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病的脾氣虛證,是脾氣虛弱,復感風寒,而出現的一種虛性感冒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或稟賦不足,素體虛弱;或年老體衰,衛氣失護;或大病初愈,調養失慎等,以致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氣血生化不足,衛外功能減弱,外邪乘襲而易患感冒。臨證以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倦怠無力,納呆腹脹等為主要癥狀。
臨床表現
主癥:①惡寒發熱,鼻塞流清涕;②惡風汗出;③食欲缺乏;食后脘腹滿,大便稀溏;④肢倦無力,少氣懶言。
次癥:頭痛,肢節酸痛,面色蒼白或萎黃,咳嗽吐痰。
舌脈:舌質淡或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弱無力。
辨證分析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不能生化氣血則正氣虛弱;衛氣滋養于中焦,脾虛衛氣生化不足,風寒之邪乘虛侵襲,形成感冒病之脾氣虛證。風寒外束則惡寒發熱;風寒上受,肺氣不宣故鼻塞流清涕;風邪犯表,衛表失和,故惡風汗出,并見頭痛;肺失清肅,則咳嗽吐痰;脾氣虛弱,運化無力,食入不消,水濕不化,則食欲缺乏,食后脘腹脹滿,大便稀溏;脾主四肢、肌肉,脾氣不足,故見倦怠無力;元氣虛衰,則精神不振,少氣懶言,或消瘦;脾虛氣血衰少不能上榮于面,故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胖有齒痕,舌苔薄白,脈弱無力,皆為脾氣虛弱之征。
診斷要點
具備主癥①、③,或①、④,或②、③,或②、④,并見典型舌脈者,即可診斷為感冒病的脾氣虛證。
疑似證鑒別
1.肺氣虛證與脾氣虛證 感冒之肺氣虛證與脾氣虛證同為外感風寒所致的虛性外感,均可見惡風(寒)發熱,鼻流清涕及正氣不足的癥狀,但因病機、病位有別,臨床表現各有特點。肺氣虛弱,可見自汗、氣促、咳嗽;而脾氣虛弱,則具少食便溏,食后腹脹。這是由于肺主氣主呼吸主皮毛,而脾主運化主轉輸主升清,兩者在氣虛基礎上感受風寒,則原有氣虛癥狀會加甚,依此便可分清。
2.脾陽虛證與脾氣虛證 感冒之脾陽虛證和脾氣虛證都是脾土受到損傷之后,感受風寒侵襲所致的內虛外感證。臨床表現類同,但程度上有輕重不同。氣虛輕而陽虛重,陽虛多是由氣虛逐漸發展而成。脾陽虛感冒除具有脾氣虛證的主要癥狀外,必須具有畏寒肢冷等陽虛癥狀。陽虛則寒,而氣虛多無寒象。
論治法則
益氣健脾,疏散表邪。
方劑選要
1.參苓白術散加荊芥、防風 方中黨參、白術、甘草補益健脾;白扁豆、山藥、蓮子健脾開胃;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濕;陳皮、砂仁理氣醒脾;荊芥、防風、桔梗疏風解表。全方共奏益氣健脾、疏散表邪之功。
2.四君子湯加紫蘇葉、蒼耳子 四君子湯是治療脾胃氣虛的常用方,加入疏風散寒之品,適用于脾胃氣虛,運化力弱,食少便溏的脾虛感冒證。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為主藥;紫蘇葉、蒼耳子疏解表邪并通鼻竅為輔藥;甘草調和藥性為佐使。若寒邪犯胃惡心嘔吐者,加陳皮、半夏降逆止嘔;寒犯中焦腹脹且痛者,加木香、砂仁止痛和胃;汗出較多者,加黃芪、防風益氣固表。
