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理論】
濕疹是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多發性皮膚病。其命名是根據臨床形態特點來命名的,其特點為皮疹多形性,傾向濕潤,對稱分布,易于復發和慢性化,自覺劇烈瘙癢。中醫稱本病為濕瘡,但根據發病特點和部位不同而病名各異,如泛發性濕疹,稱為浸淫瘡、血風瘡、粟瘡等;局限發于耳部的耳周濕疹,稱為旋耳瘡;發于陰囊部的陰囊濕疹,稱為繡球風、腎囊風;對稱發于肘、蟈窩部的濕疹,稱為四彎風;發于臍窩部的臍窩濕疹,稱為臍瘡;發于乳頭部的乳頭濕疹,稱為乳頭風;發于下肢的濕疹,稱為濕毒瘡;發于肛門周圍的濕疹,稱為肛門圈癬等。
【臨床特點】
濕疹是一種多形性損害的皮膚病,皮損多樣,形態各異,身體表面任何部位均可被侵犯,但以頭頸部、四肢屈側、外生殖器、肛門周圍、手足部等處較多見。甚則可泛發全身。男女老幼均可發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臨床上極為常見。
根據發病緩急及皮損特點,一般將濕疹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3種。
1.急性濕疹 發作急性,初起局限,多見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很快對稱,甚者泛發全身。皮疹多形性,即在同一部位往往同時見到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液、結痂等皮損,境界不清楚。自覺劇烈瘙癢或灼熱。病程2~3周,廣泛者3~6周可消退,但傾向慢性易于復發。
2.亞急性濕疹 介于急性與慢性之間,常由急性濕疹炎癥減輕之后,或急性期未及時適當處理,拖延時間較久而發生。皮損以丘疹、鱗屑、結痂為主,而炎癥較輕,水皰、滲液較少,僅有少量小水皰及輕度糜爛。自覺劇癢,易演變為慢性濕疹。
3.慢性濕疹 常由急性及亞急性期遷延而成,亦有一開始即為慢性者。患部皮膚肥厚、浸潤,表面粗糙、干燥、脫屑或苔蘚樣變,或伴抓痕,血痂及色素沉著,間有少量滲液、多為局限性,分界清楚。自覺瘙癢劇烈,多呈陣發性。病程纏綿,時輕時重,常反復呈急性或亞急性發作,可數月、數年或數十年不愈。
4.特殊類型及特定部位的濕疹
(1)錢幣狀濕疹:好發于手足背、四肢伸側、肩、臂、乳房及乳頭等處。表現約為5分硬幣大小境界清楚的圓形損害,為紅色小丘疹或丘皰疹密集而成,急性時呈潮紅有滲出,慢性時轉為暗紅、浸潤及色素沉著并有干燥鱗屑。自覺瘙癢,冬重夏輕,可遷延數年。
(2)陰囊濕疹:主要局限于陰囊,有時延及會陰及肛周。急性發作時,陰囊潮紅、浸潤、色素加深、皮色發亮呈苔蘚樣變,甚則皸裂、疼痛。
(3)郁積性濕疹:又稱靜脈曲張性濕疹。發病與下肢靜脈曲張、血液回流障礙、組織缺氧水腫以及搔抓和摩擦有關。長期站立工作或挑重擔的人以及多次妊娠具有下肢靜脈曲張的患者易患本病。其發病多在小腿下1/3處;表現皮膚黯紅、散在點狀丘疹、糜爛、潰瘍及皮膚增厚,易伴色素沉著,分布與下肢靜脈曲張走行一致。經過漫長,經久不愈,易反復發作。
(4)耳部濕疹:好發于耳窩、耳后皺襞及耳前部。表現為潮紅,糜爛,滋水淋漓,奇癢難忍,搔抓后則出血,有裂隙及結痂,常左右對稱。
(5)肛門濕疹:一般只局限于肛門口,肛周皮膚黏膜稍有紅腫、潮濕及增厚,奇癢難忍。
(6)乳房濕疹:多見于哺乳期婦女,損害局限于乳頭、乳暈及周圍。損害常微紅,稍有糜爛和滲液,重者裂隙,但一般不化膿,自覺瘙癢兼有疼痛。停止哺乳后多易治愈。
【辨證論治】
濕疹的辨證論治見圖20-1。
1.風熱型
