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在不斷開展的同時,因征收補償問題引發的矛盾沖突也層出不窮。地方政府在基于行政效率的考量下,可能會做出違背合法性的行政行為。本文將根據房屋征收補償安置的相關法律規定,結合學界觀點和司法判例,對給予補償時注銷被征收人土地使用權證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分析。
一、注銷被征收人土地使用權證應當以征收行為生效為前提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九條規定:因人民法院、仲裁機構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征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
《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第十三條第三款規定:房屋被依法征收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同時收回。
《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可以持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生效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生效決定單方申請不動產登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動產登記機構直接辦理不動產登記:……(三)人民政府依法做出征收或者收回不動產權利決定生效后,要求不動產登記機構辦理注銷登記的。”
根據上述法律規定,在人民政府依法作出的征收決定生效時,產生物權變動效力,不動產登記機關有權據此辦理注銷登記。
二、政府征收行為的生效的時間節點
對于政府的征收決定何時生效,司法實踐中有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只要政府作出了征收決定并送達相對人,就發生效力。例如(2017)最高法行申9297號裁定書認為“一旦征收范圍內國有土地上的房屋被依法征收,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將直接導致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該房屋所有權即轉歸國家所有,被征收人對其房屋不再享有所有權。城市房屋的征收也意味著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收回,房屋被依法征收的,國有土地使用權亦同時收回。原土地使用權人對征收決定和補償行為不服的,可以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法定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對于原房屋所有權人或土地使用權人起訴行政機關在其房屋被依法征收后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行為或上級政府針對收回土地使用權的批復行為,則因為其不再具有利害關系,其訴求不會得到法院支持。”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結合《民法典》第二百四十三條第三款“征收組織、個人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征收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之規定,征收必須滿足基于公共利益需要、符合法定權限和法定程序、依法作出補償三個要件。征收決定的生效應具有特定含義,征收補償完成之后,被征收人對征收決定未提起行政復議或訴訟,或者提起了行政訴訟或者行政復議后原征收決定被維持的,征收決定才發生效力。例如(2017)最高法行再31號裁定書認為“在被征收人經征收補償決定或協議獲得補償,征收補償決定或協議經過行政訴訟程序,終審判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或者超過法定起訴期限,被征收人未對征收補償決定或協議提起行政訴訟,征收補償決定或協議產生確定力時,被征收人喪失對涉案土地、房屋的權利,之后再對征收決定及其前置行為提起行政訴訟,才不再具有原告資格。本案中,被征收人對土地征收行為提起行政訴訟,雖然被征收人已經領取補償款項,但對征收補償協議的起訴期限并未屆滿,還沒有喪失對涉案土地、房屋的權利。”
三、若注銷行為對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不產生實際影響,即使征收決定未生效,被征收人的主張亦往往難以得到支持
無論征收補償款是否發放到位,征收補償決定是否生效,若被征收人無法證明注銷權證的行為對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產生實質的影響,人民法院對被征收人的主張往往難支持。例如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2022)鄂行終569號判決書在二審法院認定“案涉《補償決定》已被人民法院生效判決部分認定無效,武漢市政府認為注銷登記行為與被征收人無利害關系,屬于法律適用錯誤的情況”,對案件進行了改判。該院認為“基于案涉《房屋決定書》的作出,征收范圍內房屋的所有權和對應的土地使用權已發生變動,被征收人對案涉房屋所享有的物權已經轉化為補償利益的受償權或請求權。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公告注銷兩證的行為,并不影響被征收人獲得補償利益,即注銷行為對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不造成實際影響。”
在實務中,被征收人與征收人之間的矛盾糾紛通常為征收補償金額與征收補償款發放的糾紛,在被征收人未對征收決定的合法性進行抗辯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往往會認為被征收人所有的物權已經滅失,被征收人可以另行向房屋征收部門主張征收補償收益。
綜上,在征收決定作出并生效后,法院審查后續的權證注銷行為是否合法,會從三個方面進行考量:一是實體上征收行為是否存在沒有依法補償安置的情形;二是程序上是否存在沒有完成法定征收程序等問題;三是后續相關行為是否直接對被征收人所享有的權利造成了損害。而在權證注銷行為未對被征收人所享有的權益造成影響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往往不會認定權證注銷行為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