3.補中益氣湯 方中黃芪補氣固表,抵御風寒,為主藥;人參、白術、甘草甘溫益氣,補脾益胃,為輔藥;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健則精微生化有源,正氣自旺,衛氣自充。陳皮、升麻、柴胡、當歸為佐使藥。脾虛多滯故用陳皮理氣化滯;升麻、柴胡除助人參、黃芪升舉清陽、提升中氣外,還有散風解毒、解表和里,治療感冒惡寒發熱等功效。因此,對脾虛感冒應加重升麻、柴胡二藥的用量。脾者營之居,脾虛則血不足,故用當歸養血和營。諸藥合用,具有補中益氣、升清陽、降濁陰的作用。具體應用時,可加羌活、防風,以助升麻、柴胡升散解表之力。
成藥簡介
1.啟脾丸 本方為脾胃氣虛,消化呆滯而設。方用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湯補氣健脾為主藥;輔以山藥、蓮子、澤瀉健脾滲濕;佐以陳皮、山楂、六神曲、麥芽理氣寬中,消食化滯。諸藥合用,具有補氣健脾,和胃消食之功。若用紫蘇葉、防風煎湯送服,適用于素體脾胃氣虛復受風寒的外感病人。
2.補中益氣丸 方義見補中益氣湯。
3.參芪膏 方中黨參補中益氣為主藥;黃芪益氣固表為輔藥;冰糖甘以補脾,并調味適口為佐使。用于脾氣虛感冒,惡風自汗者尤宜。有甘溫益氣,健脾益胃的功能。
4.紫蘇葉蒼耳子煎湯送服四君子丸 方義見四君子湯。
5.小兒四癥丸 本方能治小兒風寒感冒,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大便泄瀉等4種常見癥,故名小兒四癥丸。方用紫蘇葉、白芷、藿香、桔梗祛風散寒,宣通肺氣,治療風寒感冒;用山楂、神曲、麥芽消化食積,治療食積停滯;用陳皮、厚樸、木香、砂仁理氣寬中,治療脘腹脹滿;用蒼術、白術、茯苓、豬苓、澤瀉、滑石健脾利濕,治療大便泄瀉;輔以半夏和胃,天花粉生津。于小兒脾虛食滯復感風寒者尤宜。
飲食療法
1.鹽炙雞 嫩雞1只,約1000克,不分雌雄,去盡外毛及腹內腸雜,滲干水濕;食鹽2500克,生姜50克切碎,裝入雞腹內,關閉雞腹。
將鹽一半,攤開在干燥鍋底上,把雞放在鹽上,其余一半鹽,均勻撒在雞身上,將雞完全埋遮蓋嚴,不可露雞體于鹽外,再用大缸蓋好密閉,將鍋放爐灶上燒火,用中等火候,不能太大或太小,以適中為度,俟雞炙熟后去盡其鹽及姜末,根據各人食量,將雞分次食盡。
本療法適應于脾虛外感,濕聚生痰,咳嗽氣喘,不能平臥,動則增劇,不論新感或久病體虛而由外感新發者均有療效。如果身體過于虛弱應多吃幾只鹽炙雞。
2.黃芪蒸雞 嫩母雞1只,黃芪30克,食鹽1.5克,紹酒15克,大蔥、生姜各15克,清湯500毫升,胡椒粉2克。
將雞宰殺去腸雜,洗凈,入沸水鍋內焯至皮伸,再用涼水沖洗,把水瀝干;黃芪用清水沖洗后,立即切成6~7厘米長的段,每段再對剖成兩半,整齊地裝入雞腹腔內;將雞放入罐子內(即周圍陡直的深鍋如瓷罐子、沙罐子),加入蔥、姜、紹酒、清湯、食鹽,用棉紙封口,上籠,用武火蒸至沸后1.5~2小時。出籠后加入胡椒粉調味,即可食用。食時去雞腹內黃芪,食肉喝湯。
本方適用于脾虛感冒,并有預防感冒作用。能強壯身體,補中益氣,溫腎散寒,升散解表。并能治療血虛眩暈,周身麻木及中氣下陷之久瀉便溏、脫肛、子宮脫垂等。
3.栗子雞 栗子250克,雞1只。將雞肉切塊,放入鍋微炒,加適量鹽、調料,加少許糖,加水煮,放入栗肉,燜煮至栗熟起粉,即可食用。
本方用于脾胃不足、腎氣虛弱的病人,栗子補脾胃益腎氣,雞肉健脾胃補腎,兩者協同,可增強補益功效。
