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質
( 1 )怎樣理解人的本質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根據這一含義, 我們應對人的本質做如下理解:①人的本質不是先天的, 而是在后天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尤其是生產實踐中形成的。②由于人的社會關系會發生變化, 所以人的本質并不是永恒不變的。③由于人的社會關系不同,所以人的本質也就不同。這樣, 馬克思以前的某些思想家所宣揚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質事實上并不存在。④人的本質是多方面社會關系的總和, 其中,生產關系是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在階級社會中,人的本質主要表現為階級性。
應當說明的是, 關于人的本質可以做兩個方面的區別:一是人與動物的區別, 二是人與人的區別。從人與動物的區別的角度上說, 人的本質在于社會勞動, 這是整個人類與動物的根本不同;從人與人的區別的角度上說, 人的本質在于社會關系, 由于人們所在的社會集團不同, 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 因而人與人不同。
( 2 )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①從“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觀點出發, 必然得出結論: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社會性。
②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所謂自然屬性是指人的肉體存在及其特性;所謂社會屬性是指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自然屬性是人存在的基礎, 但人之所以為人, 不在于人的自然性, 而在于人的社會性。
③人的社會性在階級社會中突出地表現為人的階級性。
( 3 )要批判抽象的人性論
某些學者把人的本性說成是抽象的、 天賦的、 不變的, 這是完全錯誤的。“自私”、 “善”、 “惡”都不是天賦的、 抽象的、 不變的。在人與人的關系上, 人的本質之所以不同, 是因為所處的社會地位、 所在的社會集團不同。一個人是奴隸還是奴隸主, 是農民還是地主, 是工人還是資本家, 不由所謂的“天賦”決定, 而由其特定的社會關系決定。不同社會關系下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質。
人的價值及其實現
( 1 )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①在人與周圍事物和現象的各種關系中, 包括價值關系。所謂價值關系,是指外界事物所具有的滿足人的需要的特性和功能。
②人的價值具有二重性, 具體地表現為人具有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③個人的社會價值是指個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為滿足社會或他人物質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貢獻和承擔的責任。人的社會價值的大小, 取決于個人對社會所做的貢獻的多少。
④個人的自我價值是指社會對個人的一種肯定, 即社會對個人的尊重與滿足。
⑤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價值是社會價值的必要前提,社會價值是自我價值的外在體現。一方面, 社會應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 精神條件, 為個人發展自己的個性和才能即實現自我價值提供保證。另一方面,個人應對社會盡責,盡可能地奉獻自己的才智, 為人類造福。
⑥人的價值是權利與義務、 享受與貢獻、 消耗與創造的統一。只講權利不講義務, 只講索取不講貢獻, 只講享受不講創造或者相反, 都是片面的。
⑦在社會主義社會中, 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具有一致性,但也有相矛盾的一面。當自我價值同社會價值發生矛盾時, 自我價值要服從社會價值。
( 2 )人的價值的實現途徑
人的價值由潛在變成現實, 惟一的途徑是參加社會實踐。
( 3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觀是指生活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人, 依據某種世界觀和個人生活體驗所形成的對人生的意義、 理想、 目的、 態度等的根本看法和信念。
人生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觀是人生觀的理論基礎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對于公務人員來說, 要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對于共產黨員來說, 要樹立共產主義的人生理想。
社會發展與以人為本
社會發展既是客觀歷史演化的過程, 又是人的價值的實現過程。以人為本,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價值目的。以人為本, 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不斷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 文化需要,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堅持以人為本, 才能構建和諧社會。
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二者統一于人之中,是客觀存在的.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賴以存在的基礎, 沒有自然屬性就沒有社會屬性.人的社會性制約著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受人的意識的指導,具有強烈的社會色彩.
