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的本義是指藥物和食物的真實滋味,中醫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觀察,不同味道的藥物作用于人體,產生的不同反應和獲得不同的療效,于是以之作為概括藥物作用的理論,形成中藥五味理論。酸、苦、甘、辛、咸五味具有不同的作用,五味的“味”超出了味覺的范圍,是對藥物功效的高度概括了。
五味的陰陽五行屬性,《內經》云:“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洪范》謂:“酸味屬木、苦味屬火、甘味屬土、辛味屬金、咸味屬水。”《素問·藏氣法時論》指出:“指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來講,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辛味。因此辛味藥多用治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如蘇葉發散風寒、木香行氣除脹、川芎活血化瘀等;《內經》云:“辛以潤之”,辛味藥還有潤養作用,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潤補腎等;一些具有芳香氣味的藥物亦稱辛香之氣,除有散、行的特點外,還芳香辟穢,芳香化濕,醒脾開胃,芳香開竅等。
甘: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來講,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并解藥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澀,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腸滑、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證。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帶等。
苦:能泄、能燥、能堅,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來講,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清熱燥濕、苦溫燥濕、瀉火存陰的藥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秘、濕證、陰虛火旺等證。如黃芩、梔子清熱瀉火,杏仁、葶藶子降氣平喘,半夏、陳皮降逆止嘔,大黃、枳實瀉熱通便,龍膽草、黃連清熱燥濕,蒼術、厚樸苦溫燥濕,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
咸:能下、能軟,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作用。一般來講,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積、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瘰疬痰核、癭瘤、癥瘕痞塊等癥。如芒硝瀉熱通便,海藻、牡蠣消瘰散癭,鱉甲、土鱉蟲軟堅消癥等。咸走血,如大青葉、玄參、紫草、青黛、白薇等具有咸味,入血分,具有清熱涼血解毒之功;咸先入腎,不少入腎經的咸味藥,如紫河車、海狗腎、蛤蚧、龜板、鱉甲等都補腎。為了引藥入腎增強補腎作用,不少藥物如知母、黃柏、杜仲、巴戟天等藥用鹽水炮制。
【長義堂說】我們對藥物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味道,品嘗出五種味道并以之概括中藥的功效作用是中國人的智慧,是中醫藥的基本理論之一。現在看來,一味中藥之“味”,可能是其真實味道的表達,也可能是功能的概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