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門口的野蠻人:誰終結了魏晉南北朝亂世?

今天我們來聊聊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的時間跨度很長。想用一篇小文章講透它是不可能的。我們重點要討論的,是北方部分的歷史。更確切地講,是所謂“五胡亂華”之后的北方歷史。

過去上中學歷史課,魏晉南北朝總讓人頭疼,因為它簡直亂成一鍋粥,記也記不過來。有人評價西方中世紀歷史,稱其“就像一塊雜亂拼縫起的坐蓐。”魏晉南北朝也差不多。南方倒還好,總共就六個朝代(孫吳、東晉、宋、齊、梁、陳)記起來比較方便。而北方就不同了,先后有大大小小幾十個政權,熱鬧程度堪比春晚。

更讓人抓狂的是,這些政權的名字還容易被搞混。比方說,取名為“魏”的王朝就有五個(曹魏、北魏、冉魏、東魏、西魏)。取名為“涼”的王朝有四個(北涼、南涼、后涼、西涼),取名為“燕”的王朝也有五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取名為“秦”的王朝有三個(西秦、前秦、后秦),如果你歷史學得不好,光是看到這些名字,就直接把它們跳掉了。

當然,混亂歸混亂,這段歷史卻很重要。不僅是因為它為后來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更向我們揭示了一條中國古代民族融合的內在邏輯。

1/6 南遷中原的胡族

公元300年,西晉剛統一中國不久,就爆發了著名的“八王之亂”。戰爭把中原化為一片焦土,北方少數民族趁虛而入,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大幕。

公元311年,西晉首都洛陽被少數民族洗劫,數萬軍民死于戰亂,洛陽城也變成一片廢墟,現場慘不忍睹。

自洛陽淪陷后一百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中國北方陷入了大混亂。這段歷史被稱為“五胡十六國”。所謂“五胡”,即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個少數民族。他們你方唱罷我登場,相繼建立了十幾個短命的王朝,輪流過了一把皇帝癮。

很多人對這段歷史的印象是戰亂與血腥,尤其是“五胡亂華”這個名稱,更加深了我們對這些少數民族的誤解。中國自古就有所謂的“華夷之辨”,一提起“胡人”,我們馬上會想到一群胡子拉碴,不懂禮數,嗜殺如命的土著,是被文明世界拒之門外的野蠻人。這當然是傳統史學給我們留下的固定形象,但真實的胡人絕非如此。

這里的”胡人“,與秦皇漢武時期的匈奴人大為不同。早在東漢初期,就有一大批匈奴人南遷到中原,依附于東漢王朝。到了魏晉時期,匈奴人已經遷居到山西中部,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這些少數民族移民到中原,一般從事農耕工作,地位低下,生活凄慘,很多人淪為奴隸。在漢人的市場上,經常能看到胡人戴著枷鎖,被成群結隊地賣給漢人貴族。

漢人瞧不起胡人,胡人對漢人的歧視也恨之入骨,加上雙方生活習慣不同,胡漢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有人曾向皇帝上書,應當對此采取防范措施,將胡人集中遷徙到幾個地區,以方便管理。否則一旦胡人作亂,后果不堪設想。只可惜,西晉朝廷沒把它當回事。

朝廷自信地認為,胡人人數太少,根本成不了氣候,但他們錯了。

因為胡人不僅是替你種地做家務,還幫你守衛邊疆,這也是自東漢以來延續的傳統。鎮守邊疆,就意味著他們可以帶兵,等到被欺負地忍無可忍的時候,他們就會成為吞噬主人的草原狼。

“五胡亂華”就是由這群門口的野蠻人開啟的。西晉滅亡,與羅馬帝國非常類似。古羅馬利用北方的日耳曼人為自己打仗,把日耳曼人養得兵強馬壯,于是便打起了帝國的主意。古羅馬最終亡于蠻族之手,也是自己釀成的惡果。

而西晉滅亡的深層原因,是胡漢之間缺乏認同,兩者涇渭分明。漢人覺得自己是唯一的華夏正宗,而胡人,即便已經在中原生活了幾十年,也始終被當做蠻夷對待。但無論如何,雙方都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就是大家必須生活在一起,接受統治或被統治的關系。