(1)證候:皮疹以紅色丘疹為主,少量鱗屑,全身泛發,發展迅速,滲出不多,自覺瘙癢,舌質紅,苔薄或薄黃,脈滑或滑數。
圖20-1 濕疹的辨證論治
(2)治法:清熱涼血,祛風止癢。
(3)方藥:消風散加減。荊芥、防風、苦參、知母、當歸各10g,牛蒡子、蟬蛻、木通各6g,生石膏、生地黃、地膚子各15g,甘草3g。
2.濕熱型
(1)證候:發病急,皮損潮紅灼熱,糜爛溢水,邊界彌漫,瘙癢劇烈,心煩口渴,便干,尿黃,口干口苦,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
(2)治法:清熱利濕。
(3)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6g,黃芩、山梔子、木通各10g,金銀花、白鮮皮、生地黃、地膚子各15g,甘草3g。
3.脾虛濕蘊型
(1)證候:發病較緩,皮疹黯淡不紅,滲液少而稀薄,以丘疹及丘皰疹為主,或有鱗屑,瘙癢抓破后,少許津水外溢,食少便溏,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或膩,脈濡滑。
(2)治法:健脾利濕。
(3)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澤瀉、茵陳、蒼術、白術各10g,茯苓、白鮮皮、淮山藥、車前草各15g,薏苡仁30g,陳皮6g,甘草3g。
4.血虛風燥型
(1)證候:病程日久,纏綿不愈,皮膚粗糙肥厚或苔蘚樣變,搔痕脫屑,陣發性劇癢,口干,欲飲,舌質淡,苔白,脈沉細或細弦。
(2)治法:養血潤燥,祛風止癢。
(3)方藥:當歸飲子加減。當歸、川芎、防風、何首烏各10g,蟬蛻6g,刺蒺藜、黃芪、白芍、生地黃、地膚子各15g,甘草3g。
【單方單藥】
★黃柏湯
[用量] 黃柏120g。
[制劑] 水煎取藥品汁100ml。
[用法] 濕敷患處,每次10分鐘,每日4次。皮損滲液少或者無滲液者,可改用黃柏粉香油調涂。
[功效] 清熱燥濕。
[主治] 治小腿濕疹,癥見雙下肢紅丘疹滲液、糜爛、瘙癢;或小兒臍瘡,流膿水。
[出處] 《民間單方》。
[說明] 黃柏為為蕓香科植物黃柏、川黃柏,以樹皮(去栓皮)入藥。其性寒、味苦,功能清熱解毒,瀉火燥濕;具有清下焦濕熱、瀉火的功效。治濕熱引起的痢疾,黃疸,白帶,痔瘡便血,陰虛火旺引起的骨蒸勞熱,目赤耳鳴,盜汗,口舌生瘡等癥,并有抑菌作用。現代研究表明,黃柏含小檗堿、黃柏酮等主要成分,有抗菌、收斂、消炎的作用,對各種皮膚濕毒、瘡瘍等癥狀,功效良好。
★黃連湯
[用量] 黃連15g。
[制劑] 打碎,水煎取汁。
[用法] 濕敷患處,每次30分鐘,每日3次。皮損滲液少或者無滲液者,可改用黃連粉香油調涂。
[功效] 清熱燥濕。
[主治] 治嬰兒濕疹。癥見患處紅斑、丘疹、瘙癢、流水。
[出處] 《民間單方》。
[說明]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的干燥根莖。其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黃連、松香、海螵蛸各三錢。共研細末,加黃蠟二錢,放入適量熟胡麻油內溶化,調成軟膏。涂于患處,每日三次。”治膿皰瘡,急性濕疹。現代臨床用黃連粉1份加蓖麻油3份調成混懸液,涂患部。治療濕疹。
★蒲黃散
[用量] 蒲黃適量。
[制劑] 將其研極細末,裝瓶備用。
[用法] 取適量直接撒在皮損上,若滲液透藥時,再繼續撒。
[功效] 收澀止血,行血祛瘀。
[主治] 治滲液性濕疹。
[出處] 《民間單方》。
