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失調是指月經周期紊亂,經量、經色質量上發生改變的病理變化,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無定期,月經量過多、過少等內容。
1.月經先期 指月經周期每月提前8~9天或提前半個月來潮者,每個月兩次來潮也應屬月經先期。先期來潮多屬血熱為主,也有少數為氣虛、氣不攝血。
實熱者常用清化飲(《景岳全書》):生地黃15g,赤芍15g,牡丹皮10g,黃芩10g,茯苓15g,石斛10g,麥冬10g。
虛熱者常用兩地湯(《傅青主女科》):生地黃15g,地骨皮15g,玄參15g,麥冬15g,白芍15g,阿膠15g。
若肝郁化熱者可用加味逍遙散:牡丹皮10g,山梔子10g,當歸10g,白芍15g,柴胡10g,白術10g,茯苓15g,甘草10g,薄荷5g。
氣虛型可用補中益氣湯升提中氣:黃芪20g,黨參15g,白術10g,陳皮10g,當歸10g,升麻6g,炙甘草10g,柴胡6g。
2.月經后期 指月事周期延后8~9天,或每隔40~50天行經1次,稱為月經后期。月事落后一般是血寒、血虛、氣滯為主。
血寒者一般用溫經湯(《金匱要略》):吳茱萸6g,當歸10g,川芎10g,炒白芍15g,黨參15g,桂枝10g,阿膠10g,牡丹皮10g,姜半夏15g,麥冬10g,炙甘草10g。
血虛者用人參養榮湯(《局方》):黨參30g,黃芪20g,當歸20g,白芍15g,熟地黃20g,肉桂10g,陳皮20g,云茯苓15g,炒白術30g,遠志10g,炙甘草15g,生姜10g,大棗6g,五味子10g。
氣滯后期者用加味烏藥湯(《醫宗金鑒》):烏藥15g,砂仁6g,延胡索10g,甘草5g,木香10g,香附12g,榔片6g。
3.月經先后無定期 月經不按時來潮,先后不定,或稱月經愆期,本病為氣血不調、沖任紊亂,以肝郁腎虛為多。表現為胸悶不舒,乳房及兩肋脹痛或伴腰酸,頭昏耳鳴,月事量少,色淡紅,脈沉弦。常用“逍遙丸”治之。
4.月經過多 指月經周期不變,而月經量大或經期延長,病機為血熱、氣不攝血、氣虛乏力,神疲倦怠或面色不華,心悸,常選用“歸脾湯”化裁治療(白術15g,黃芪20g,伏神20g,黨參15g,甘草6g,木香5g,遠志6g,酸棗仁20g,龍眼肉15g,當歸15g)。
5.月經過少 指月經周期正常,經量明顯減少,甚至點滴而下,經期不到2天稱為月經過少。其病因為血虛、腎虛、血滯所致。常用歸腎湯加味調理:當歸15g,熟地黃20g,山藥15g,山茱萸15g,炒杜仲10g,懷牛膝15g,巴戟天10g,菟絲子30g,淫羊藿15g,覆盆子10g,枸杞子15g,茺蔚子10g,甘草6g。
若血虛、血瘀者可用桃紅四物湯化裁:當歸15g,酒白芍15g,熟地黃20g,川芎6g,桃仁10g,紅花10g,香附10g,烏藥10g,雞血藤15g。
案1 肖女士,40歲,教師。2000年8月10日就診。8月1日來潮,月經量大、色淡紅、質薄,神疲乏力。查:面色
案2 李某,女,37歲,店員,2000年3月16日初診。每次月經都拖后7~8天,量也不多,色暗紅,來潮時小腹疼痛,見熱舒服,畏寒肢冷。脈沉緊,舌淡少苔。診斷:月經不調,后拖。辨證:寒性月經后期。治法:溫經散寒,益氣養血。方藥:溫經湯調理。吳茱萸10g,當歸15g,川芎10g,酒白芍15g,黨參20g,桂枝10g,阿膠15g,半夏20g,麥冬10g,生姜10g。連用10劑。5月中旬來潮,經色、經量已改變,手足變溫,6月14日來潮,經期已準確,病愈。
體會 婦科病以月經病為最多,除月經失調外,還有痛經、閉經、崩漏、經行吐衄、經期眩暈、頭痛等月經前后諸證。月經病的治療重在調經以治本。《女科經綸》中說:“婦人有先病而后致月經不調者,當先治病則經自調;若月經不調而后生病者,當先調經,經調則病自除。”指出了月經病治療的一般規律,但在調經中還必須根據“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如果痛經劇烈,當以止痛為主;血崩暴下,當以止血為先。(陳勝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