在之后的上百年里,胡漢融合,成了北方統治者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2/6 胡漢分裂

公元304年,一個叫劉淵的匈奴人成為了大單于。此時,中原王朝已經陷入戰亂,趁著這個機會,劉淵在山西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有意思的是,在政權建立之初,劉淵追尊的對象不是自己的匈奴祖先,而是蜀后主劉禪。還祭祀了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等八位漢朝皇帝,儼然以漢朝的繼承人自居,連國號都沿用了“漢”的名稱。

劉淵是匈奴單于與漢朝公主通婚的后代,充其量只能算劉氏皇族的遠親,此番“借殼上市”,不過是想借漢朝的名義,讓他的政權獲得漢人的支持。

劉淵從小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他熟讀《春秋》、《左傳》等歷史著作,曾拜中原大儒為師,通曉兵法,文武雙全,年輕時得到晉武帝的賞識。然而,僅憑這些還不足以贏得漢人的信任。畢竟,以一個匈奴人的身份恢復漢室,對漢人而言,你不夠格。對匈奴人而言,你是拋棄了自己的民族,結果兩邊都不討好。

劉淵死后,他的兒子劉聰繼位,劉聰和父親一樣飽讀詩書。只可惜,這個由匈奴人建立的漢朝沒過多久,就因為劉聰的去世土崩瓦解。劉聰手下的將領石勒和劉曜,分別建立了前趙與后趙,兩個趙國一東一西,在北方分庭抗禮。

劉曜與石勒都崇拜漢文化,劉曜在長安建立太學,振興當地的教育。石勒是羯族人,年輕時做過奴隸,雖然遭受過漢族的歧視,但上臺后卻嚴禁胡人欺負漢人。此外,石勒還想用佛教的力量彌合胡漢之間的裂痕,并親自皈依佛門。

石勒雕像

無論劉淵、劉曜還是石勒,他們都試圖對漢民族采取融合政策,但效果卻不盡人意。

這一方面是因為,胡人的統治技術不過關,僅憑一些表面化的規章制度,不足以收服民心。另一方面,這些初代統治者的子孫也不合格,比如石勒的侄子石虎,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喜怒無常,殺人如麻,個人生活更是荒淫到極致。在他統治期間,北方的漢人人口大幅下降,不少人為了避稅,不得不出家為僧。

由于石虎的殘暴統治,胡漢雙方再次陷入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后來,一個叫冉閔的漢人推翻了后趙。但冉閔的政治水平不比石虎高到哪兒去。石虎殺漢人,冉閔殺胡人,就這么殺來殺去,中原再無寧日。

3/6 苻堅的成功與失敗

冉閔把中國北方變成了一座修羅場,無論漢人還是胡人都殺紅了眼。戰爭讓各方精疲力盡,大家開始尋求和解。最終,一個叫“氐”的少數民族在西部崛起,而其中的代表,是苻氏家族。

氐族的首領苻健脫離后趙的統治,于公元351年建立了前秦政權。后趙滅亡后,前秦成了北方最強大的帝國。

苻健的侄子苻堅,是南北朝歷史上有名的君主。今天人們主要是通過淝水之戰了解到他的,要不是因為這場戰爭,前秦不至于那么早就滅亡。

和許多杰出的胡人領袖一樣,苻堅在年幼時就渴望讀書,所以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即位之后,苻堅勵精圖治,模仿中原王朝設立法律,并修建了不少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苻堅還提拔了許多漢人到朝中做官,大力支持儒學在北方的發展。

苻堅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統一了北方。而他的漢人謀士王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苻堅對王猛異常信任,他與王猛之間的關系,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君臣佳話。苻堅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其寬宏和雅量固然值得欣賞,可一旦用過了頭,就會給自己惹來大麻煩。

王猛畫像

比如,在消滅了另一個北方政權前燕之后,前燕王族慕容垂逃到前秦,王猛曾建議苻堅把慕容垂殺了,因為對方乃“蛟龍猛獸,非可馴之物。”但苻堅沒有聽進去。

和之前的胡族皇帝相比,苻堅對漢文化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物力。他為國家修建了祭祀用的明堂,并模仿漢人皇帝實行躬耕之禮。為獲取漢人的支持,他還恢復了世家大族的戶籍,以吸引更多的漢人精英到朝中為官。

