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病機制涉及多種因素。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脂質的代謝都會受到肝臟疾病的影響。
促進因素包括膳食攝入不足、消化和吸收受損及代謝改變。
1、厭食、惡心、腦病、胃炎、腹水、限鈉膳食及合并飲酒都能促使膳食攝入減少。
2、膽鹽缺乏、細菌過度生長、腸動力改變、腸道門脈高壓性改變、黏膜損傷及腸道通透性增加均可導致營養素吸收不良和消化不良。
3、肝硬化是一種加速饑餓狀態,即機體利用了除葡萄糖以外的能量物質(蛋白質、脂肪)[22]。
4、尿素及肝蛋白質合成減少、腸道蛋白質吸收減少及尿氮排泄增加導致蛋白質總量丟失。肝臟疾病可導致支鏈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BCAA)/芳香族氨基酸比值降低。
5、碳水化合物代謝異常與胰島素抵抗、糖異生作用受損和糖原儲備下降有關。結果是脂質被優先氧化供能,故肝硬化患者的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低于無慢性肝病的患者。RQ的定義為CO2產量與O2消耗量的比值。
肝硬化營養不良評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營養狀況評估(總體評估)
肌肉質量(人體測量法、CT掃描、雙能吸收測量法、生物阻抗分析、肌肉超聲)
肌肉功能(握力測試)
總體體能(“起立-行走”時間,6 min步行距離)
肝硬化患者營養不良怎么辦?
1、改變飲食模式
鼓勵肝硬化患者日間少食多餐,夜間加餐,以縮短食物吸收后空腹狀態的持續時間。肝硬化患者夜間禁食相當于健康人禁食2~3 d。夜間加餐可以降低脂質氧化,改善氮平衡,而日間等熱量等氮加餐并未等同于夜間加餐的代謝或臨床療效。
2、補充能量與蛋白質
肝硬化患者應保證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攝入,經口服不能達到營養需求的患者,可聯合腸內或腸外營養,在肝硬化患者中,增加蛋白質攝入量已被證明是安全、有益、耐受性好的。
3、補充支鏈氨基酸
BCAA不僅是蛋白質的組成部分、谷氨酸的來源,并且可以通過骨骼肌合成谷氨酰胺,降低血氨水平,改善肝性腦病。
4、補充維生素A和維生素C
慢性肝病患者容易出現骨質疏松,稱為肝性骨病。由于肝病患者維生素D轉化能力差,如果不額外補充維生素D,發生骨折的風險就比普通人群高。
維生素A的儲存依靠肝臟,肝臟受損后維生素A容易缺乏。而維生素A與視力有關,嚴重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夜盲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