人的自然屬性不是人的本質屬性。人作為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自然肌體要服從生物發展規律,所以人具有自然屬性。人的自然屬性是人類得以生存和延續的前提條件。人的自然屬性表明了人和動物的聯系和共同性,而不能說明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它不能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因而不是人的本質屬性,因為本質屬性不僅是該類事物的共性,而且是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性。
人的社會屬性的主要表現
(1)人是社會的產物。
(2)人的生產活動具有社會性。
(3)人的生活具有社會性。
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區別與聯系
區別:
①層次不同。自然屬性是人的較低層次的屬性;社會屬性是人特有的屬性,是人的較高層次的屬性。
②產生的條件不同。人的自然屬性是自然界的產物,是人的生理遺傳因素帶來的;人的社會性是人類社會的產物,是人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
因此,不能把人的自然屬性等同于人的社會屬性。
聯系:
①二者統一于人之中。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是客觀存在的。
②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賴以生存的基礎,沒有人的自然屬性,就沒有人的社會屬性。
③人的社會性制約著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受人的意識的指導,具有很強烈的社會色彩。
總之: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二者統一于人之中,是客觀存在的.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賴以存在的基礎, 沒有自然屬性就沒有社會屬性.人的社會性制約著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受人的。
人的自然屬性,就是生物的本性,比如進食、消化、排泄、求偶、生育、繁衍。
社會屬性說的是家庭的一員、單位員工、物業業主、流水線的一個環節、一名乘客……就是社會大家庭不可缺的一個元素。
而社會屬性還要基于人特有的生物特性:直立行走、使用工具和科技手段、善于學習和運用知識、遵守道德理念行為規范、懂得人類的愛、關懷、協作、寬容。
但是不管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不能單獨呈現,因為人的自然屬性中也注入了社會屬性帶來的文化滲透、文明特征和高級的認知和更加精確的和豐富的表現方式;社會屬性中同樣可以把社會規則中的愛崗敬業看成生存的手段、賺錢吃飯…人類的發展遵循的是從實際出發的自然規律;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只是分析和認識人類生活的一小種觀察方法或者說是角度。
對于人類社會的思維,任何時候都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道理。一切都是變化的,甚至在對錯之間轉換。
獨立思考是關鍵。
自然屬性--作為動物的各種特征
社會屬性--作為社會人的各種特征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前邊有關的內容,概括起來分屬于兩部分知識,一部分是世界觀的;一部分是價值觀的,本課書要學習和探討的則是關于人生觀的,那么這三者之間是否是彼此分立、毫不相干的呢?
通過粗略地閱讀,我們可以發現,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部分是有其內在聯系的。本章的主題側重人生觀,人生觀的根本問題是人生價值問題;實現人生價值是需要條件的;人生價值總是與人生目標相聯系的,這幾部分知識的有機聯系,便構成了我們將要學習的這課書的主要內容。
第一框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顯示:
“人處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細,靈長目,人科。”─ 林奈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含齒,倚而會者,謂之人”。─ 《列子·黃帝》
提問:以上兩段話各是從怎樣的角度來考察人類的?
林奈的觀點是從動物學的角度來考察人類,《列子·黃帝》則力圖把人與動物區分開來。那么,以上兩種關于人的屬性的觀點,對不對呢?人究竟有哪些屬性?人與動物有哪些區別?人的本質屬性是什么?為什么?這些,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解決的問題。
正如林奈所說,人處于動物界,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種生物,因而,人必然具有與動物相似之處;即具有自然性。人的自然性有哪些表現呢?
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界
(1)人的自然屬性及其表現:
人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那么,動物有哪些屬性呢?動物的屬性與人有什么不同?
投影:一個風平浪靜的上午,中國的兩艘遠洋船正在印度洋上航行。突然,船體猛的一震,船尾的人看見泛著白色浪花的航跡上,浮動著一片鮮紅的液體!待船趕回出事的海域,大家發現海上漂浮著一條大鯨魚,其背上被螺旋槳打出了一道傷口,傷口深及脊柱,白色的椎骨清晰可見,傷口的血還在汩汩地向外流,然而,更為奇特的事出現了,這時,只見十幾條大鯨浮出水面,組成一個大圓圈,將受傷的鯨圍在中央,接著,群鯨一齊向天空噴水,水柱高達十多米。人們一時弄不清這是群鯨在保護受傷的同伴?還是向大船示警與抗議。
洪水到來時,螞蟻會緊緊地抱在一起,形成了個蟻球。大的蟻球可有籃球那么大。當洪水到來時,蟻球隨波漂流,一旦能夠靠岸,螞蟻就有救了,此時的螞蟻便一層層散開,象是打開的登陸艇,蟻群迅速而秩序井然地一排排沖上堤岸,勝利登陸。當然,岸邊的水中里會留下不小的蟻球,那是最底層的犧牲者,它們再也爬不起來了,但他們的尸體仍會緊緊地抱在一起。
狗急跳墻是大家熟知的成語,是以狗在危急時會做出意想不到的舉動,來比喻走投無路時不顧后果的冒險。狗跳躍而上的墻壁高度,以1979年8月4日英國第22屆軍用犬大會上,德國牧羊犬所創下的3.5米為最高記錄。
請同學們分析:動物有哪些屬性呢?動物的屬性與人有什么不同?
