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慢性心律失常,是在臨床中表現為心律心率小于60次/分的各類心律失常,在中醫學脈象上的反應是遲脈,在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療領域,對于可能危及生命的惡性心律失常,現代醫學將起搏器作為首選,但除此之外現代醫學對于緩慢性心律失常藥物治療上一直存在較好療效治療藥物空白,且藥物不良反應較大,加上安置起搏器且有一定安全風險,費用高,因此對于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療,有必要搜索發掘研究傳統醫學的治療。中醫藥診療疾病向來以簡便、廉驗,且綠色安全著稱。
緩慢性心律失常,從辨病的角度,歸屬于中醫學心悸、怔忡、胸痹、暈厥等范疇,在脈象方面的反應主要為遲脈,常兼代脈和結脈。證候方面除上述諸病的主癥方面,多兼有畏寒、乏力、嗜睡或精神萎靡不振等。
對處于長期緩慢性心律失常病態中的病人,診斷相對較易,而治療起來想要收到較好的療效,作為臨床醫生感到異常棘手,少數病人即使收到患者癥狀方面的改善,但從脈率上來講,多數無明顯改善,且癥狀極易反復。筆者從醫三十多年來,對該型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機、病理做了長期不懈思考研究,對于方藥方面的運用,也是反復選方,從單方到復方,再由復方到合方,原方、原方加減等,直至近幾年來對多個病種所致緩慢性心律失常的遲脈運用經方治療。概述如下:
炙甘草湯,一名復脈湯,該方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并治·炙甘草湯證》,具有通陽復脈,滋陰養血的作用功效。根據筆者本人臨床應用該方,或加減運用該方,結脈、代脈之節律異常易在治療2周左右收到明顯效果,甚至結脈、代脈消失之佳效,但對遲脈提振效果甚微,往往在停藥3周左右復發。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該方同樣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并治》,功效解肌祛風兼溫復陽,運用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療,對于改善患者畏寒、四肢冷、胸滿悶,脈細等效果明顯,對于脈率低于45次/分的療效甚微,未能達到或接近60次/分。
四逆湯,該方出自《傷寒論·少陰病脈并治》,功效回陽救逆,對改善患者畏寒及精神不振有較好效果,對脈象的影響,可改善脈沉細或兼改善遲脈脈象,但對于遲脈療效作用不持久。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該方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并治》,具有調和營衛,益氣和營的功效作用,運用于低于45次/分脈率的遲脈治療,收效不夠理想。
除上述諸方之外,也曾嘗試了真武湯、右歸丸等方劑的加減運用,對于部分緩慢性心律失常合并的水腫有較好療效,但對于脈象為遲脈的治療,多少年來總以療效甚微而告終。
《內經》曰:“言不治者乃未得其術也”。筆者通過認真細讀精研溫里之方劑中,選用通脈四逆湯加人參湯劑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病癥。通脈四逆湯,該方出自《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該方由炙甘草、附子、干姜組成,該方用于治療傷寒少陰病寒化證,少陰病,手足厥逆,脈微欲絕,陽氣大衰,陰寒內盛。緩慢性心律失常,脈遲病機多屬陽氣大衰,陰寒內盛,心腎陽虛。其中心陽氣虛在該病癥中起著主導作用。心陽大衰,心氣虧虛,鼓動無力,血不營絡,脈氣銜接不能;陽氣虛衰不能溫養陰血脈道不充;陰寒內盛,阻格心陽,故心少陰之陰陽脈氣不能銜接。基于此,該病、脈、癥不是一般溫里劑之四逆湯、炙甘草湯等,所能勝任的,非通脈四逆湯莫屬。該方具有破陰回陽,通達內外的功效。該方與四逆湯相比,從藥味上來看,是相同的,但從藥的劑量上來看,干姜、附子的用量較大,故其溫陽驅寒的力量則更加強勁,加之人參大補元氣而固脫,加上炙甘草之溫中、調和、緩急作用,故該方對緩慢性心律失常,脈遲兼結、代,不但收效較快,而且療效持久。
案例:張某,女,33歲,輝縣世紀清華小區。患有緩慢性心律失常數年,多方診治收效甚微,2018年12月31日慕名來我所求診。患者自覺心悸,胸悶,面色蒼白,體型消瘦,畏寒,乏力,精神不振,手足厥冷,舌質略淡近中,苔薄白。脈寸關尺弱遲而下艱,脈率38次/分。方劑:通脈四逆湯加減運用,組成:
人參、炙甘草、干姜、制附子、阿膠珠、艾葉等。取十三劑,水煎服,日一劑,分早中晚溫服。
患者于2019年1月20日來我所復診。心悸,胸悶,畏寒,乏力,精神不振等癥狀顯著減輕。舌質中苔薄白。脈左右寸關部沉略弱、緩;左尺部弱弦,右尺部弱弦略下艱;脈率62次/分。
結語:通過以上資料感悟,表明通脈四逆湯對于緩慢型心律失常效果是肯定的,且不良反應少,明確了通脈四逆湯其臨床應用范圍內具體病癥之一,亦拓展了緩慢型心律失常的臨床治療選方種類,開辟了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新思路,加深了治療該類疾病運用破陰回陽溫里治法新的認識思考,同時也減少了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遲脈應用某些受體阻滯或興奮劑類藥物引發的口干、排尿困難,心慌等副作用,也能減少起搏器安置術或其它手術療法。無論從患者承受的治療風險、痛苦、家庭經濟負擔,節省有限醫療資源,都具有重大而又深遠的意義。對于弘揚中醫文化,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疾病診療中的作用,亦具有重要作。(李振山 輝縣市占城鎮陶村衛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