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別人首先對你好之后,然后你才去對別人好呢?(1)
還是你首先對別人好之后,再希望別人反饋對你的好呢?(2)
或者說,你既不想對別人好,也不希望別人對你好呢?(3)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種情況。
如果別人首先對你好了之后,你也未必會對別人好。因為,一般不主動對別人好的人,是最擔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的人。所以,這樣的人一般不會主動冒風險去首先對別人好。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即使別人首先對他好了,他也未必會對別人好。他會有理由說,他并沒有要求別人對他好,對他好、對他不好是別人的事,與他不相干,他可以對別人好,也可以不對別人好,沒有法律規定他必須要反饋給別人好。
其次,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二種情況。
如果是你首先對別人好之后,希望別人反饋對你的好。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 可能有人會反饋對你的好,也可能有人會無動于衷,不一定對你好。更有甚者,還會有人反咬你一口,就像農夫與蛇。
2014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扶不扶”,其實可以有最壞的劇情。
如果你遇到了能反饋給你好的人,你會認為“世界上還是好人多”,這樣,你會有信心繼續做好事。
如果你遇到了沒有反饋給你好的人,但你還是沒有完全喪失做好事的信心,你會繼續做好事。
但當你遇到了很多很多不知感恩的人,你會懷疑你的處世態度,為什么你走不通了呢?你要不要糾正一下你的處世態度呢?也許,你會對自己說,是“他們”教會了你不要做好事,“好事不是不是人做的”。
最令人痛心的是,做好事不僅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還有失去生命的),還會招惹一些冤枉,特別是在沒有旁證的時候,特別是在沒有監控的時候,特別是施救的對象是一個黑心肝的人(碰瓷的人),特別是你施救的人是一個神志不清的人(老人、病人,智力殘疾者)。
在現實生活中,還真不乏有良知、有仁心、有善良愿望的人,他們最害怕在做好事的過程中出現這樣的情況。的確有一些人,除非人命關天,一般不會濫做好事。在他們看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最后,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三種情況。
或者說,你既不想對別人好,也不希望別人對你好?
持這種觀念的人,一般也不會首先對別人好,如果別人首先對他好之后,他也許會報答,也許不會報答。情形如前所述。
這種情形屬于中間情形,是可以變化的。
盡管,這個世界的實際情形是這樣的。但是,世界上的好人永遠不會絕種。好人的總量遠遠多于壞人。就連瀕危動、植物都有人愿意去努力盡義務拯救,哪怕有好人被坑過、被害過,哪怕做好事要付出代價,哪怕做好事有很大的風險和危險,但還是有無數的人甘愿向需要幫助的人伸以援手。否則,在核技術,軍事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的世界就不會太平;我們的社會就不會安寧。我們人類社會就不會繼續存在。
現實世界,縱然有壞人存在,縱然有霸權存在,但是,不被懲罰的、逍遙法外的壞人不多,并且,少之又少。至于霸權,它也不敢肆意妄為,它也沒有把那一個它看不順眼的國家滅掉,它還是要用“民主”、“正義”、“人權”等等正能量的概念來處理世界事務。盡管,它是“雙標”,它是偽裝。這就充分的表明,它還是不敢大膽地,狂妄地完全拋開正義的概念,像獅子、老虎一樣赤裸裸地去吃人。可見,向好、向善是人類發展的總趨勢、總方向。
漫長的人類社會經歷了從殺人如殺雞、陪葬帝王、販賣黑奴,到人人平等、民主自由,就是人類人性從壞到好的慢慢演進過程。
人類社會的文化,從它一產生開始,就良莠不齊,好壞并存。有海盜文化,有佛系文化,有零和博弈,有互利共贏。就看你是在哪一種文化的熏陶下,浸染了你的世界觀和靈魂。
人們的某些人生態度(不包括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是可塑的),一時半會是改變不了的。正如蜜蜂只會釀蜜,蚊子只會吸血一樣。蜜蜂,人類不會殺死它,蚊子,人們除之務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