[說明] 蒲黃為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的花粉。其性平,味甘,功能止血化瘀,利尿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痛經,脘腹刺痛,跌打腫痛,血淋濕痛等癥。
★紫蘇散
[用量] 紫蘇葉150g(干品)。
[制劑] 焙干,研為細末。取100g水煎,洗患處,剩余部分可撒患處。
[用法] 每日1~2次,一般2~3日即可能痊愈。
[功效] 祛風滲濕止癢。
[主治] 治陰囊濕疹。
[出處] 《民間單方》。
[說明] 紫蘇葉為唇形科植物紫蘇的葉或帶嫩枝。其性溫,味辛,功能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用于風寒感冒,咳嗽嘔惡,妊娠嘔吐,魚蟹中毒等癥。《履巉巖本草》記載:“止金瘡出血;療痔疾,煎湯洗之。”
★仙鶴草洗劑
[用量] 鮮仙鶴草250g(干品50~100g)。
[制劑] 洗凈置沙鍋內(忌用金屬類容器)中,加水適量煎湯。
[用法] 用毛巾或軟布條浸其煎液燙洗患處,每次20分鐘,早晚各1次,每劑藥可用2~3日,但每次燙洗必須重新煮沸燙洗應保持患處干燥,勿接觸堿性水液。
[功效] 清熱燥濕,涼血解毒。
[主治] 治滲液性濕疹。
[出處] 《民間單方》。
[說明] 仙鶴草為薔薇科植物龍牙草的全草,其味苦、澀,性平。歸心、肝經。功能收斂止血,止痢,截瘧,補虛。用于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赤白痢疾,崩漏帶下,勞傷脫力,癰腫,跌打,創傷出血等癥。《生草藥性備要》記載:“理跌打傷,止血,散瘡毒。”
★苦參方
[用量] 苦參30g。
[制劑] 水煎或焙干研細粉。
[用法] 口服,每日1劑;香油調涂患處。
[功效] 清熱燥濕。
[主治] 治小腿濕疹。
[出處] 《民間單方》。
[說明] 苦參為豆科植物苦參的根。其味苦,性寒。歸肝、腎、大腸、小腸經、膀胱、心經,功能清熱燥濕、祛風殺蟲,主治濕熱瀉痢,腸風便血,黃疸,小便不利,水腫,疥癬,皮膚瘙癢,濕毒瘡瘍等癥。其煎劑對結核桿菌、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多種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萊菔子散
[用量] 萊菔子60g。
[制劑] 于沙鍋中拌炒10分鐘后研為細末備用。
[用法] 皮損滲液多或伴感染者,以干粉撒于皮損處,待滲液和膿水干燥后改用麻油調藥粉成糊狀外搽,每天多次。
[功效] 消食導滯,降氣化痰。
[主治] 治濕疹屬濕熱型者。
[出處] 《民間單方》。
[說明] 萊菔子為十字花科植物蘿卜的種子。其性平,味辛、甘。入肺、胃二經。功能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用于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積滯瀉痢,痰壅喘咳等癥。萊菔子含抗菌物質,其有效成分為萊菔素,萊菔子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同心性毛癬菌等六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馬鞭草湯
[用量] 馬鞭草全草90g。
[制劑] 將其洗凈置瓦器中(忌用金屬類容器),加水500ml,煮沸,待冷。
[用法] 外洗患處,每日數次。
[功效] 清熱燥濕解毒。
[主治] 治慢性濕疹。癥見局部紅腫瘙癢,搔破后糜爛,黃水淋漓。
[出處] 《民間單方》。
