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宋興為各家學說專業博士生導師,四川省中醫學術技術帶頭人,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陳潮祖教授學術繼承人。宋興長期深入研究傷寒、溫病、溫補等不同學派歷代著名醫家的學術見解和診療心法,對治療外感咳嗽有豐富經驗和獨到見解。宋興臨床治咳時較少使用止咳藥和清肺潤肺藥物,特色鮮明,于人頗多啟發,現將宋興治療外感咳嗽經驗加以總結。
咳嗽是一種臨床常見癥狀,可見于多種疾病過程中。前人以有聲無痰或有痰無聲來區分咳與嗽,但是臨床大多難以完全區分開,故以咳嗽并稱。不少臨床醫生都視咳嗽為難治之癥,某些虛實夾雜、積年不愈的咳嗽病癥治療起來也確實比較棘手。許多中醫師治療咳嗽時習慣全方位運用止咳藥物,將紫菀、款冬花、枇杷葉,甚至白果、訶子等藥物堆積而成一張處方,或因受抗感染思維影響,多使用以抗感染、消炎癥為目標的寒涼方藥,諸如銀翹、黃芩、魚腥草等。這類亂用藥現象使中醫藥治療咳嗽的優勢蕩然無存。宋興強調,辨證論治是中醫診療工作不可動搖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理法方藥臨床運用的正軌,治百病都應遵循這個原則,咳嗽也不能例外。
外感咳嗽分類
宋興將咳嗽一癥分為外感咳嗽、內傷咳嗽、非典型性咳嗽三大類,其下又分外感新咳、外感久咳、內傷新咳、內傷久咳、非特異性新咳、非特異性久咳六種。外感咳嗽以風寒為多,但寒、暑、燥、濕、風、火皆可致咳,并不只是寒邪一類,臨證時必須辨明邪氣性質。六淫邪氣中任何一種邪氣侵襲,只要郁阻了表衛氣機,都會導致肺氣失于宣通,不能正常宣降。只有盡快祛除外邪,使肺氣宣通,才有助其主氣司呼吸功能正常發揮;只有肺的主氣司呼吸功能正常發揮,才有利水道通調,水液暢行而不化為痰濁儲積肺中,成為致咳之因。臨床上病性單純的寒咳或熱咳診治都相對簡單,但是寒熱錯雜者亦較多,還有外感引發內傷,表里互見者也不少,相對較難治愈,為醫者不可不知。
外感新咳
外感新咳的治療要點為祛除外邪,宣通肺氣。宋興認為,由肺所主的呼吸吐納,是人與自然息息相通的基本方式,在吐故納新過程中,必然產生濁垢廢液,偶有儲積,一聲咳嗽,即清除體外,咳嗽是人體自凈自潔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功能,偶發一二聲,是正常現象,不足為慮。若六淫邪氣郁表,則肺氣宣降失司,不僅自然產生的穢濁垃圾不能及時清除,而且還會因表閉而水液代謝功能紊亂產生大量新的濁垢廢液,由此導致的咳嗽就不能聽之任之了,而應積極加以調治。
治療六淫邪氣郁表導致的外感新咳,要點是祛除外邪。外邪一日不祛,表閉一日不開,肺氣宣降一日不能正常,咳嗽一日不能消除。但祛邪之治,必須辨明邪氣性質,才能有的放矢,收到良好效果。正如《臨證指南醫案·咳嗽》所說:“若因于風者,辛平解之;若因于寒者,辛溫散之;若因于暑者,微辛微涼,苦降淡滲;若因于濕者,以理肺治胃為主;若因于秋燥,則嘉言喻氏之議最精;若因于火者,甘寒為主。”
宋興臨床治療外感新咳,常用蘇葉、荊芥、薄荷之類輕輕疏風,以治風寒郁表而較輕者;用麻黃、桂枝、細辛、羌活、白芷、川芎之類辛溫散寒,以治風寒郁表而重者;用荊芥、薄荷、桑葉、木賊、菊花、銀花、連翹之類疏風清熱,以治風溫郁表而熱毒內蘊之輕者;用銀花、連翹、貫眾、大青葉、板藍根、魚腥草、黃芩之類清肺解毒,以治感受溫熱邪氣之重者;用蘇葉、藿香、淡豆豉、砂仁、豆蔻、蒼術、厚樸、大腹皮之類微溫開宣,芳香化濕,以治風寒郁表而夾寒濕者;用荊芥、薄荷、銀花、連翹、藿香、佩蘭、茵陳、石菖蒲、金錢草、冬瓜仁之類輕宣芳化,以治風熱郁表又兼濕熱阻絡者。
曾治一患兒王某某,男,7歲7個月。2020年3月7日因咳嗽20余日前來診。患兒平素有蕁麻疹間歇性發作史,此次咳嗽痰鳴伴蕁麻疹20余日,前醫先后以宣肺化痰、宣肺清熱各3劑,癥狀并無改善。目前咳聲不揚,語音重濁,以晨起咳嗽最甚,劇咳時引發嘔吐,近日大便偏干。面色白潤,形體中等。脈浮細而緊,舌苔白膩,中后部略厚。