苻堅的朝廷夾雜著各族人等,除了漢人,還有鮮卑和羌族等少數民族的人才,甚至還包括僧人。實事求是地講,苻堅的行政團隊是跨種族,跨文化的。但問題是,苻堅的民族政策淡化了本族人的價值,而他的臣僚有很多來自于被征服的地區,這些人并非真心依附于前秦,他們僅僅維持著表面上的一團和氣。

但苻堅被自己的成功沖昏了頭腦,他渴望一舉拿下江南,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

盡管遭到大臣們的反對,苻堅卻一意孤行,向東晉發動了戰爭,結果我們都知道,在淝水之戰中,前秦以慘敗收場,和平了沒多久的北方,也在頃刻間四分五裂。苻堅被殺,北方再次陷入戰亂。

傳統觀點認為,苻堅南征操之過急。畢竟,東晉雖然弱小,但是政通人和,上下齊心,而且有長江天險做屏障,無法輕易攻取。因此,苻堅應效仿當年的司馬氏,待穩定了大后方之后,慢慢地等待時機,一旦發現東晉政局不穩,或者君昏臣庸,再討伐也不遲。這當然是事后諸葛亮的意見。

但站在苻堅的立場上,他能等嗎?苻堅很清楚,自己是少數民族后裔,就正統性而言,南方的東晉無疑比前秦更能代表中國。不僅南方的漢人這樣認為,就連北方的漢人也是這么覺得的。只要東晉存在一天,北方的漢人隨時隨地都會離心離德。

所以,唯一的辦法,是盡快消滅東晉,如此一來,全國的漢人都沒話說了。這正是苻堅急于南征的根本原因。他的方法是,用武力征服各民族,再用寬宏的政策吸引他們加入,這種胡蘿卜加大棒的策略,需要苻堅政權擁有極大的文化影響力,這需要長時間的積淀,而苻堅偏偏忽視了這點。

4/6 北魏的漢化

前秦滅亡后,下一個統一北方的政權是北魏。北魏的創建者為拓跋氏,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東北,隨后在山西鞏固了地盤。公元386年,北魏正式建立。

北魏的創立者拓跋珪也想融合胡漢各族,但他吸取了苻堅的教訓,為確保后方穩定,他推行了“離散部落”制,即把包括拓跋氏在內的各個胡人部族打散,如此一來,這些小部族就難以對皇權產生威脅。

前秦之所以滅亡,是因為苻堅對自己的用人策略過于自信,結果一旦打了敗仗,部下們立馬反叛,連招呼也不打一聲。所以,拓跋珪把那些能打仗的民族,比如鮮卑部落做了重新的編排,將他們分為八部,直接聽命于自己。

在此基礎上,拓跋氏又創立了所謂“內朝”制度,內朝主要由胡人所組成,他們地位很高,相當于國家的特權階層。內朝中既有武官,也有文官,他們圍繞在最高權力的四周,負責執行皇帝的命令,是拓跋氏的絕對心腹。

北魏設立內朝,主要是出于政治穩定的需要。但這種做法會招致漢人的不滿,而且還會威脅到北魏在中原統治的合法性。為此,北魏的第七任皇帝孝文帝,開展了一場激進的漢化改革。

歷史教科書上,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予以了極高的評價,這場改革的實質,是把胡人變成漢人,他們不僅得學習漢人的禮儀,讀漢人的書,還得說漢人的話,取漢人的名字。

在政治制度上,孝文帝直接取消了內朝,由于北魏的領土擴大,內朝官員的人數也逐步攀升,越來越多的漢人進入內朝,內朝作為皇權拱衛的意義,也被不斷地淡化。

為了推行漢化政策,孝文帝甚至禁止同族人穿胡服,說胡語,他們被要求忘卻自己的身份,變成完完全全的漢人。隨后,孝文帝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以遷都的方式昭告天下,北魏繼承了漢人的正統,能和漢人一樣把國家治理好。

