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義,國之基石。如何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叩響人民法院新一輪司法改革靈魂之問的核心命題。
司法審判作為一項極具專業性的工作,裁判結果要做到政治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相統一,除了法官個人需具備過硬專業素養和深厚審判經驗,更離不開一套科學完善的制度體系保障。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以綜合配套、系統集成為思路不斷深化司法責任制改革,補短板、強弱項、抓統籌、增實效,通過織牢一張覆蓋全國四級法院的司法“責任網”,為公正審判打造制度供給和保障,為人民群眾不斷提升司法獲得感提供內生動力源泉。
五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在科學確定權責配置方面的司法政策和有力舉措頻出。2019年出臺完善審判權責清單的指導意見,全國31個省、區、市及新疆高院分院全部建立權責清單制度,權責分明的基礎制度框架落地。2021年出臺健全“四類案件”監督管理機制文件,明確院庭長重點監督范圍、舉措、流程,精準解決了“不敢管”“不會管”“誰來管”“管哪些”等問題。
近年來,人民法院不斷完善司法責任制制度拼圖,充分尊重和提高審判組織的辦案主體地位,切實實現“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繼2017年出臺司法責任制實施意見后,最高人民法院又于2018年至2022年間,相繼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的意見、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專業法官會議工作機制的指導意見、關于規范合議庭運行機制的意見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系統性規范性構建了司法責任制的制度體系,以專業的審判組織、科學的行權規范和明確的責任主體,有效保障司法公平正義,為群眾源源不斷提供優質司法公共產品。
司法公正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不能受權力干擾,不能受金錢、人情和關系干擾,對此,最高人民法院嚴格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追責機制,對領導干部和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一律記錄、定期通報、嚴肅追責。為杜絕法官徇私枉法、濫用職權、玩忽職守以及辦理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問題,最高人民法院緊盯追究違法審判責任“最后一公里”,印發了法官懲戒工作程序規定,規范了法官懲戒委員會組成、懲戒程序等關鍵環節,筑牢法官依法審判的底線。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新的征程上,相信中國特色司法責任體系將在守正創新中不斷豐富完善,讓優秀的法官在制度的引領和規范下創造出更多優秀的司法產品,使司法公正、司法為民理念在法治的永恒價值追求中結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