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將脫發分為斑禿、脂溢性脫發、癥狀性脫發等多種。中醫學者對斑禿及脂溢性脫發的認識各有不同。我國著名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專家張志禮教授根據個人臨床體會,認為此兩種是不同的疾病,但在治療上有相同之處,所以他把二者合而論之。此外,癥狀性脫發是由各種原因造成的毛發均勻脫落或全部脫落。從中醫理論來看,亦屬油風范疇,故此處談脫發的辨證論治即可概括。
分型論治
肝腎陰虛,風盛血燥型
癥狀:突然脫發,呈圓形或橢圓形,重時毛發全部脫落,常伴有頭暈、心悸、失眠、五心煩熱,女子月經不調,男子遺精盜汗,成年人常有腰膝酸軟。舌質淡紅,少苔,脈象弦細或緩。
辨證:肝腎陰虛,風盛血燥。
治法:滋補肝腎,養血祛風,生發。
方藥:熟地黃15g,山茱萸10g,菟絲子15g,枸杞子15g,當歸10g,川芎10g,首烏藤30g,桑葚15g,羌活10g,柏子仁10g。
氣血兩虛型
癥狀:多因產后或久病,氣血兩傷。脫發往往是逐漸加重,均勻脫發,毛發不固,輕輕觸摸即有脫發,毛發松軟,常伴有心悸,氣短,唇白,語微,昏眩,嗜睡,倦怠無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緩。
辨證:氣血兩虛,血不養發。
治法:補益氣血,養血生發。
方藥:當歸10g,白芍10g,川芎10g,熟地黃15g,白術10g,茯苓10g,黨參10g,丹參15g,陳皮10g,女貞子15g,墨旱蓮15g,首烏藤30g。
血熱生風型
癥狀:突然發病,毛發大把脫落,多為青壯年,急躁易怒,神志不安,夜不能眠,嚴重者毛發全部脫落。舌紅,苔白,脈弦滑。
辨證:血熱生風。
治法:涼血息風,養陰生發。
方藥:當歸10g,地黃10g,丹皮10g,赤芍15g,女貞子15g,墨旱蓮15g,鉤藤10g,石菖蒲10g,合歡皮10g,五味子10g,首烏藤30g。
脾虛蘊濕,濕熱互結型
癥狀:頭皮瘙癢,脫皮屑,毛發稀疏,脫落,頭油多,大便不干,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象弦滑。
辨證:脾虛濕盛,濕熱互結。
治法:健脾除濕,清利濕熱。
方藥:白術10g,枳殼10g,薏苡仁30g,川萆薢15g,車前子15g,澤瀉15g,首烏藤30g,當歸10g,苦參10g,川芎10g,茵陳15g。多見于脂溢性脫發早期。
典型醫案
醫案一:舒某,女,43歲,1991年9月5日初診。患者于5個月前曾于染發后感頭皮癢,繼之呈片狀脫落,曾服中西藥并外用生發精治療效果不明顯,逐漸出現眉毛、體毛脫落。自覺口干、納差,夜寐欠安,多夢易醒,月經錯后。診查:頭發脫落3/4,眉毛稀疏,脫發處頭發光亮,其間散在少許毳毛,殘存之毛發稍觸動即可脫落。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診斷:(肝腎不足,血虛脫發型)油風(西醫稱為普禿)。
治則:滋補肝腎,養血生發。
方藥:當歸10g,白芍10g,川芎10g,首烏藤30g,熟地黃10g,女貞子30g,菟絲子15g,桑葚15g,黑芝麻15g,天麻10g,白術10g,茯苓10g,石菖蒲30g,鉤藤10g,丹參15g,雞血藤30g。
