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魯迅作品在小學高年段的編排意義和教學困境
魯迅的作品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文學碩果,也是白話文寫作的典范。他善于創造性地運用小說、散文、雜文等各種文學體裁,即使放在當今社會,也是提升學生閱讀水平、語言運用能力和寫作能力不可多得的優秀范例。其作品中所表現的對當時國人人性的深刻反思和對黑暗社會的頑強反抗精神,在今天仍能給我們以反思、借鑒、啟迪。研究發現,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魯迅的作品就被持續不斷地選入語文教材,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錢理群在談到魯迅的現實意義時,認為他是具有“原創性、民族精神、文化源泉性”的文學家與思想家,而且還提出了“讓魯迅精神在孩子心中扎根”的教育主張。
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以“走近魯迅”為專題,是新教材第一次為一位作家單獨設置的單元,包括魯迅的作品《少年閏土》《好的故事》,以及他人懷念魯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還有“語文園地八”中關于魯迅的名言詩句,習作“有你,真好”等內容。通過這樣一個主題單元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文體、不同寫作手法中感知立體生動的魯迅形象,走近文學經典。在小學高年段接觸魯迅及其文學作品,既是為學生打下人生的精神底色,也是對初中階段學習大量的魯迅文章做好銜接與鋪墊。
校園中一直流傳著“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說法,這一說法不僅形象地揭示出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同時也反映出魯迅作品面臨的尷尬局面。由于魯迅生活的年代距離學生較遠,當時的語言表達也與現在的語言有差異,所以學生不理解,教師的畏難情緒是“魯迅單元”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困境。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嘗試在“大單元、大情境、大活動”新教學理念的引領下,通過整合單元教材資料,創設真實的情境,設計合理的活動,逐步引導學生初步感受魯迅的人物形象,體會魯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執著的人生追求,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二、魯迅作品的大單元教學設計
(一)深入解讀教材文本,提煉單元主題情境
從統編教材的單元編排形式來看,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相對聚焦,但很多教師因為魯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其作品的難度,很容易按照逐篇學習的老路,使一個自成體系的單元在教學過程中碎片化。“走近魯迅”這一單元主題雖強調了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新鮮感,但對于本單元語文要素及其學習方法沒有任何指向性,這就需要在文本解讀中捕捉到本單元中魯迅作品的突出特點及魯迅的精神特點,也就是提煉歸納單元最獨特、最核心的地方。
《少年閏土》通過“我”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刻畫了一個活潑可愛、機智勇敢、聰明能干、見多識廣的童年伙伴的形象,反映了兒時的“我”與閏土真摯的友誼。《好的故事》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運用象征手法描繪了美好的夢境,反映了作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理想的熱烈憧憬。《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魯迅的侄女周曄寫的回憶性散文,選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表現了魯迅對待學習的認真態度和痛恨黑暗社會、同情勞動人民,為別人著想的高貴品質。《有的人》是臧克家寫的現代詩歌,運用對比手法,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習作“有你,真好”要求“通過事情寫一個人,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盡管本單元課文有魯迅的作品,也有別人寫魯迅的文章,體裁不盡相同,但最終都指向了“初步了解其文學成就,感知其性格特點,體會其精神境界”這一學習目標。因此,以“致敬魯迅先生”作為單元主題情境,就能把搜集到的關于魯迅的資料、品味魯迅作品的語言、學習先生偉大精神等任務串聯起來了。
(二)細化單元語文要素,確定單元教學目標
學生在五年級時已掌握了“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一方法,本單元指向閱讀的語文要素是“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使前一方法得以繼續延續與推進。另一指向寫作的語文要素是“通過事情寫一個人,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站在大單元的角度,從單元整體出發抓住單元導語、課后習題、略讀課文的學習提示和“交流平臺”,細化單元要素,可以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 認識“鄭、拜”等 25 個字,會寫“縛、廚”等25個字和“氈帽、項圈”等29個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相關段落和魯迅名言。
3. 借助云平臺等網絡資源,結合“閱讀鏈接”和相關書籍,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和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魯迅先生光輝的人格和不朽的精神。
4. 能通過對印象深刻場景的描述,把事情寫具體,表達出自己對魯迅先生的真摯情感。
在目標定位的基礎上,我們又制定了本單元的學習內容與學習重點。
學習內容 | 學習重點 |
課文: 1.《少年閏土》 2.《好的故事》 3.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4. *《有的人》 習作:有你,真好 語文園地:交流平臺、詞句 段運用、書寫提示、日積月累 補充閱讀:《故鄉》(節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自嘲》 | 1. 能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試著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理解和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 借助課文和相關資料,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對比、象征手法的運用。初步感受魯迅的人物形象,體會其偉大、高尚的人格。 3. 能運用第二人稱敘事,表達自己對魯迅的真摯情感。通過對印象深刻場景的描述,能把事情寫具體。 |
(三)樹立學生主體意識,設計單元學習活動