孝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推崇周禮,精通儒家文化,并根據周禮改革了北魏的封爵、后宮、宗廟等制度。他想成為真正的天下之主,與歷代的漢人皇帝相比肩。

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在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中最為徹底,甚至比幾百年后的元朝與清朝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和苻堅一樣,孝文帝忽視了自己的民族身份,他的漢化政策贏得了漢人精英的支持,卻失去了胡族軍人的擁戴。

在他們看來,漢文化侵蝕了游牧民族的戰斗力,使他們腐化墮落,愛上了紙醉金迷的生活。即便漢文化真的挺好,頂多也就讓那幫當官的吃香的喝辣的,底層當兵的能圖個啥?

所以,拓跋氏的北魏仍未解決胡漢對立的問題,胡人皇帝試圖通過漢化擺脫異族身份,卻又不可避免地遭到來自本族的抵制,這種抵制將阻礙胡漢融合的進程,并釀成一場災難。

5/6 南北統一

孝文帝死后,北魏繼續實行漢化改革,但效果已大不如前。鮮卑軍人們積蓄已久的不滿情緒,也在此刻爆發。很快,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它們一個定都鄴城,一個定都長安。

東魏的面積更大,實力也更強。然而,東魏對孝文帝的政策矯枉過正,重新拉攏鮮卑貴族,漢族被疏遠了。所以,東魏始終滅不掉西魏。

再看西魏這邊,西魏的實際掌權者是宇文泰。宇文泰很善于玩政治平衡木,他一方面恢復了鮮卑人的鮮卑姓氏,還要求漢人也得有鮮卑姓氏,通過讓漢人“自降一等”的方式,來取悅鮮卑人。

對于漢人,宇文泰則沿襲了孝文帝的做法,他繼續推崇《周禮》,并利用北方屢遭戰亂,大片土地荒蕪的特點,實行了均田制。要知道,這可是很多古代皇帝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除此之外,宇文泰還創造性地將《周禮》與胡族傳統相結合,他把胡族的軍事貴族,按照《周禮》的框架編制,給他們充分的特權,把野蠻的軍事力量整合到文明的制度框架下。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東魏在制度上植入了中原王朝的基因,在身份認同上則保留了少數民族的傳統。隨后兩者共生演繹,相互影響。

東魏之后,取代它的北齊將這一過程繼續推進。此時,漢人階層與胡人貴族的地位已不相上下,他們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權力斗爭,也讓北齊陷入了嚴重的政治內耗。最終,北齊被北周所滅。

北周再次統一了北方,然而,北周的宣帝宇文赟年僅21歲就去世了,留下了年幼的兒子。而此時的朝中大權,掌握在一個叫做楊堅的權臣手中,這個楊堅,就是后來的隋文帝。

歷史走到這里,中國長達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即將畫上句號。楊堅挾天子以令諸侯,平定了國內的叛亂,不斷鞏固著權力。公元581年,北周被隋取代,而這個嶄新的王朝,在七年后揮師南下,將南方的陳朝消滅,實現了中國的統一大業。

從西晉永嘉之亂到楊堅平定天下,中國北方經歷了長達兩百多年的戰亂,民生凋敝,生靈涂炭,經濟中心也從中原轉移到了長江以南。而北方地區在這數百年的混亂中,也完成了一次胡漢融合的馬拉松長跑,這其中既有腥風血雨,也有君臣遇合,既有黃鐘大呂,也有胡笳長鳴。我們不禁要問,為何是歷經浩劫的北方,而不是相對安定富庶的南方,讓中國重歸一統?

6/6 總結

縱觀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歷史,南北雙方互有攻伐,南方政權雖被人詬病為“偏安一隅”,軍事實力也相對弱小,但歷朝歷代都有過積極的北伐,說南方人沒有雄心,只圖安穩,未免有些冤枉。

然而,在這場拉鋸戰中笑到最后的,仍舊是北方人,或者說是以胡人為代表的北方政權,為何會這樣?歷史學家已經從軍事和地理的角度分析了原因,今天,我們嘗試從民族與制度層面尋找答案。

