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不良的主要表現為消瘦或水腫、生長發育遲緩,嚴重者全身功能紊亂,免疫力降低,易患肺炎、腹瀉等疾病。
營養不良是攝入的營養物質不能滿足生長發育需要的結果。機體長期得不到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最初表現為體重不增加,繼而消耗自身組織,因而逐漸消瘦或出現蛋白質缺乏性水腫。
喂養不當是營養不良的常見病因,其中包括長期喂養不足、食物調配不當、不良的飲食習慣(如挑食、偏食)等。食不知節,可因脾胃受損,發生積滯,日久出現營養不良(疳證)。其次,疾病影響也為營養不良的常見原因。多種急、慢性感染如腹瀉、結核病、麻疹、膿胸等可使患兒攝食減少而消耗增多,先天性畸形如唇裂,腭裂、幽門梗阻和先天性心臟病致喂養困難,多產、多胎、小樣兒、早產兒等存在先天性營養不足和生活能力低下,均易發展為營養不良。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損或虛弱,則食物運化失常,氣血生化無源,故見消化不良、津液傷亡、氣血虧虛及臟腑失養的表現。飲食療法為營養不良綜合性治療措施之一。
[飲食原則]
根據患兒的實際消化能力,供給高熱量、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
1.熱量:根據食欲情況,輕癥患兒可從每日每公斤實際體重60~80千卡開始,重癥患兒從每日每公斤實際體重40~55千卡開始。若無不良反應,如大便正常、精神及食欲好,可逐漸增加到每日每公斤體重120~140千卡以上,最后調整到正常體重的計算量,即每日每公斤體重100~120千卡。
2.蛋白質:補充蛋白質對患兒的治療有重要作用,應使蛋白質供給量逐漸增加到每日每公斤體重5克,以后再調整到一般兒童的蛋白質需要量,即每日每公斤體重3.5~4克,1~4歲為每日40克。同時應多選擇優質蛋白質,即動物蛋白質及豆類蛋白質。這兩類蛋白消化率高,且含必需氨基酸,應占總蛋白量的一半以上。
3.脂肪:重度營養不良患兒在初期對脂肪消化能力不如蛋白質和淀粉,食物中脂肪含量多時,易引起腹瀉,所以在治療初期脂肪少些,熱量不足部分用蛋白質和淀粉補充。1~2周后情況好轉、漸進一定量食物且無腹瀉時,可逐漸增加脂肪食量,以適應營養不良患兒食量少而需熱量多的特點。可將熟植物油拌入食物中。有人主張從4~10克/日開始,約在2周內增加到20~48克/日。在體重恢復后,逐漸(約需一周)將食油量減到正常,即每日4克/公斤/日。整個加油時間為1~1.5個月。
4.礦物質:營養不良患兒常合并鈣、鐵和鋅等礦物質缺乏,發生佝僂病、缺鐵性貧血或出現食欲減退、異食癖等低鋅血癥表現,應注意補充。
5.維生素:營養不良患兒常合并多種維生素缺乏,例如維生素A缺乏引起的干眼病、角膜軟化或穿孔,維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僂病,維生素C缺乏引起的壞血病;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腳氣病,維生素B6缺乏引起的口角炎、舌炎等,所以應給予高維生素食物。
[食療驗方]
1.肥兒膏(消疳扶脾散):專治小兒脾胃虛弱,飲食減少,面黃肌瘦,泄瀉便溏等癥。
配制法:茯苓600克,淮山藥600克,芡實300克,麥芽150克,蓮子300克(炒),谷芽(炒)160克,扁豆(炒)300克,苡米(妙)300克,雞內金(炒)150克,福參(炒)150克,共研細末和粳米粉為散,內含藥為10%。服法:每日2次,每次15~30克。
2.甲種健兒散:配制法:白術9克,淮山藥9克,雞內金3克,甘草3克,紅糖20克,粳米250克,北麥18克。服法:每次30~60克,14日為1療程。
3.楂曲檳鈣散:配制法:山楂120克,神曲120克,蟬蛻90克,谷芽(炒)120克,檳榔120克,乳酸鈣120克,共研細末。服法:2歲以內每日服2次,每次1克左右。2歲以上每日服2次,每次服1.3~1.5克,調入米糊服用。
作者:陳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