以上的材料反映了動物的自然性,主要體現了動物的求生欲及自保的本能。這種自然性人也有,是人與動物的相似或相通之處。
有同學提出,這些材料也反映出動物和人一樣具有社會性,因為動物之間也有兄弟情深。也有犧牲自己成全他人的集體主義精神。比如蟻球漂流中犧牲的螞蟻。這種看法究竟對不對?
大家知道,生物在種類關系上,既有種內互助,又有種內斗爭。而種類互助的現象又是常見的。例如,很多動物在生活過程中常常聚集成群,過著群聚生活。這種群聚的生活方式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螞蟻、蜜蜂等昆蟲所過的群聚生活,個體之間有明確的分工,同時又通力合作,來共同維護群體的生存,如洪水中的蟻球。另一種類型的群聚,成員之間沒有明確的分工,如蝗蟲、魚類、鳥類和哺乳類。它們聚集成群,在一定區域內,沿著一定的路徑漫游,一起尋找食物。這種群聚生活對捕食和御敵是有利的。就捕食來說,成群的狼可以捕食到身體比它們還大的動物。就御敵來說,成群的麝牛可以有效的對付狼群的襲擊,成群的鯨可以抵御意外的侵害。
狗急跳墻,主要是由于動物的生理機能所導致的,動物體內貯藏著一種叫三磷酸腺苷(簡稱ATP)的高能化合物,平時其一部分用于維持體溫和日常生活,其余則以化學能的形式隱藏在細胞內以備急用。當“狗急”之時,平時“養精蓄銳”的ATP就會迅速出擊,并搖身變為“二磷酸腺苷”(簡稱ADP),釋放出的能量。這時的化學能就轉變為機械能,或光能、電能、聲能等。狗的這種機械能的轉換能力特別強,當它窘急時,狗的肌肉獲得了巨大的能量,便會產生超乎尋常的爆發力。使肌肉猛烈收縮,狗就會跳墻而過了。
綜上所述,鯨、螞蟻或狗的行為都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并經遺傳固定下來的本能行為或生理機制,都是動物自然性的表現,它們與人的社會性是不同的。
那么,人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為什么說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
(1)人的社會性的含義
所謂社會屬性,是指人是社會的存在物,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現實的人,人是社會的主體。我們可以從人的產生角度、人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把握人的社會性。
(2)人的社會性的主要表現:
人的生活具有社會性
正如同學們所言,人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以上三個方面。它是由人的社會關系決定的,是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志。那么,什么是社會屬性呢?