4.鯽魚黃芪湯 鯽魚150~200克,黃芪15~20克,炒枳殼9克。
鯽魚去腮、鱗、內臟,先煎黃芪、枳殼,30分鐘后下鯽魚,魚熟后取湯飲之,可少加生姜、鹽以調味。
本方用于脾胃氣虛所致的慢性疾病。鯽魚、黃芪益氣健脾,枳殼調和中氣,3味配合,有補氣升舉的作用。
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取穴:主穴有脾俞、風門;配穴有章門、合谷。
手法:平補平瀉法,或加灸。
脾俞與章門有健脾益氣功能,除濕止瀉。風門疏調太陽經氣,散風寒解表邪;取合谷穴祛邪解表。
2.按摩療法
脾虛外感風寒,取風池、脾俞、迎香、太陽諸穴,進行自我按摩。
(1)風池穴:俯首取穴,用兩拇指分別按于同側風池穴,其余四指附于頭的兩側,由輕而重的向外按揉20~30次。或兩手中指分別按揉同側風池穴。
(2)脾俞穴:兩手中指按在脾俞穴上(拇指附著在肋骨上),用力按揉30~50次,揉至皮膚局部有熱感為佳。或兩手握拳用食指關節突起部位按揉穴位。
(3)印堂穴:以拇指羅紋面放于穴位上,其余四指附于目外,按揉20~30次。
(4)太陽穴:用兩手拇指或中指、食指,各按同側穴位,向內按揉10~20次。
3.貼敷療法
(1)感冒膏:胡椒15克,干姜10克,蔥白適量。先將前2味藥,粉碎過篩,加入蔥白,混合搗融如膏狀。
取藥膏適量,先貼于大椎、脾俞、胃俞三穴,膠布固定。再取藥膏涂于兩手內勞宮穴,合掌放于大腿內側,夾定,覆被蜷臥,待汗出即愈。
(2)溫脾膏:吳茱萸6克,母丁香10粒,綠豆7粒,大棗2枚(去核)。諸藥混合,搗融如膏。
取藥膏1/2,分貼于神闕、脾俞穴上,用紗布蓋好,膠布固定,1日1換,2~3次即可。
(3)肉桂散:用姜汁調肉桂末,填臍,用膠布固定。
驗案選萃
案一 付某,男性,28歲。于1949年發病,至次年2月初臥床不起,延予診治。訴自去冬患病以來,惡寒發熱。曾服中西藥,好不到二三天,病發如故,稍有小勞,則病加劇,至今仍惡寒、發熱、思水、不多飲、遍身疼痛,飲食減少。視其面部怫郁,形不甚瘦,聲音低小,說話久久能言一二句,氣不能續,舌苔薄白,舌質淡紅,切其脈,兩手弦緊,以脈參證,系寒邪未經解散,伏郁經隧,語言不續,聲音低小,又是氣弱之明征。擬以五積散辛溫疏解經隧之陳寒。次日復診:頭身痛證未除,手足顫動,是氣血虛象已顯,改用補中益氣加附子,連服3劑,寒熱諸癥均退,食納增,脈和緩。改用人參養榮湯補益氣血,康復如常。
(摘自《湖南省老中醫醫案選》第一輯)
案二 趙某,男性,22歲。因間歇性發熱1個月于1980年9月19日住上海中山醫院,住院號153508。
患者于8月19日突發高熱,伴咽痛、畏寒,無寒戰。體溫39.6℃,經治療體溫退而復升,入院前復感淋雨,體溫39.9℃,經用抗生素治療5天無效。平素體質較弱,檢查:心、肺、肝、脾無異常,僅抗“O”1250單位,血沉26毫米/小時。癥見惡寒發熱,上半身汗出,心慌,口干喜熱飲,面色灰黃,舌質淡,舌體稍胖,舌苔白膩,脈浮數。四診合參,斷為陽虛、氣虛之體,風寒濕邪留而不去。用桂枝湯加參、術、苓、附。處方:
川桂枝9克,杭白芍9克,生甘草6克,熟附塊(先煎)4.5克,焦白術9克,茯苓15克,生薏苡仁15克,苦杏仁3克,生姜1.5克,大棗4枚,白人參6克(另煎代茶)。
此方連服3劑。服藥后體溫逐日降退,至第3天體溫即已正常,脈亦漸平。出院后續服5劑,隨訪多次,體溫正常,汗出大減,一般情況良好。實驗室復查均正常。
(據《疑難奇癥案匯》摘編)
