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是處世之道。
香港著名歌星鄺美云,曾參加香港小姐競選,獲得第三名。在競選期間,記者提了一個刁鉆的問題,“你讀書時成績不好,你是否很笨?”這個問題的確棘手,可鄺美云的回答卻發人深思。鄺美云是這樣回答的:“你們注意到沒有,讀書時成績一流的人畢業后干什么?可能當工程師、律師、醫生;而成績二流的干什么呢?他們中很多人卻當了那些工程師、律師、醫生的老板。”成績一流的打工,成績二流的卻當老板。回憶我大學、中學、甚至小學的同學,那些最有名、最有錢的,的確都是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而那些成績一流的同學走上社會后卻往往并不出眾。為何如此?就是因為成績一流的同學過分專心于專業知識,忽略了做人的“圓”;而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卻在與人交往中掌握了處世之道。一個人的成功主要依靠什么?你不妨觀察一下周圍的人。那些成功的經理、廠長,甚至專業性很強的工程師、律師、醫生,他們的成功是否因為他們的專業技術都是最好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他們的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善于為人處世,會有效說話,推銷自己。正如幸福的家庭并不一定是妻子貌美如花,丈夫英俊瀟灑,幸福的家庭正在于雙方彼此尊重體諒,關系融洽和諧。美國著名人際關系專家戴爾?卡耐基曾這樣說:一個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專業技術,而百分之八十五卻要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可我們的教育卻過分偏重于前面的百分之十五,而對后面的百分之八十五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置之不理,實際上后面的百分之八十五對人而言更加重要。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對鄰居說:“我家有一盆花,你幫我修剪一下吧?”對方一定會讓你滾到一邊去,“哼,要我給你賣體力。”但如果你換一種說法:“我發現你家的花修剪得特別漂亮,你在這方面造詣很高。哎,我家有一盆花,你能不能教教我,看怎么剪才漂亮?”對方一定就會高高興興地幫你剪花了。同樣一件事情,說話的方法不同,導致的結果就截然不同。這就是技巧的作用。1924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團在芝加哥某廠做“如何提高生產率”的實驗時,首次發現人際關系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所在,由此提出“人際關系”一詞。自此以后,人們普遍認識到個人的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生活快樂都與人際關系有著密切聯系。而人際關系技巧則正能使你在與人交往中如魚得水,是你在現實世界中拼搏、奮爭的有力武器。想讓您在“方”的基礎上,變得更加“圓”,掌握人際關系的技巧。掌握人性乃萬“圓”之源人生活在社會中就不得不與人交往,就不得不注重人際關系,而人際關系技巧正是與人交往的潤滑劑。但人際關系技巧可以說千變萬化,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那我們究竟怎樣才能嫻熟地運用它呢?我曾見一位小姐在紙上寫下這樣一句話“男人的心,大海里的針”。可奇怪的是有位先生卻對我說:“女人的心,大海里的針”。人心真的這么難以捉摸嗎?你去觀察這個社會上那些成功的人士,那些成功的男人,成功的女人,他們的方法雖然千變萬化、五花八門,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們都是基于人性基礎上的運用。大家同來自于動物界,同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生活,這就決定了大家都有一些共同的本性,即人性。把握人性、利用人性,正是千般技巧、萬種方法的源泉。人性是什么?
休謨說:“人性就是自私。”但對于人性最權威、最系統的剖析,應該是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論。馬斯洛認為:人類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動機,均來源于若干始終不變的、遺傳的、本能的需要,即人的基本需要。馬斯洛將人的基本需要按順序分為五大類:a.生理需要(食物、睡眠、性生活等)b.安全需要(生命、財產安全有保障)c.歸屬和愛的需要(涉及給予愛和接受愛)d.尊重的需要(自尊和來自他人的尊重)e.自我實現的需要(促使潛在能力得以實現的趨勢)高級需要以低級需要為基礎,當某種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他會走向更高的層次,會因更高級的需要產生動力。由于社會環境與條件的改變,高層次的需要也可以占主導地位。這就是人性,也是本書所有技巧的心理學依據。深刻地了解人性,把握人性,利用人性為你服務會使你永立不敗之地。某次奧運會,美國游泳隊取得了世界冠軍,隊員欣喜若狂,高高地將教練拋進了水池,結果卻發現原來教練不會游泳。不會游泳的教練,可以培養出游泳世界冠軍,因為隊員下水刻苦訓練。你也可以讓全世界最優秀的游泳教練來教你,但無論他的教授水平如何高超,你不下水,也就永遠學不會游泳。人際關系的技巧也正是如此。有人說學人際關系讀幾年書還不如去做幾個月推銷員,這句話有幾分道理,就是因為人際關系技巧的實踐性強。最好方法就是去實踐,在運用中學習、在運用中提高,最好今天看了明天就去試一下,力求變成你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