①人是社會的產物
人類學、考古學和社會發展史都證明,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人的勞動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語言和思維,都是社會的產物。
②人的生產活動具有社會性
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不斷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人在生產活動中必然結成了各種各樣的關系。其中,生產關系是最為重要的。也就是說,人的生產活動是社會性的活動,從事生產的人也就必然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社會的人,人的生產活動具有社會性。
③人的生活具有社會性。人在社會中生活也不能擺脫多種多樣的社會關系。人的生活也具有社會性。
(3)社會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為什么)
人的社會屬性提示的主要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殊的本質.人會做事情,不會像動物那樣只聽眾“本能”的召喚,還要遵循其它的規則。如,法律的規定、道德的制約等。人的社會屬性制約著人的自然屬性。
人之所以是人,從根本上說,并不在于人的自然屬性,而在于人的社會屬性。人的社會性是主要的,根本的,它滲透著并制約著人的自然屬性。因為,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是社會關系的承擔者和體現者。人的社會活動一開始就是社會性的活動。它改變著客觀物質世界,也在改變著人類自身,是人本質力量的重要體現。生產勞動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本質屬性,而在生產勞動基礎上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既區別了人與動物,又把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制度、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區別開來了。
所以,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在人的社會發展的特殊階段――階級社會里,人的本質屬性主要表現為人的階級性。在階級社會里,人總是屬于一定的階級,不同階級的人,對生產資料有不同的占有關系。因此,階級性是階級社會中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
(4)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關系
區別:
①層次不同。自然屬性是人的較低層次的屬性;社會屬性是人的特有屬性,是人的較高層次的屬性。
②產生條件不同。人的自然屬性是自然界的產物,是人生理遺傳因素帶來的;人的社會性是人類社會的產物,是人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
聯系:
①二者統一于人之中。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是人屬性。都是客觀存在的。
②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賴以存在的基礎,沒有自然屬性,就沒有人的社會屬性。③人的社會屬性制約著人的自然屬性,人的自然屬性受人的意識的指導,具有強烈的社會色彩。
區 別
自然屬性
層次不同
較低層次 較高層次
產生條件不同
是自然界的產物,是人生理遺傳因素帶來的
人類社會的產物,是人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
聯 系 二者統一于人之中,是客觀存在的
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賴以生存的基礎,沒有自然性就沒有社會性
人的社會性制約著人的自然屬性,人的自然屬性受人的意識的指導,具有強烈的社會色彩
在把握人的社會性時,要注意幾點:第一,這里講的人的本質,指的是人類的本質,不是某個人的本質;第二,這里講的是本質特征,而不是講外表特征,如,高矮胖瘦等。第三,這里講的本質屬性是與其它相比較而言的本質。第四,本質屬性并不等于唯一屬性,人類還有其它的屬性。
三、“人性自私論”是錯誤的
自私是意識形態的概念,是指一切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和目的的思想觀念。它的特征有三點:一是損人利己,損公肥私;二是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三是拒絕履行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之所以講“人性自私論是錯誤的”,這是因為:
(l)它違反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原理