二診:上方連服1個月后,睡眠好,毛發已不脫落,兩顳部有少量淡色毳毛新生,自覺食后胸腹滿悶,眉毛再生不明顯。原方去雞血藤、鉤藤,加陳皮10g,枳殼10g,白芷10g。續服藥2個月,飲食增加睡眠好,全頭毛發均已長出并見黑發,唯兩鬢毛發仍發白,稍軟,眉毛已基本長齊。
醫案二:劉某,女,28歲,1988年8月14日初診。患者于3個月前突然發現頭發呈片狀脫落,偶癢,自用鮮姜外擦效果不顯,后又外擦多種生發水,并服中西藥物,效果均不明顯,現眉毛、睫毛也有脫落,不思飲食,失眠多夢,月經錯后。診查:頭頂、顳、枕部各有多塊片狀脫發約占頭發2/3,脫發區頭皮光亮,部分區域有細軟毳毛,眉毛脫光。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緩。
診斷:油風(西醫稱為普禿)。
辨證:肝腎不足,血虛脫發。
治法:滋補肝腎,養血生發。
方藥:熟地黃10g,首烏藤30g,黃芪15g,當歸10g,天麻10g,川芎10g,丹參15g,白芍10g,女貞子30g,桑葚30g,菟絲子10g,黑芝麻15g,白術10g,茯苓15g。
服藥2個月后毛發大部長出,眉毛亦有生長。
按:中醫認為精血同源,精血互生,精足則血旺。“發為血之余”是說毛發的潤養來源于血;“發為腎之外候”則說明發雖由血滋養,但其生機則根源于腎氣。斑禿、全禿、普禿多因精血不足,肝腎虧虛,心腎不交,血虛不能榮養;復因腠理不固,風邪乘虛而入,致使風盛血燥,發失所養所致。故患者多有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夜寐不安等癥狀。醫案一和醫案二治療時均應宜滋補肝腎、養血填精生發。方中熟地黃、首烏藤、桑葚、女貞子、菟絲子、黑芝麻滋補肝腎、填精補髓;當歸、白芍、丹參養血活血;天麻、川芎活血祛風;黃芪、白術、茯苓健脾益氣,故可見生發之效。
醫案三:劉某,女,49歲,1987年11月29日初診。患者近10年頭皮瘙癢多屑,洗頭逐漸頻繁,幾乎天天需要洗頭,否則瘙癢難耐。近年鼻唇溝、眉毛處起紅色斑片并有油性脫屑、瘙癢,頭頂部毛發脫落較多。診查:頭頂部毛發稀疏纖細,糠秕狀脫屑,部分頭皮可見片狀紅斑摻雜有血痂性丘疹。鼻翼、鼻唇溝、眉毛可見皮膚及細碎脫屑,面部皮膚毛孔擴大,表面油膩。舌質淡,苔白,脈弦滑。
診斷:脫發(西醫稱為脂溢性脫發)。
治則:健脾除濕,養血潤膚。
方藥:白術10g,薏苡仁30g,澤瀉10g,車前子15g(包),川芎10g,生地黃15g,牡丹皮10g,當歸10g,赤芍10g,白芍10g,女貞子15g,菟絲子15g,首烏10g,黑芝麻10g,桑葚10g,天麻10g。
氯柳酊、生發健發酊交替使用涂于頭皮,硫雷洗劑外用于面部。
服上方14劑后二診:頭皮瘙癢、脫屑減輕,頭油、脫發減少。再用14劑,頭皮瘙癢基本消失,已無明顯脫發。
按:本病發病十余年,皮損表現為紅斑,脫屑,脫發,毛發稀疏纖細,皮膚粗糙,系久病陰血耗傷,血虛風燥證。方中白術、薏苡仁、澤瀉、車前子健脾除濕;當歸、川芎、生地黃、芍藥補腎益精,養血潤膚;女貞子、菟絲子、桑葚、黑芝麻滋陰益腎,烏須發;天麻、川芎祛風除濕,活血養血,全方共奏健脾除濕、養血潤燥、生發健發之功。(本文選自《張志禮皮膚病臨證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