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正氣虛損招致病毒感染,而致心肌榮衛氣血阻逆失調,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內因,而風寒濕邪侵犯、病毒感染為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而致發病。
·該病前期多表現為邪毒留戀、痰熱瘀阻、氣陰兩虛,治宜清熱解毒、養心益氣、活血祛瘀;后期往往影響心臟,病機疊加心氣虛、心陽虛、脾腎不足、寒凝絡阻等,治宜兼顧調補脾腎、溫陽益氣、溫經通絡。
周信有(1921—2018),男,漢族,山東牟平人,國醫大師,甘肅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生前從事中醫醫、教、研事業數十年,學驗俱豐,先后出版了《內經類要》《內經精義》《周信有臨床經驗輯要》《國醫大師周信有醫學精華》等著作。其對病毒性心肌炎的中醫辨治別具心得,本文主要介紹其相關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
病因病機
西醫學認為,病毒性心肌炎是由柯薩奇病毒、流感病毒及埃可病毒等病毒引起的心肌病變。典型病理改變為心肌間質增生、水腫及充血,內有多量炎性細胞浸潤等。發病前1~4周內有感冒、流感或其他病毒感染史,感染后隨即出現胸悶、胸痛、心悸、氣短等癥狀。該病屬中醫“胸痹”“心痹”“心悸”范疇。
周信有認為,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生多由素體虛弱,正氣不足,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而成。即《素問·痹論》所謂:“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本病《內經》稱“心痹”,《金匱要略》稱“胸痹”。《內經》明確記載了本病發病機制,如《素問·痹論》謂:“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說明心痹的發生是風寒濕邪侵入人體,內舍于心,引起心肌榮衛氣血阻逆失調,遂發為心痹。這說明如只有外因風寒濕等邪氣侵入人體,而無內因榮衛二氣之阻逆失調,亦不致成痹。必須二者相合,始可成痹。由此可知,人體正氣虛損招致病毒感染,而致心肌榮衛氣血阻逆失調,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內因,而風寒濕邪侵犯、病毒感染為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而致發病。
虛實夾雜為該病的病理特點,且貫穿于疾病始終。外邪感染而致心肌榮衛氣血阻逆失調,心臟期前收縮頻繁,所表現出的寒熱失調、胸悶、胸痛之癥狀特點,此為實;伴有心悸、氣短、乏力等癥狀,此為虛。該病虛則多為氣陰虛或氣陽虛;實則多為邪毒留戀,瘀血、痰濁阻滯脈絡。臨床上該病患者感染外邪,留戀不去,常常咽喉部發紅充血,且長期不易消退。故診治本病須抓住虛實夾雜之病理特點,方得要領。
辨證施治
本病前期多表現邪毒留戀、痰熱瘀阻、氣陰兩虛,治宜清熱解毒、養心益氣、活血祛瘀;后期往往影響心臟,使心臟功能減退,病機疊加心氣虛、心陽虛、脾腎不足、寒凝絡阻,癥見動則心悸自汗、氣短乏力、胸悶隱痛等,治宜兼顧調補脾腎、溫陽益氣、溫經通絡。根據本病虛實夾雜的病理共性,在治療上必須考慮全面,不可偏執一端,要虛實兼顧,通補兼施。
病毒性心肌炎Ⅰ號方
藥物組成:板藍根20g,白花蛇舌草20g,連翹20g,當歸9g,赤芍20g,丹參20g,郁金15g,廣地龍20g,生地20g,苦參20g,桂枝9g,黨參20g,黃芪20g,炒棗仁20g,瓜蔞9g,半夏9g。水煎服,每日1劑。
方藥淺析:本方具有清熱解毒、養心益氣、活血祛瘀之功,適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發病初期邪毒留戀、氣陰兩虛、痰熱瘀阻,而表現為心悸、氣短、乏力、胸痛,伴有咽干咽痛或有熱候。方中以板藍根、連翹、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現代研究顯示此三味藥有明顯的抗病毒作用;以生地滋陰,苦參清熱抑陽,抗心律失常;以黨參、黃芪養心益氣;棗仁養心安神;瓜蔞、半夏、桂枝宣陽通痹,以利肺氣;復以當歸、赤芍、丹參、郁金、廣地龍等大隊活血祛瘀之品,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肌供血狀態,消除心肌炎性改變,恢復心肌功能。
臨證加減:咽干而紅腫則加元參、丹皮、山豆根,咽中作阻則加射干,血壓高加菊花、鉤藤、茺蔚子等。
病毒性心肌炎Ⅱ號方
藥物組成:桂枝9g,黃芪20g,當歸9g,丹參20g,廣地龍20g,郁金15g,雞血藤20g,炙麻黃6g,細辛4g,制附片10g,黨參20g,黃精20g,淫羊藿20g,瓜蔞9g,炙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劑。