設問:所謂本質,應該是事物所固有的、普遍具有的,而不是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沒有。那么,對人類社會來說,自私觀念是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出現的嗎?原始社會,人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勞動,共同享用勞動成果,這種社會存在決定了那時的人們不可能有私有觀念。請同學們看教材第68頁的最后一段小字材料,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設問:那么,原始人那種一切從群體出發、一切為了氏族是否是“公”的思想呢?也不是,當時的人們既不知道什么叫私,也不知道什么叫公,只知道只有這樣才能生存下來。正如教材所引拉法格的一段話所說:“私有觀念對于一切資產者是非常自然的,但當初跑進人們腦筋卻不那么容易。當人們開始思想時,恰恰相反,他們首先想到的是一切應當歸大家。”當生產力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有了剩余產品之后,出現了社會分工和私有制,才有了私有觀念。而且將來,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以后,自私觀念也會消失。既然自私的產生、消失并不是同人類社會的產生、消失相一致的,那么,從這個意義上,更不能說它是人的本質。
(2)它錯誤地把動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
自我保存的本能,是動物和人類都有的屬性,但卻表現出不同的情況。因此不能混同。動物遇到危險時,只會本能地反抗或逃遁。人遇到危險時,也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但當情況特殊時,人可以把利讓給別人,把害留給自己。大家非常熟悉抗美援朝時期的英雄邱少云,假如單純的是趨利避害的話,受本能的驅使,那本能該告訴他,撲滅身邊的火焰,而且初時只須吹灰之力,但他為什么一動不動任火將其燒死呢?后來也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一個人真會在生死關頭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而選擇這種痛苦的死亡嗎?討論中也有同學提出“一個人會留下最后一份食物給別人吃嗎?”“會把剩下的最后一口水給別人喝嗎?”我想對同學們說,會的,就因為他是人,所以他可以做到。邱少云是接受過黨多年教育的志愿軍戰士,所以,為了他人的生命安全,為了整個戰役的勝利,他可以制約自己的本能。
1998之夏抗洪搶險中,當濁浪排空、驚濤擊岸的時候,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江總書記稱為“這是生死系于一念的時刻”,有多少子弟兵為了他人的生命讓出了自己的救生衣;有多少洪區百姓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眼看著洪水淹沒了自家的一方土地、一片家園。
所以,有人說,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就越能自覺地運用社會屬性控制和調節人的自然屬性。對照他們的行為,再把動物本能的“自保性”說成人的本質,用以證明“人性自私”,很顯然是對人的本質的曲解。在討論中,也有同學提出了這樣的命題“人人都有個人利益”,所以“人人都是自私的”。“雷鋒再無私、高尚,他也拿了國家發給的衣服,領了國家發給的津貼,所以,英雄人物也像普通人一樣有自私的一面”。這種觀點的錯誤還在于:
(3)它錯誤地把個人正當利益與“自私”混為一談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69頁第3自然段,看一看什么是個人利益。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個人利益是人類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有的,所以,確實人人都有個人利益。而且,人也只有有個人利益,才能生存和發展,關鍵的問題是個人利益不等于自私。自私的本質是損人利己,如果是爭取合理的、正當的個人利益,沒有損人,就不能算自私,非但如此,還要受到法律的保護。我們國家的很多法律就是維護人的正當個人利益的。
(4)“人性自私論”不符合歷史現實
設問:假如自私是人的本質的話,那么,就應該是人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貴賤,所有人、所有人的所有舉動,該都是出自自私,都是在私欲的驅使之下的,事實上是這樣的嗎?古往今來,每個國家、民族都涌現過一批具有遠見卓識、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人物。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心甘情愿地為之做出貢獻,甚至赴湯蹈火、流血犧牲也在所不辭。我們敬仰的周恩來總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愛戴,就是因為他有著大公無私的、高尚的品德。1976年1月8日,周總理與世長辭,聯合國決定下半旗一周表示哀悼。當時,有的成員國代表表示反對,聯合國秘書長講了這樣三句話:“世界上有哪個國家的總理終生只有一個夫人?有哪個國家的總理在國外銀行沒有一分錢私人存款?有哪個國家的總理,終生受人民愛戴!?”反對的人無言以對,下半旗的決定因此而順利通過。即使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社會中也有舍生取義、救國救民的志士仁人。同學們都喜歡看《泰坦尼克號》這部影片,但我想講的卻是有關泰坦尼克的真實歷史。
1912年,豪華客輪泰坦尼克號沉人冰海,這次海難死亡者多達1503名,僅704人獲救。幸存者約定,每隔10年到瑞士洛桑城舉行一次集會,以紀念這次事件。每次聚會,都打開了他們的記憶閘門。最令人感動的是史密斯夫人的一段回憶:當時我的兩個孩子已被抱上救生艇,因為超載,我不能上了,出于母愛,我喊了一聲“讓我上船吧,孩子不能沒有媽媽!”聞聽此言,一位已經坐上此艇的女士離開了座位,回到了泰坦尼克號,并把我推上了小艇。剎那工夫,船便沉沒了,那位女士連自己的姓名都沒留下。里德帕恩的丈夫,送她上救生艇,她不愿一人獨活,緊緊地抱著丈夫不放,萬分無奈中,丈夫一拳把她打昏,等到醒來,她已坐在小艇中。此后,她一直沒有再婚,以報答亡夫的深情。這是生死系于一念的時刻,他們可以為了親人,為了不相識的母親,獻出自己的生命。