處方:羌活5克,防風10克,紫蘇10克,前胡10克,炒蒼術10克,厚樸5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川藿香15克,炒白術5克,干姜3克,茯苓10克,肉桂1克。上方水煎服,4劑服6天。
3月14日復診:家長敘述服藥當晚即未咳嗽,蕁麻疹亦明顯好轉。4劑服完,咳嗽明顯好轉,飲食、大便正常。唯下午6~7點尚有鼻塞癥狀存在。上方略加化裁繼服4劑而愈。
宋興指出,患兒咳聲不揚,脈浮緊而舌苔白厚,聲音重濁,是感受風寒且內夾寒濕之邪的表現。風寒郁表則肺氣失宣,水精不能四布,五經不能并行而水飲化為寒痰,儲積肺中。睡眠時陽入于陰而五臟六腑皆處于靜謐狀態,正不能與邪爭而暫得相安無事;早晨肺氣應體內陽氣升發之機而動,驅邪外達之機復蘇,正邪斗爭加劇,故晨起咳嗽加重。這是肺陽復蘇,驅邪外出的積極狀態,治療時只可宣散開通,燥濕健脾,順勢而為,托邪外達,斷不可斂肺止咳。故方用羌活、防風、蘇葉以散寒濕;桔梗、杏仁、前胡以宣降肺氣;用蒼術、厚樸、藿香、干姜、茯苓以化濕燥濕利濕;因咳嗽時間稍長,脈中有不足之象,故以白術、干姜溫中健脾,以助中焦運化;微量肉桂鼓動元氣,以調動下焦元氣參與到治療中來,共奏祛邪外出之功。
外感久咳
外感久咳的治療要點是:辨明正邪盛衰,邪氣較盛者,仍以祛邪為主;邪氣漸衰者,當祛邪扶正,雙管齊下。外感咳嗽既是輕淺癥候,為何又會經年累月,久久不愈?宋興指出,導致外感久咳的常見原因有兩種,一是因失治而邪郁表閉,久久不開;二是因誤治而礙邪,或瀉而傷正,導致邪機滯閉;或誤補而斂邪,導致邪機郁閉。
因失治而邪郁表閉者,大多身體素質較好,即便初起感邪較重,也并未在意,邪氣也不能勢如破竹長驅直入。邪郁日久,不僅肺的吐故納新功能受到影響,甚至還會擾亂其他系統的功能,降低機體反應性,正氣也就不能一鼓作氣,克敵制勝而自愈,最易形成“久在一經不移”的膠著狀態。此時其邪郁表閉的病機并未發生重大變化,治療仍當以解表為首要任務。解表并無一成不變的固定方案,還是要以辨證為準繩,首先分清邪氣的風寒暑濕燥火性質,然后正確評估感邪輕重程度,這樣用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宋興認為,這類咳嗽遷延病例受邪大多并不嚴重,病情相對較輕,如《臨證指難醫案》所說,不過“肺氣不得舒轉,周行氣阻”罷了。故用藥不可妄投重劑,痛下峻猛,而當輕宣肺衛,略加疏導,便可收“輕以去實”之效。誠如王孟英所說:“氣貴流通,而邪氣撓之,則周行窒滯,失其清虛靈動之機,反覺實矣。惟劑以輕清,則正氣宣布,邪氣潛消,而窒滯者自通。設投重藥,不但已過病所,病不能去,而無病之地,反遭其克伐。”
宋興此論與清代溫病學家“輕以去實”之論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內涵。相同點在于:都強調藥物質輕味薄,多選用質地輕揚的花、葉、莖、皮、草本之類,且以草本為多,如蘇葉、荊芥、薄荷、桑葉、菊花、金銀花、連翹等。不同之處在于:宋興之論不局限于溫病,而是擴展到六淫所致的肺氣不舒,不只是強調辛涼藥物的選擇,而是針對具體情況,或辛涼、或辛平、或辛溫、或芳化,立意總在“輕展氣機”上。宋興強調,診治久咳切不可謂“久咳皆虛”,更不可認為“久咳必虛”。先將一“虛”字橫在胸中,那就是放棄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思維,治療思路就容易陷入迷局,治療也就難找到正確方向。