方藥淺析:本方具有溫陽散寒、溫經通脈、活血祛瘀、調補脾腎之功效,適用于病毒性心肌炎遷延日久,因心氣虛、心陽虛、脾腎不足、寒凝絡阻,而致心悸自汗、氣短乏力、胸悶隱痛、心律緩慢等癥。方中以桂枝、麻黃、細辛、附子等助陽溫散之品增加脈速,溫經通脈;以黨參、黃芪、黃精、炙甘草、淫羊藿調補脾腎、益氣生肌,達到增加心肌細胞活力、消除心肌細胞炎性改變之目的;以瓜蔞一味宣陽通痹,以利肺氣;復以活血祛瘀之品如當歸、丹參、廣地龍、郁金、雞血藤等,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肌供血狀態,增加心肌營養,消除心肌炎性改變。
如服上方效果不顯,可重用溫陽益氣、養血祛瘀之品,將方中丹參、雞血藤、黃芪、黨參、淫羊藿各增至30g,制附片增至15g,再加五味子20g。如此可達到升高血壓、增加心律的效果。
典型醫案
案一:姜某,女,43歲,2006年4月初診。患者2005年11月感冒半月余,繼而出現心悸、胸悶、胸痛等癥。在某醫院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并住院治療,病情好轉后出院,而后病情時好時壞,遷延不愈。來診時心電圖示:頻發、多源室性期前收縮,短陣室速,偶發房早。伴有心前區疼痛、心悸、氣短、胸悶、疲乏等癥。唇淡,舌紫暗,苔薄微黃,脈結代。中醫辨證為脾腎陽虛,心陽不振,寒凝絡阻,心脈痹阻。治宜培補脾腎,通陽宣痹,活血祛瘀,溫經通脈。
處方:板藍根20g,白花蛇舌草20g,連翹20g,黨參20g,炒白術9g,黃芪20g,淫羊藿20g,丹參20g,五味子20g,赤芍20g,川芎20g,廣地龍20g,桂枝9g,蓽茇9g,瓜蔞9g,炙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劑。并輔以周信有臨證驗方心痹舒膠囊(米炒黨參20g、麩炒白術9g、蜜炙黃芪20g、羊油炙淫羊藿20g、赤芍15g、川芎9g、紫丹參20g、廣地龍20g、醋制五味子20g、苦參20g、生地20g、首烏藤20g、制附片9g、桂枝9g、甘松9g、炙甘草9g、三七粉5g、生水蛭粉5g,制成0.5g/粒膠囊),每次服用5粒,日服3次。
患者連續服藥6天,自感癥狀減輕。處方隨證加減,心痹舒膠囊繼續服用。連續服藥一月余,患者胸部窒悶疼痛消失,期前收縮消失,諸癥大減。囑其堅持服藥3~4個月,以鞏固療效。2006年2月患者再次來診,心電圖檢查未見異常,諸癥消失,已正常上班工作。隨訪至今,患者身體健康無恙。
案二:李某,女,40歲,2005年9月10日初診。患者于半月前因過度疲勞出現心慌、心悸、胸前區憋悶不適,又因受涼感冒而頭痛、鼻塞,服康泰克等感冒藥后癥狀消失。但仍有咽部不適、心慌、心悸、胸前區悶痛。9月3日查心電圖示:偶發性期前收縮。服心血康、肌苷等藥,癥狀未見緩解。3天后進行動態心電圖觀察提示:頻發單純性期前收縮。診為病毒性心肌炎。服抗病毒口服液、抗生素等藥治療,效果不明顯。診見神清、疲倦、胸悶、心慌、心悸、時作時無、疲倦乏力、脘痞納差、二便通調,舌質暗淡、邊有齒印、苔少,脈結代。檢查:雙肺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66次/分,脈律不齊,可聞期前收縮,2~3次/分,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血常規、類風濕因子、血沉化驗均正常。心臟彩超檢查提示:各房室腔均不大,各瓣膜形態及活動尚可,左室心肌、心尖部內膜增厚,回聲增強,有瘢痕形成,運動減弱。超聲診斷:心肌炎改變。ECT檢查示:靜態心肌顯像示心肌前壁病變。患者既往有風濕性關節炎史,經治療病情穩定,有慢性咽炎數十年,且常復發,有青霉素、鏈霉素等藥過敏史。診斷:心肌炎,心律失常,頻發性期前收縮、心悸(氣陰兩虛,痰瘀內阻)。治宜扶正祛邪,補氣滋陰,養心安神,祛瘀通脈。
方用:黨參20g,黃芪20g,淫羊藿20g,麥冬20g,五味子20g,赤芍20g,丹參20g,川芎9g,地龍20g,黃連9g,炒棗仁20g,柏子仁9g,夜交藤20g,三七粉5g(分2次服),生水蛭粉5g(分2次服)。水煎服,每日1劑。另配服心痹舒膠囊,每次5粒,日服3次。
患者服藥60余劑,諸癥消失,飲食、睡眠均好,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心率80次/分,律齊,24小時動態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偶發性室性期前收縮,僅發早搏4個。繼服心痹舒膠囊,每次5粒,日服3次,以鞏固療效。
按 病毒性心肌炎之所以發生,邪毒是重要的外在因素。其初得之,風熱毒邪,侵犯肺衛,不得宣散,由表入里,致肺經郁熱。由于心肺同居上焦,肺朝百脈,與心脈相通,故肺經郁熱,浸淫于心,熱毒之邪消灼心陰,耗傷心氣,故每于外感之后,則見心慌、胸悶、氣短、動則加劇之心傷征象。從廣義講,此病亦即葉天士之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同時,邪熱毒邪犯心,每與正氣不足有關,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諸病源候論》亦指出:“風驚悸者,由體虛,心氣不足,心之腑為風邪所乘;或恐懼憂迫,令心氣虛,亦受于風邪。風邪搏于心,則驚不自安。驚不已,則悸動不定。”另外邪毒留戀,熱痰絡阻,往往易致痰凝血瘀,故診治本病必須抓住虛實夾雜之病理特點,標本兼治,方能得到滿意療效。(殷世鵬 甘肅中醫藥大學 郝改梅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