其實,即使在我們這些普通人身上、在平常的日子里,也有著無私的舉動,可能還達不到“大公”的程度,但也不是“自私”二字全部能概括得了的。生活、學習在社會主義的人們,應當比前人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絕不能以“人都是自私的”錯誤觀念來推卸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自私不是人的本質,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君主論》是一部闡述帝王之術的著作,馬基雅弗利是西方政治學史上最富爭議的人物之一,以主張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而著稱于世。他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學家、政治活動家和歷史學家,希望通過這部書得到君主的賞識從而獲得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
作者通過對君主國、軍隊、君主及其統治等問題的探討來宣揚強權與鐵腕的治世之術。他主張政治非道德化,認為君主應兼具獅子的兇殘和狐貍的狡猾,為了奪取政權、維護統治,可以行欺詐之術,不顧信義、不避惡行。也就是說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馬基雅弗利主義”思想的中心。馬基雅弗利主義也因之成為權術和謀略的代名詞。
《君主論》的內容主要有四部分。第一部分(前面十一章)探討了君主國的種類獲得方法以及如何統治的問題,針對不同特點的君主國提出了相應的統治方法。
第二部分(第十二章——第十四章)作者探討了軍隊的問題。通過對軍隊種類·特點的詳細分析,告誡君主:必須建設和依靠自己能夠直接掌握的強大的軍事力量,只有“臣民、市民或屬民”組成的本國軍隊才是最值得信賴的。君主“永遠不要讓自己的思考離開軍事訓練的問題”。
第三部分(第十五章——第二十五章)是對君主治世之術的建議。最終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理想的君主:他應該是“狐貍”和“獅子”的統一體,表面偽善,內心狡詐兇殘,”每一句話都要表現出高貴的品格,但是做事不必如此。“,君主要認識到:手段是獨立于道德規范之外,是可以獨立研究的技術性問題。它與目的并不構成任何道義上的聯系。這一部分內容歷來飽受爭議,卻恰恰體現出了帝王之術的精髓:為了國家和政權的長遠利益不必在意一時的得失和毀譽。
最后(第二十六章),通過對意大利君主失敗原因的分析和總結,提出解救意大利的愿望和設想。
《君主論》中的很多觀點是基于“人性惡“的基礎上提出的,作者片面的把人性歸結為虛偽貪婪·自私自利·忘恩負義、損人利己,“人們容易忘記父親之死而不易忘記遺產的喪失。”他認為即使最優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墮落,因為作惡事更有利于自己,講假話更能取悅于別人。人民有屈從權力的天性,君主需要的是殘酷,而不是愛。人應當在野獸中選擇獅子和狐貍,象獅子那樣殘忍,象狐貍那樣狡詐。君主不妨對行惡習以為常,不要因為殘酷的行為受人指責而煩惱;“慈悲心是危險的,人類愛足以滅國”。馬基雅弗利還指出:君主必須像狐貍一樣能識別陷阱,又必須像獅子一樣能驚駭豺狼。受人敬愛不如被人懼怕,“一個君主被人懼怕比起被人愛更為安全些”。“君主對人們要么愛撫他們,要么除掉他們。君主必須做一個偉大的偽裝者和假好人。”“一位英明的統治者,絕不能夠,也不應當遵守信義”。”馬基雅弗利有句名言:“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目的總是證明手段正確”,只要目的能實現,任何手段都是正當的,保證事業成功才是君主的頭等大事。誠實、慷慨、守信、仁慈是值得贊揚的,但人類的條件不允許這樣。“一個君主如果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須知道怎樣做不良好的事情,并且必須知道視情況的需要使用或不使用這一手,也不必要因為對這些惡性的責備而感到不安。”因為“一些事情看來是惡行,但是照辦了卻會給他帶來安全和福祉。
馬基雅弗利不過是這些主張的收集整理和提煉研究和總結者,這些主張的原創和踐行者是歷朝歷代的君主和統治者們,政治活動中的爾虞我詐和殘酷無情與之相較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歷史上那些即使是最偉大最受人民擁戴的統治者也有其極端冷酷無情的一面,他們所作出的一切親民愛民的舉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維護其統治而采取的手段而已。每一位君主心中都有一套帝王之術,那是他們深藏心底秘而不宣的利器。有些東西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馬基雅弗利是泄露天機者,他將一些見不得光的東西不加掩飾的曝于陽光之下,盡管他是集大成者,也注定了他不容于世的悲劇性結局。然而,馬基雅維利的歷史功績是不可否認的,他使“政治的理論”擺脫了道德,而把權力“作為法的基礎”,由此揭開了政治思想上新的一頁,他實現了政治學和倫理學、神學的徹底分裂,自此政治學研究開始以政治的典型形象——權力為研究對象和研究的出發點及最終目的。用馬克思對其的評價來說,他對政治理論的研究和觀察已經脫離了道德的束縛,開始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而不是像前人一樣只從神學中得出國家的自然規律。”正因為如此,馬基雅弗利與古代、中世紀的政治觀念劃清了界限,成為近代政治學的奠基人。