立足單元學習目標,教學設計就要有單元整體意識。為引導學生初步感受魯迅的人物形象,體會魯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執著的人生追求,做有價值的人,我們對第八單元的內容進行了創新性設計和教學。在原有教材編排順序上做了適當調整,以任務為導向,以活動為載體,創設真實的,貼近兒童生活的情境任務和一系列富有人文色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空間。
任務一是教師先在云平臺創建“魯迅紀念館”,指導學生“云游魯迅紀念館”,即借助網絡平臺和相關閱讀鏈接等網絡資源,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瀏覽并搜集魯迅先生的資料,多角度地探尋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和文學成就,形成對魯迅先生的初印象。根據對資料不同的需要,教師可以先提供搜集資料的指向,學生根據要求查找,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己生發對資料的需要,讓資料的收集更有指向性、目的性,提高收集資料、利用資料的效率。學生將甄別的有用信息放入相對應的“場館”:魯迅生活館、魯迅足跡館、魯迅作品館、魯迅金句館,以豐富“魯迅紀念館”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引發學生主動親近魯迅、走近魯迅作品的興趣,產生探究與學習的欲望。再借助魯迅名言警句談一談對其的印象,從而進一步增進對魯迅先生的親近感,為后期課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任務二是創設情境任務“聽先生講自己的故事”。通過學習《少年閏土》《好的故事》兩篇課文,初步增進學生對魯迅其人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不管是在少年時期還是在成年以后,不管是身處沉悶的高墻大院里還是昏暗混亂的社會中,魯迅始終對美好生活和理想社會充滿期待和憧憬。接著鼓勵學生進一步閱讀魯迅的其他作品,如《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營造出“魯迅文化”的大語境,通過這一活動引導學生同魯迅先生一同踏上探尋中國美好未來的旅途,體會其內心的美好愿景。
《少年閏土》作為小說,環境、情節、人物是關鍵的三要素,基于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和小說的文體特質,本設計將教學內容重組為“內容概括”“語言品味”“表達運用”三個模塊。
1. 給少年閏土畫畫像。填寫表格,說說閏土是個怎樣的少年。
場景 | 印象(閏土是個怎樣的少年) | 理由 |
記憶中的閏土 | ||
初次相識時的閏土 | ||
給“我”講新鮮事的閏土 |
2. 說說閏土的新鮮事。品讀第一節“月下看瓜刺猹的閏土”,抓住環境描寫和動作描寫,結合插圖,感受這段回憶的美好。猜一猜:原作《故鄉》是不是只寫了少年時期的閏土?作者為什么這樣寫?補充《故鄉》節選,借助資料,走進魯迅的內心世界。
3. 寫寫自己的記憶瞬間。課后小練筆:回顧自己的生活電子相冊,定格一張,說說照片的背景、照片中的人在做什么,并寫下來。
《好的故事》全文情景交融,“美麗的夢境”與“昏暗的夜”、虛幻與現實形成強烈對比,文章中的一些詞語和語句的理解也是學生學習時的難點。在教學時建議聯系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利用學生在前一個任務里習得的資料以及課后的“閱讀鏈接”理解課文內容。教學設計三個學習活動:1. 猜猜難懂的詞語。學生自主閱讀課文,遇到難懂的詞語可以跳讀,發現課文中生僻的詞語,先猜猜它的意思,想一想是根據什么理由推測出來它的意思的。小組內合作交流,理解詞意,為下一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2. 尋找美麗的夢。這個夢美在哪里?圈畫有所感悟的詞句,結合自己畫的詞句,通過聯系上下文或者聯系生活說說自己的感受。3. 回到“昏沉的夜”。說說自己的疑惑和想法,回到開頭和結尾,體會文章主旨。借助之前對魯迅先生所在的當時社會生活的了解和課后資料鏈接,談談對課文開頭和結尾兩段的理解。思考: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現實和黑暗的對比?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任務三是巧借“圍讀會”,讓學生自由朗讀魯迅作品并發表自己的感慨。將別人寫魯迅的兩篇略讀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整合成一個任務,同時鼓勵學生自己搜集、挑選其他人懷念魯迅的文章一起學習,如周海嬰的《記憶中的父親》、郁達夫的《懷魯迅》、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等。依靠他人對魯迅的回憶性文章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魯迅的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自由發表感慨,表達對魯迅先生的崇高敬意,從而使語文的光亮照進現實,在學生的心靈里埋下精神的種子。
三重學習任務統籌設計,整體推進。整合教材內容,拓展學習資源,學生實際上實現了由四篇文章擴大到兩個維度、兩個系列文章的閱讀與學習。通過閱讀不同作家筆下的魯迅,學生對魯迅的認識也更加完整、立體。同時,把“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穿插在課文教學中進行,讓整個單元緊緊圍繞學習目標開展一系列活動。學生打破一開始的隔閡和距離,認識一個善良純真、可親可敬的魯迅先生,用一顆熱情的少年之心,表達對先生真誠的崇敬之情。
三、魯迅作品大單元實踐的啟示與反思
(一)目標定位適切,激發學生興趣
選擇合適的教學切入點,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得教學的內在邏輯清晰可見。
大部分學生第一次接觸魯迅,需要對魯迅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同時在落實“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這一學習目標前還要思考:學生對搜集資料的方法已經掌握了多少?在本單元的學習中,要搜集關于魯迅的何種資料?學生搜集到的資料,如何有效地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因此,我們的單元設計從查找魯迅相關資料入手,以“云游魯迅紀念館”為任務,借助學生喜歡的學習形式,共同查找魯迅的資料,在學習平臺上有目的地分享、交流。在這一環節中,把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前置,作為了解魯迅的補充材料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
在對魯迅有了初印象的基礎上,將魯迅的兩篇作品作為一個任務“聽先生講自己的故事”統整學習,符合兒童的學習心理,也是對單元目標理解魯迅作品內容的落地。最后,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先生的情感,借助“圍讀會”的形式,通過誦讀、品讀、由讀到寫這樣幾個活動,完成任務三“永遠記住他”,學生對魯迅先生的敬意也在這一環節中得以升華。
三大任務把整個單元內容融為一體,由查找資料、初步感知到反復品讀再到表達創造,既是對單元目標的層層落實,又是對學生思維品質的錘煉。教學內容螺旋上升,教學過程清晰,教學方式容易落地實施。
(二)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