臨床所見的外感因誤治而久咳者大多是因表邪未解時就誤用斂肺止咳藥物、滋陰潤肺止咳藥物或參芪類補藥所致,最終造成前人俗諺所云“傷風不醒便成癆”的嚴重后果。前賢所論并不是夸大其詞,也不是說久咳就一定會發展成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癆瘵”,而是強調誤治可能對人體帶來深遠而又復雜的破壞性影響。宋興強調,治療外感誤治久咳,當如張仲景在《傷寒論》第16條所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一定要辨明誤治造成的病理影響,導致的病機變化,然后根據變化后的病機用藥,才是有效的救誤方案。如果舍此而求某種特效方藥,那就只能是一誤再誤。
宋興指出,在外感久咳病例中,還有一種“看似無虛實有虛”的特殊類別,這種情況多半發生在年老人和月經期女性身上。患者可出現氣色欠明潤,精神不振,食欲欠佳,肢體懈墮,畏寒肢冷,夜尿清長,大便溏薄,脈細緩無力等癥狀,對這類正氣不足的久咳患者,治療時必須考慮在祛邪的同時輔以扶正托邪,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曾治一外感失治久咳患者,重慶劉某,男,教師,年過半百,素體強壯。2001年4月19日因咳嗽近半年來診。患者平素愛好游泳,三十多年堅持不斷。有飲酒習慣,每日小酌,并不貪杯。半年前不明原因咳嗽,咳嗽晨起較重,連咳十數聲后,痰出則止。因病情不重,一直未曾就醫。近月來咳嗽略加重,飲酒后尤其突出。觀其面色明潤,精神飽滿,舌質正常,苔薄而黃白相兼。詢知二便、飲食正常,切得六脈充盛和緩。診為寒邪郁表,兼內有輕微濕熱邪氣。
處方:紫蘇葉10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川藿香15克、佩蘭5克、茵陳5克、石菖蒲5、銀花3克。上方2劑,水煎服,2日1劑,代茶頻服。
患者服藥后咳嗽大為好轉,唯大便略感不爽,前方加板藍根5克,廣木香3克,續服2劑痊愈。
宋興指出,患者體質強健,脈色舌形癥無大異,雖咳嗽超過半年,但仍屬風寒郁肺輕證,只需微溫辛散,消除風寒,疏暢氣機,肺的宣降功則可自行修復,咳嗽亦會迅速好轉。需注意處方整體氣機的向上向外,若用斂肺、潤肺、止咳藥物,則邪機郁閉更甚,不僅不能有效解決問題,而且會使問題進一步復雜化,此為用藥要點。患者服藥2劑后咳嗽大為好轉,但大便略感不爽,是肺中郁熱下移大腸所致,只需下病上取,略清肺氣即可,不必直清胃腸。板藍根有清肺解毒之功,但并非大苦之味,亦非大寒之性,而是味甘淡略兼微苦,性微涼而已。低劑量運用,沒有損傷中陽的弊端,故為清肺解毒的佳品。肺熱一清,腸道不受株連之累,也就自然暢爽無礙了。宋興認為,感受溫熱邪毒引起的外感溫病只要不夾雜其他六淫邪氣,單用一味板藍根,就能收到熱毒消解、肺氣宣通、汗出而愈的良好效果,不必復方配伍之勞。其出汗機制并不說明板藍根有發汗之功,而是說明溫病以熱毒壅肺為核心病機,其閉塞之機在里而不在表,故在里熱毒一解,肺氣自然宣通暢達,汗出而愈。
又治一外感誤治久咳女性患者,咳嗽4月余,經西醫檢查未發現異常,前醫多與止嗽散、桑杏湯、百合固金湯等方化裁,多為滋陰潤肺止咳藥。宋興觀此患者雖久咳不愈,但仍形體、精神、脈、色俱佳,飲食、二便如常,說明其感邪不重,正氣不虛,且病位仍在肺經,并未傳變,治療仍當有是證,用是藥,以輕宣肺衛為主,不可因病程較長而疑虛為虛。故與桑菊飲原方,微煎代茶頻服,3劑痊愈。故虛實判定不能主觀臆測,而當以四診為依據,經綜合分析后才能作出客觀判定。止嗽散醫家喜用,誤人最多,皆因循名求實,奉止嗽散為治一切咳嗽的萬應靈丹,不二法寶。單從方劑結構看,止嗽散是一個輕宣肺衛,輕斂肺氣的治咳方,只適用于證非大寒大熱,又不夾濕夾瘀的偶感風寒輕證,運用不當則反礙邪外達。
總之,治療一切咳嗽都須首先明辨病因、證性、病機,治療外感新咳強調祛除外邪,宣通肺氣以解除表閉,以恢復人與自然息息相通關系;治療外感久咳強調辨明正邪盛衰,邪氣較盛者,仍以祛邪為主,邪氣漸衰者,當祛邪扶正,雙管齊下,只有始終堅持辨證論治的原則設計治療方案,才能體現中醫藥優勢。(鄧森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