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宅基地位于中原區須水鎮白寨村第三村民組,集體土地使用權證的證載使用者為方紅軍,后由孫松森購得,并支付了該宅基地上建筑物款17萬元。2007年12月10日,孫松森的戶籍由柿園村遷入白寨村,并在涉案宅基地上居住生活。由于當時中原區已經暫停換發宅基地證,所以該宅基地證的名字未能及時變更。隨后,中原區須水鎮白寨村委會及白寨村第三村民組于2007年1月出具證明,載明“此院已由方紅軍退回村里,現批給村民孫松森使用,暫使用原手續,以后換證時給予調換。”
2015年,中原區政府對白寨村進行城中村改造,孫松森的宅基地在拆遷范圍內。在沒有與孫松森就涉案宅基地及地上房屋簽訂拆遷安置補償協議的情況下,將涉案宅基地上房屋予以拆除。孫松森要求中原區政府履行拆遷安置補償義務,中原區政府認為孫的宅基地是從方紅軍處購買所得,其本人戶籍于2007年12月10日由柿園村遷入須水街道白寨村。截至2015年8月份白寨村改造拆遷時,孫在白寨村不享受村民待遇。因此,中原區政府不能夠依據《安置方案》第四條第(二)款“享有村民待遇的政策”對原告進行安置補償。
孫松森認為被告應當依照《安置方案》第四條第(二)款的標準對其進行拆遷安置補償,故訴至法院。
中原區政府是否應當按照《安置方案》第四條第二款的“享有村民待遇的政策”之相關規定對孫松森進行拆遷補償安置。
《安置方案》第四條第(二)款“安置標準”規定:“村(居)民安置以村(居)民所持合法有效宅基地使用證為依據,可以選擇按證或按人口計算回遷安置面積,回遷安置面積為建筑面積(含公攤面積)。”雖然涉案宅基地使用證因故沒有換發,但仍合法有效,且原告系經村組同意使用涉案宅基地,支付了地上建筑物款項,持有涉案宅基地使用證,是涉案宅基地的使用人;其次,根據安置補償方案中戶籍認定的截止日期的規定,孫松森的戶籍遷入在《補充規定》規定的戶口認定截止日期之內,是白寨村(居)民,符合《安置方案》第四條第(二)款的規定。中原區人民政府辯稱,孫松森在白寨村不享受村民待遇,只能參照《補充規定》第六條第(二)款進行安置,但《安置方案》第四條并沒有明確規定必須享受村民待遇才能依據該條款得到安置補償,故該辯稱理由不能成立。
因此,中原區人民政府認為應按照《補充規定》第六條的規定對原告孫松森進行安置補償,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該行為違法。
非本村村民購買宅基地上房屋后將戶籍遷入該村,并在涉案宅基地上居住生活。雖然涉案宅基地使用證因故沒有換發,但仍合法有效,且村組同意購買人使用涉案宅基地。購買人持有涉案宅基地使用證,是涉案宅基地的使用人;同時,由于購買人戶籍遷入在《拆遷補償安置方案》規定的戶口認定截止日期之內,政府就應當對購買人進行拆遷補償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