[說明] 馬鞭草為馬鞭草科植物馬鞭草的全草。其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脾經。功能清熱解毒、活血通經、利水消腫、截瘧。主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牙齦腫痛、黃疸、痢疾、血瘀經閉、痛經、瘧疾、癰瘡腫毒、跌打損傷等癥。馬鞭草主含馬鞭草苷(即山茱萸苷)、強心苷、鞣質、揮發油等成分。現代研究表明馬齒莧具有消炎鎮痛,殺菌的作用。
★芒硝湯
[用量] 芒硝150~300g。
[制劑] 加適量冷開水溶化。
[用法] 用消毒紗布或干凈毛巾濕敷患處,每日3~4次,每次敷30分鐘或1小時。
[功效] 清熱止癢。
[主治] 治急慢性濕疹。疥瘡等皮膚瘙癢癥。
[出處] 《民間單方》。
[說明] 芒硝為硫酸鹽類礦物芒硝加工而成的精制結晶,其味咸、微苦,性寒。歸胃、大腸經。功能瀉下、清熱、軟堅。主治熱積便秘,腹滿脹痛,癥瘕積聚,癰腫,目赤,口瘡,丹毒等癥。現代研究表明外敷可加快淋巴系統的循環,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功能,而具有抗炎作用。
★吳茱萸湯
[用量] 吳茱萸50g。
[制劑] 加水1 500ml,煎湯。
[用法] 倒入盆中,先熏,待藥液溫后泡洗陰囊,每日3次。
[功效] 燥濕止癢。
[主治] 治陰囊濕疹,潮濕瘙癢,夜間為甚。
[出處] 《本草綱目》。
[說明] 吳茱萸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其味辛、苦,性溫,有毒。入肝、胃經。功能溫中止痛,理氣燥濕。主治嘔逆吞酸,厥陰頭痛,臟寒吐瀉,脘腹脹痛,五更泄瀉,高血壓癥,腳氣,疝氣,口瘡潰瘍,齒痛,濕疹,黃水瘡等癥。《全展選編·皮膚科》:“炒吳茱萸一兩,烏賊骨七錢,硫黃二錢。共研細末備用。濕疹患處滲出液多者撒干粉;無滲出液者用蓖麻油或豬板油化開調抹,隔日一次,上藥后用紗布包扎。”亦可治濕疹。
★蛇床子湯
[用量] 蛇床子15g。
[制劑] 煎水。
[用法] 洗陰部。
[功效] 祛風燥濕,殺蟲。
[主治] 治男子陰囊濕疹。
[出處] 《民間單方》。
[說明] 蛇床子為傘形科植物蛇床的果實。其味辛苦,性溫。入腎、脾經。功能溫腎助陽,祛風,燥濕,殺蟲。主治男子陽痿,陰囊濕癢,女子帶下陰癢,子宮寒冷不孕,風濕痹痛,疥癬濕瘡等癥。江西《草藥手冊》記載:“蛇床子與桉樹葉、苦楝樹皮、鴨腳木、苦參、地膚子配伍,煎水泡洗患處,每日2次可治濕疹,過敏性皮炎,漆樹過敏,手足癬等癥。蛇床子中含有的蛇床子素、佛手柑內酯和異虎耳草素體外實驗對發癬菌的須發癬菌有強的活性。”現代臨床上用蛇床子軟膏治療嬰兒濕疹和皮膚念珠菌感染。
★魚腥草湯
[用量] 鮮魚腥草100g(干品30g)。
[制劑] 水煎。
[用法] 洗患處,每日2次。
[功效] 清熱利濕。
[主治] 治陰囊濕疹。
[出處] 《民間單方》。
[說明] 魚腥草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帶根全草,其味辛,性微寒。歸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排膿消癰、利尿通淋的功效。魚腥草具有利尿消種的功效。可用于治療淋病,白帶,痢疾,癰腫,濕疹等癥。魚膽草素是魚腥草的主要抗菌成分,對卡他球菌、流感桿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明顯抑制作用。此外,魚腥草還含有槲皮苷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病毒和利尿作用。(魏睦新,劉佳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