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朱橚《普濟方》正方
天門冬(去心焙)、麥門冬(去心焙)、生地黃(懷州者)、熟地黃(懷州者)、新羅參(去蘆)、白茯苓(去皮)、干山藥各一兩,枸杞子(揀凈)、牛膝(酒浸另搗),杏仁(去皮尖炒)、金釵石斛(酒浸焙干另搗)、草決明(炒)、甘菊花(揀凈)、菟絲子(酒浸焙干另研)、羚羊角鎊各七錢半,蓯蓉(酒浸焙干另研)、五味子(炒)、防風(去蘆)、甘草(炙赤色剉)、沙苑蒺藜(炒)、黃連(去須炒)、枳殼(去白麩炒)、撫芎、生烏犀鎊,青葙子各半兩。
右除諸搗者外,同為細末,煉蜜和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鹽湯亦可。治腎虛弱,風毒上攻,眼目視物,昏花不明,久而漸變內障。常服降心火,益腎水,明目除昏,夜可讀細字。
[按語]
《蘇沈良方》中有“石斛夜光丸”,藥物與此完全相同。《審視瑤函》亦載有此方。方中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人參,此五味藥即“人參固本丸”,功能滋腎強精,養心益血,駐顏烏發,延年益壽,兼有明目止渴之功。方中更用干山藥、枸杞子、牛膝、五味子以滋腎強精;菟絲子、肉蓯蓉、沙苑蒺藜以溫腎助陽;山藥、白茯苓、炙甘草以補脾益氣而助后天之本;枳殼、杏仁、川芎、防風以行氣血,助精血上注于目;菊花疏風散熱,清肝明目。
青葙子又名青草決明,為莧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青葙的種子,味苦性涼,入肝經,功能清肝涼血,明目退翳,《本經逢原》說它治風熱目疾,與決明子功同。據研究,青葙子含脂肪油和豐富的硝酸鉀,尚含有煙酸。決明子又名草決明、羊明、羊角、馬蹄決明、還瞳子等,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決明的成熟種子,味苦甘性溫,入肝腎二經,功能清肝明目。《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稱其“久服益精光,輕身。”《日華子本草》亦說它能“助肝氣,益精。”藥理實驗結果表明,決明子的水浸液、醇-水浸液、醇浸液對麻醉、犬、貓、兔等皆有降壓作用,其醇浸液降壓作用較明顯,且持續時間較長。決明子所含大黃素有抑菌及瀉下作用。有人觀察決明子對100例高脂血癥的療效,治療前血清膽甾醇在484-210毫克%之間,平均為246.91毫克%,治療后降至110-208毫克%,正常水平者占87.9毫克%,在此組病例中,二周內血清膽甾醇降至正常水平者占85%,四周內降至正常水平者占96%。總有效率為98%。以此來看,《神農本草經》所說的決明子能使人“輕身”還是有根據的。方中用青葙子、決明子,主要是取其清肝明目之功。羚羊角為牛科動物賽加羚羊角等的角。羚羊原名麢羊,又名麙羊、九尾羊,主要棲于半沙漠地區,分布于新疆等地,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將角從基部鋸下,一般以8-10月獵取者色澤最好,入藥以質嫩、色白、光潤、有血絲、無裂紋者為佳。羚羊角味咸性寒,入肝、心、肺三經,功能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羚羊角含磷酸鈣、角蛋白及不溶性無機鹽等。藥理研究結果表明,羚羊角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并有一定抗驚厥作用。此外,羚羊角尚有鎮痛、解熱作用,還能增加動物對缺氧的耐受能力。 生烏犀即生烏犀角,亦即生犀角,為犀科動物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犀等的角,主產于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入藥以色烏黑光亮、完整無裂紋、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氣清香者為佳。另有廣角和小犀角也常作犀角用。廣角,亦稱兕角、柱角、天馬角,為非洲黑犀或白犀的角;小犀角,亦稱蘑菇角,為犀牛頂上的小角。市售的犀角有犀角片、犀角粉之分。犀角味酸咸性寒,入心、肝、腎三經,功能清熱涼血、定驚解毒。犀角的成分主要是角蛋白,還含有其它蛋白、肽類及游離氨基酸、胍衍生物、甾醇類,與羊角、牛角等相似,主要是優角蛋白。藥理實驗證明,犀角水煎劑對蟾蜍與兔的正常及衰弱的離體心臟及蟾蜍的在位心臟均有強心作用。犀角與羚羊角的主要區別,在于羚羊角重在平肝熄風,而犀角則重在清熱涼血。黃連又名王連、支連,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峨嵋野蓮或云南黃連的根莖,因原植物與產地不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味連,又名川連、雞爪連、雞爪黃連、光連,為植物黃連的干燥根莖,因其形如雞爪而得名,品質較佳;二是雅連,又名峨嵋連、嘉定連、刺蓋連,為植物三角葉黃連的根莖;三是野黃連,又名鳳尾連,為植物峨嵋野連的干燥根莖,品質最佳;四是云連,主要為植物云南黃連的干燥根莖。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腸經,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心除煩。黃連的主要藥效成分為小檗堿,同時還含有黃連堿、甲基黃連堿、掌葉防己堿、非洲防己堿等生物堿。藥理實驗證明:黃連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抗菌譜也很廣泛,對各型流感病毒和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對陰道滴蟲有殺滅作用,對奮森氏螺旋體、利什曼原蟲、阿米巴原蟲也有作用,并能增強吞噬細胞的功能。此外,尚有降壓、改善冠狀動脈的血液循環、促進膽汁分泌及苦味健胃等作用。在此方中主要用犀角、黃連以清心火。金釵石斛,為蘭科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金釵石斛的莖,一般附生于高山巖石或森林中的樹干上,味甘淡微咸性寒,入肺、脾、胃、腎四經,功能清熱生津,益胃養陰。此方中用之以上清肺胃而生其津液,下入于腎上以滋陰強精,從而使液充精盛而上養于目,故為此方之主藥。鄭顯庭在《丸散膏丹集成》“石斛夜光丸”的附注中說:“此方為陽衰陰弱,不能升精于目而設……然必取石斛之妙合脾腎者,清而行之,要使升精歸睛之用,臟腑全德,專精致一耳。”即指石斛在此方中不僅有生津養陰之功,而且有勇助津精上奉于目的作用。本方藥功能滋腎強精,清心瀉火,涼肝明目,《蘇沈良方》稱其主治“目光不斂,神水漸散,色淡綠或淡白,昏如霧露,或見黑花,或視一為二,及瞳人內障諸癥。”《神視瑤函》稱其能“治內障視起,視覺微昏,空中有黑花,神水變淡絕色,次則睹物成二,神水變淡白色,久則不睹,神水變純白色,及有眵淚、干澀等癥。”此方臨床上可用之防治老年性白內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