中的“軟語言”暴力,尤其對年齡較小的以及性格上尚在發育的青少年影響較大。
中國青年報曾對1999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86%的受訪者身邊存在校園冷暴力。諷刺、辱罵和嘲笑是校園冷暴力中最為常見的三種形式。
這種相對隱性的暴力行為會對被施暴者造成難以磨滅的傷害,包括在內心留下陰影、對他人失去信任、無法適應集體生活和團隊合作、不利于形成健康正確的三觀、影響學習成績、加重青春期的孤獨感和無助感、產生對社會的怨恨甚至危及生命等。
暗中排擠、侮辱性綽號……看著本該陽光自信的孩子,被那些惡毒語言攻擊,活生生變成一個自卑膽怯的孩子,拳打腳踢的行為疼在身上,而“冷暴力”傷在心上,更容易讓人“念念不忘”。
也許,你曾被同伴取過自己不喜歡的綽號;
也許,你曾因為一些無足輕重的尷尬小事而被人嘲笑;
也許,你曾因為某些原因被同學排斥,只好獨自成長
… …
這些經歷讓人不愿回憶,但它卻一直存在于記憶深處,一旦從時間的箱子里溜出,還是會讓人不寒而栗。
一位女生曾回憶到:一次期中考試結束后,她發揮失常,考了很低的分數。拿到試卷后,她一個人坐在座位上發愁時聽到一個平時與她很要好的女同學用很大的聲音對旁邊同學說:“這人真蠢!我原來還以為她成績蠻好的呢,整天笑得跟大姐大似的!”
聽到這樣的諷刺,她委屈地把目光投向坐在講臺上的老師,希望尋求一絲幫助。這一眼,恰巧撞上老師的目光,但老師的眼神卻很冷漠。
女孩說她真的想不通,為什么只是一次沒考好,就會受到同學的指指點點。她更不明白的是,那些自以為考得很好的同學總愛在考得不理想的同學面前肆無忌憚地炫耀,而老師則常常睜只眼、閉只眼,從來都不加制止,像是在欣賞、鼓勵著這一切。
校園"冷暴力"所帶來的消極情緒一旦長期作用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心靈會漸漸扭曲變形。
強烈的自我否認感會讓他們產生自卑心理。而遭到"友情"的背棄,孩子會對友誼產生抗拒感,他們不會再對他人產生信任。
面對校園"冷暴力"的強烈打擊,孩子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會讓他們遠離這個"是非之地"。這對孩子的學習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這種情況的產生,除了同學間的傷害之外,更多是源自于老師的區別對待。
設想一下,如果孩子只是遭到莫名的排擠,那么他可以通過向老師尋求幫助以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
但如果連老師都選擇忽視自己,那么孩子還有誰能指望呢?在學校學習期間,孩子找不到可以維持正常社交需要的對象。
這種強烈的壓抑感會讓他失去學習的動力,進而就是對孩子的一生產生無可挽回的影響。
如果校園冷暴力真的只是單純地孤立,只是簡單的“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那么似乎只要內心強大,便可以應對。
但事實上,孤立絕不等于孤獨。伴隨冷暴力的通常是冷嘲熱諷,是各種明里暗里的刁難,它帶給受害者的是有口難言的精神折磨。
克服校園冷暴力,需要我們的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幫助更多的人從冷暴力解脫出來。
孩子遭受校園"冷暴力",并不是所有人向他一個人"施暴"。孩子可以通過與施暴者保持好距離,來遠離這種痛苦。
首先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排擠自己的人,并不能稱得上是朋友。真正的朋友應該是相互包容與接納的。只有讓孩子明白這一點,他們才能更好地與施暴者維持好距離,避免長期受到影響。
校園"冷暴力"一度橫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孩子知而不報。父母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并不能時刻知曉,如果孩子對父母只字未提,那父母是很難了解的。
父母都應該讓孩子明白,自己會是他們最堅強的后盾。孩子在遇到困難無法獨自面對時,應該及時告知自己的父母,這樣問題才能及時得以解決。
當與冷暴力狹路相逢時,千萬不能輕視或一人硬撐,應及時向家長、老師反映,尋求幫助和解決方法,對冷暴力給予迎頭痛擊。
其次,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著理解、包容和溝通,尋找正確的途徑來排解壓力,拒絕成為施暴者。
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學會適應環境,盡量保持樂觀的心態,不斷武裝自己。
校園冷暴力如同隱匿于暗處的惡魔,對青少年造成的傷害不可估量,請勇敢對校園冷暴力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