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支氣管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中醫稱為“傷風咳嗽”,慢性者中醫稱為“內傷咳嗽”。中醫對小兒支氣管炎、外感咳嗽大致分為風寒、風熱兩類。
1.風寒咳嗽 鼻塞、痰稀或流涕,舌淡紅、苔白、脈浮等。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止咳。方藥:杏蘇散化裁。杏仁10g,蘇葉10g,半夏15g,茯苓15g,桔梗10g,白前10g,陳皮10g,甘草6g,荊芥6g,防風6g,生姜10g,大棗3枚。
2.風熱咳嗽 咳嗽痰稠,涕濁黃,面赤口渴,唇紅,舌苔薄白,脈浮數。治法:辛涼解表,清肺止咳。方藥:桑菊飲化裁。桑葉10g,杏仁10g,甘草6g,黃芩10g,前胡10g,瓜蔞15g,枇杷葉6g。
3.慢性支氣管炎 中醫屬內傷咳嗽。小兒慢性咳嗽原因復雜,但也不出寒、熱、虛、實幾種,辨證起來十分繁瑣,筆者臨床以《醫學心悟》的止嗽散化裁,可以治療各型慢性咳嗽。處方:荊芥10g,紫菀10g,桔梗10g,百部10g,陳皮10g,甘草10g。偏寒咳喉癢者加蟬蛻、防風、露蜂房;偏熱咳加前胡、桑白皮、枇杷葉;痰盛者加瓜蔞、云茯苓、半夏、橘紅;氣喘者加炙麻黃、杏仁;干咳少痰者加沙參、麥冬、百合。
案1 張某,女,5歲,2000年3月11日就診。上周末因感冒發熱去門診輸液抗炎退熱,現已不發熱,但咳嗽頻繁,早晚加重,有白痰,鼻塞,曾服小兒止咳糖漿3天,未見改善。查舌紅,苔淡白,脈浮緊。西醫診斷:小兒支氣管炎。中醫診斷:外感傷風咳嗽。辨證:外感風寒,肺氣不宣。治法:宣肺散寒止咳。方藥:杏蘇散化裁。蘇葉10g,杏仁10g,半夏15g,陳皮10g,云茯苓10g,白前10g,甘草5g,荊芥6g,防風6g,桔梗10g,大棗3枚,生姜3片。水煎服,每天3次,每次50~70ml。一劑咳嗽減輕,二劑咳已止。16日二診時已經痊愈,囑余藥用完,以防再犯。
案2 于某,男,6歲,2000年4月10日就診。家長代訴:反復咳嗽3年之久,2歲時曾患支氣管肺炎,凡寒潮來臨每次都感冒,3歲以后犯病時,喉間有“水雞聲”,有痰不易咳出,有時伴有氣喘。西醫查驗兩肺紋理增粗,有水泡音。舌質淡紅,苔微黃,脈數,心率95~100次/分。西醫診斷:小兒慢性支氣管炎。中醫診斷:慢性咳嗽。治法:清肺止咳,降氣化痰。方藥:止嗽散化裁。百部10g,黃芩10g,桔梗10g,陳皮10g,前胡10g,白前10g,桑白皮10g,枇杷葉5g,法半夏15g,瓜蔞10g,杏仁10g,甘草10g,露蜂房3g。水煎服,每劑2天,分6次服,每次100ml,每日3次。3劑即愈,其后曾服小兒免疫合劑1個月,犯病即用上方服2~3劑,每次均效。現已12歲,自10歲后已再未犯病。
體會 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支氣管炎頗多,許多家長認為抗炎輸液能療效迅速,其實不然。筆者治療過數百例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支氣管炎,都是輸液1~2周不愈者來求中醫,大多數在1周內可以治愈,反復感染的所謂慢性者采用內服和外敷的方法也可以治愈。
附 小兒免疫合劑:黃芪50g,炒白術20g,防風15g,酒白芍20g,桂枝6g,生姜10g,大棗6枚,甘草6g,陳皮6g,牡蠣20g,龍骨20g,山藥15g。適應證: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用法:1~3歲,每次20ml,每日2次;3~6歲,每次30~50ml,日服2次;6歲以上者,每次50~75ml,日服2次。(陳勝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