案三 患者,女,36歲,2001年4月初診。患者2天來反復感冒,經常服用病毒靈并輸液(青霉素、雙黃連)。近2個月稍一勞累、受涼即感冒,大約15天1次。診見:面色白,惡寒發熱,全身酸困,鼻塞流涕,咳嗽少痰,汗多怕風,舌淡紅苔白,脈沉弦。體溫37.8℃.咽部充血,心肺正常。中醫診斷:感冒。證屬氣虛外感。處方:黃芪30克,炙甘草6克,人參10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白術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5克,防風10克,連翹15克,每天1劑,水煎,分3次溫服。治療1周,微惡寒、鼻塞、汗出。續服補中益氣湯,囑其適寒溫,勿過勞。1個月后,知無不適,再未感冒,隨訪,感冒未發生。
[摘自《實用醫技雜志》2005,12(5):1135]
案四 李某,女,3歲,1994年9月11日初診。形瘦體弱,納差已1年,素易感冒,每月發作1~2次,面色蒼黃無華,精神疲倦,多汗。昨又新感,微有發熱,體溫37.1~37.5℃,流清涕,四肢倦怠,厭食,夜臥不安,舌淡,苔薄白,脈細緩,諸癥已5天。辨證屬脾虛外感,治以解表祛邪,調脾益氣。處方:桑葉5克,荊芥3克,淡豆豉5克,神曲6克,陳皮5克,黃芩6克,茯苓6克,白術6克,甘草3克,太子參10克,炒谷芽6克,生姜1片,2劑。藥盡熱退,精神尚佳,食欲稍增,夜臥已安,多汗,再擬調脾助運,處方:黨參10克,茯苓6克,白術6克,甘草3克,山藥6克,扁豆6克,木香3克,黃芩5克,神曲6克,萊菔子6克,浮小麥10克,生姜1片,3劑。藥后食欲已增,汗減,感冒已愈,面色轉佳,再擬健脾益氣。處方:黨參10克,白術6克,茯苓6克,甘草3克,當歸6克,白芍5克,黃芪12克,山藥6克,黃精12克,神曲6克,砂仁3克(后下),牡蠣10克(先煎),5劑,以資調理。
[摘自《世界中醫藥》2007,2(3):157]
辨治按語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體質薄弱之人,更易被外邪所襲。虛人受邪,單施表藥,非但外邪不去,反使正氣受挫,故治療此類病證,標本兼顧、扶正祛邪為其原則。
對脾氣虛感冒的治療,李東垣方藥最詳。《脾胃論》中的補中益氣湯即是代表。方后的隨證加減不但于勞倦內傷有益,于四時外感也頗貼切。它如清暑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等也是治療脾胃氣虛感受暑濕的常用方劑。本文所選載的驗例,案一先用五積散辛溫解散久伏之寒,后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益氣溫陽,為先表后里之法。案二實為桂枝湯合四君子湯治驗,但也用了附子,這與體質顯露有陽虛跡象有關。此為標本兼顧、表里同治之法。臨床也有用辛溫之藥解表,食療之品補氣的治療;也有針灸與食療合施的。總之,補益脾胃為本,辛散風寒為標,孰輕孰重,因人而異。
案四患兒素來體弱,脾胃兩虛,衛外不固,故易感冒。營衛生于水谷,源于脾胃,脾為營之源,胃為衛之本。本例由于脾虛復受風邪而感冒,中氣再受損傷,中氣虛為致病的主要方面,治宜解表祛邪,調脾益氣,繼用調脾助運法和健脾益氣法,隨證加減調治而愈。
總之,先解表祛邪,解表中必兼化滯,表解滯化,癥狀自然好轉,然后再調脾助運或健脾益氣,使脾胃功能完全恢復,脾氣充足,運化功能正常,水谷精微亦足,化生于衛,肺衛氣足,則正氣內存,邪不可干。
作者:冷方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