人的社會屬性同人的自然屬性是一對矛盾體。但是,人的自然屬性又是社會屬性的基礎,為方便討論,先暫時將其從人的屬性中單獨剝離出來討論。自然屬性是人體在頭腦中,關于自然界、生物界方面的事物本質面貌、規律、現象的反應和認識。所以,也可以叫做:人腦對自然界事物的面貌、規律、現象本質屬性的反應和認識。這里,探索人的自然屬性,必須要提及到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英國派遣的環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學考察。在動植物和地質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說》。他的觀點徹底顛覆了傳統基督教的“神創說”和“物種不變”理論,第一次科學地講述了生命的起源。達爾文所提出的天擇和性擇,至今仍是生命科學中一致通用的理論,它第一次勾畫出了生命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圖式,對整個生物界的發生、發展,作出了唯物的、規律性的解釋,推翻了特創論等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在生物學中的統治地位,把“神造論”掃進了歷史垃圾堆,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個革命變革。所以,恩格斯稱達爾文進化論是.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
科學家們經歷大量考證,從地球形成到地球上出現生命物質,再到今天的人類社會形成,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漫長過程。地球在其形成初期,只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星球。大約在39億年前,地球上逐漸形成了一些只有生命特征而不具有細胞結構的原始生命---核蛋白物質,它們又逐漸進化成了各種各樣的能夠在不同環境下存活的生物群體。
從生物學角度看,人是動物界中的一種,是動物大家庭的一員,準確的生物學分類為:動物界一脊椎動物門一哺乳綱一靈長目一人科一人屬一人種。人屬于群居性的高級動物,所以,人首先具有動物屬性,有取食、運動、繁衍等基本的動物需求。面對進化過程中適者生存的競爭,人腦逐漸增強了對大自然有意識的反映,導致人腦急遽地變化,大腦逐漸形成,這成為人類區別于動物的分水嶺,它是人腦的最大部分,是控制運動、產生感覺及實現高級腦功能的高級神經中樞。因此,人類從動物大家庭中升級成“高級”動物,大腦皮質特別發達。大腦皮質是用來學習知識和進行精神活動的,人的一生(包括胎兒期)可儲存1000萬億個信息單位。加之人有勤勞的雙手和豐富的情感,具有思維能力和創造、使用工具的能力。
從聯系和發展觀點看,還必須再回到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這對矛盾體來.上述這些現象都可從通過人的現實而具體的生活中表現出來,生活中的人既表現出自己的社會性,也表現出人的生物性,也就是自然屬性,不論人的社會屬性純度如何,都滲透著人的自然屬性.馬克思主義高明之處,就在于考察人的自然屬性必須從人的社會屬性與人的自然屬性的關系上出發,絕對不能從自然界中尋找到答案.
因為這樣,一是講清了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人類的社會勞動。人類是由古猿經過千百萬年逐步演變和進化而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是勞動促成了從猿到人的轉化,最終使人與動物區別開來。所以,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因為勞動的需要,人類的祖先逐漸學會了使用和制造石頭和木棍等簡單的工具來抵御野獸的進攻,獵取食物,采集果子,控掘植物的根莖等。因為勞動,人類的祖先漸漸學會了直立行政,學會了用語言去交流。在勞動的過程中,他們的大腦變得越來越發達,手變得越來越靈巧,能力變得越來越強。因此,人類社會的形成主要不是人的生理組織與機制進化的生物學過程,而是以勞動為基礎的人類共同活動和相互交往等社會關系形成的過程,是勞動推動了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由此得出結論,人的本質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尤其是生產實踐中形成的。
二是講清了人與人的本質區別,在于人是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還是馬克思說得對,“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對于這個經典的表述首先可以從由于人的社會關系會發生變化,所以人的本質并不是永恒不變的。其次由于人的社會關系不同,所以人的本質也就不同。這樣,馬克思以前的某些思想家所宣揚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質事實上并不存在。再次,人的本質是多方面社會關系的總和,其中,生產關系是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人的社會性在階級社會中,突出地表現為人的階級性。因此,我們一定要批判抽象的人性論,某些學者、精英把人的本性說成是抽象的、天賦的、不變的,這完全是顛倒是非、愚弄公眾的把戲。“自私”、“善”、“惡”都不是天賦的、抽象的、不變的。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人的本質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所處的社會地位、所在的社會集團不同。一個人是奴隸還是奴隸主,是農民還是地主,是工人還是資本家,不由所謂的“天賦”決定,而由其特定的社會關系決定。人的本質在于社會關系,由于人們所在的社會集團不同,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因而人與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