總體而言,南方政權相對穩定,自孫吳割據江南以來,南方總共經歷了六次改朝換代,南方版圖也大致保持了統一。雖然也發生過嚴重的內亂,但和北方比起來,其烈度和持續時間都要小很多。

南方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南遷的中原士族,如何與江南本地世家達成共治。盡管雙方在利益上會有沖突,但在民族認同上是一致的,大家都是漢人,尊奉相同的祖先,有著共同的信仰和文化。

所以,南方的朝代更迭,更多是權力之爭,無需在更深層次上尋求融合。

但北方政權就不同,他們既面臨內部斗爭的壓力,更遭受著來自不同民族的威脅。他們不僅要整合權力,還得整合文化與意識形態。前者只需要武力就能實現,后者則需要漫長的積累。

北方政權的另一大特點,是他們大多由胡人建立。胡人雖然在軍事上占有優勢,但無論在人數上,還是文化上,都不及漢人。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是胡人通過漢化吸納了漢人,而不是更先進的漢人去主動漢化胡人呢?

胡人政權往往依托于軍事實力,但軍事實力本身,并不意味著統治的合法性。所以,胡人必須尋求先進文明的認同。然而,作為先進文明的主體,漢人卻瞧不起胡人,他們始終認為,胡人沒資格繼承漢人的大統,這種把漢人視為天下唯一的文明種族的觀點,一直延續到鴉片戰爭以后,也阻礙了漢民族向外融合的努力。胡人越想憑借武力征服漢人,就越適得其反。

胡人為取得統治的合法性,不得不一再向漢文化妥協,代價是遭到本族的抵制,尤其是后者作為權力基礎的前提下,漢化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政治風險。

其實自劉淵以來,但凡有點眼光的胡族皇帝,皆懂得學習漢文化的重要性,但他們都無法徹底拋棄自己的民族身份,只能在胡漢雙方的相互博弈中走鋼絲,時而失敗,時而成功,不斷試錯。

而北方特殊的地理環境,則加速了試錯的過程。中原位于四戰之地,沒有天險可守,所以,在北方很難建立長久的割據政權,因為割據一方必須依托高山險阻,北方缺乏類似的條件。這里的競爭邏輯是,你要么把別人都滅了,要么就被別人滅掉。

所以,一旦胡人皇帝的融合政策失敗,其代價很快會傳導到政權自身,并在短時間內引發震蕩,王朝土崩瓦解。這也是為何,北方政權更迭的頻率,要遠遠高于南方的原因。

也就是說,北方的戰亂環境,加上胡人獨特的身份,加速了胡漢融合的實驗過程,也讓胡族皇帝一代比一代強,一代比一代熟悉漢人的制度與文化,從而產生更強的適應力。

反觀南方,由于政權的構成比較單一,加上有長江守護,南方不需要激烈的變革,也能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但也正因為如此,南方政權不必面對北方人的難題,南朝統治者也不必像胡族皇帝那樣,在胡漢身份認同之間,痛苦地做出取舍。

就這樣,當北方政權在斗爭與融合中不斷進化,最終成長為一個開放多元的新物種時,南方政權已經被遠遠地甩在了后面。南北朝三百年亂世,最終被胡漢融合的北方所終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魏晉南北朝,三個胡人領袖嘗試民族融合方案,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
為何強大的北魏能夠統一北方,卻不能統一天下?說出來別不信
亂世紛擾的五胡十六國,究竟混亂到甚么程度?
從前秦的尸骨當中站起來的北魏政權,南北對峙的新時期
深度 | 戰亂300年,爭奪中華文明的正朔
終結南北朝,隋朝憑什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秀| 白沙| 彭州市| 额济纳旗| 本溪| 汾西县| 昭觉县| 旬邑县| 梧州市| 平湖市| 南乐县| 墨脱县| 崇左市| 安吉县| 若尔盖县| 辽阳县| 岳阳县| 玛多县| 五大连池市| 安顺市| 武安市| 石狮市| 扶绥县| 会东县| 湘西| 盖州市| 琼海市| 凭祥市| 乌兰县| 新源县| 屏边| 曲沃县| 成安县| 特克斯县| 屯留县| 济阳县| 肇庆市| 晴隆县| 华亭县| 拜城县| 达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