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知和正精進
禪修的心要和“覺知”在一起,而不是和“經驗”在一起。
“覺知”就是禪修的心,它是修行五根之一。(注:其它4根是信、精進、定和慧)
你修行有多少,進步就有多少——不會多也不會少。
你在覺知上多用一分精力,在煩惱上就會少用一分。
當覺知比較微弱時,心就不能夠學習。
在家修行的正確態度:任何一次覺知都不會浪費。
好的禪修者是能夠覺知,而不是擁有什么特殊的禪修經驗。
通過心門(覺知心、動機等)觀察所緣時,覺知會更持續。
當心和經驗待在一起,喜歡和不喜歡升起
當心和覺知待在一起,覺知會變得越來越強。
通過心門(覺知心、動機等)觀察所緣時,覺知會更持續。
每當心認識到覺知在場,覺知將會變得越來越好。
如果你不覺知,心就是愚癡的;當有愚癡的時候,任何煩惱都可能升起。
覺知不使用專注。
不用使勁覺知,因為心已經知道了。
當你用力專注于所緣時,心就會開始想所緣像什么,然后它就變成了一個概念,一個心想象出來的東西。
如果你在覺知,這就夠了。不需要專注,不需要費力。
你并不需要努力去看,也不需要仔細看。你只需等待眼鏡變得清晰起來。
如果你睜開眼睛,你不可能過分專注,因為在80%的時間里,心的注意力會轉向眼門。
和覺知待在一起,記住覺知才是重要的,所緣并不重要。
禪修者不需要關注所緣,或者關注所緣有多清晰,他應關注的是如何覺知,以及如何讓覺知連續起來。
你應該珍視覺知,而不是抱怨經驗。(問問自己的心,所緣不重要,覺知才重要,它相信嗎?)
當心和經驗待在一起,喜歡和不喜歡升起;當心和覺知待在一起,覺知會變得越來越強。
許多禪修者想禪修,但并不想全天候禪修。這就是他們不能進步的原因。
當我們一再重復地做某件事時,慣性才會建立起來,這是一種自然地精進。
“將來”里沒有禪修,我們只是需要現在就做。
覺知只可能在現在,而不是在未來。
當正念在場,智慧會生起。如果你持續這樣做,心的品質會越來越好.
如果你知道怎么賺錢,你就不會擔心賠錢(如果心知道如何覺知,它就不會擔心覺知丟失)。
不要這樣去想:“我好是因為我禪修得好”;要這樣去想“我好是因為我保持著覺知”。
當正念在場時,智慧會升起。如果你一直這么做的話,心變得越來越好。
如果我們急匆匆的話,我們就丟失了正念。
只有在正念禪修時,你才能做兩件事情,甚至是在廁所里。
覺知-智慧這樣的禪修是一輩子的修行。開悟沒有捷徑。換句話說,心的品質提升就像培育一個生意一樣,而不像摸樂透中大獎。
所緣
覺知六根門(中的實相),而不是概念。
心不應該認為平靜是好的,因為它也會變化。經驗只是經驗,僅僅是心知道的對象而已。
每次當你感到什么東西愉悅或者不愉悅時,你就開始觀察它的感受。讓它成為一個習慣。
內觀禪修的所緣一定是自然的,因此你不需要試著去控制經驗。
無論你在當下知道什么都絕對好,因為所緣被知道了,你正在禪修。
毗婆舍那定從來不擔心所緣。
如果心不能從所緣中分離出來的話,智慧就不在場。
我們利用所緣來增長覺知,所緣本身并不重要。
心從來不會到這或者去那,只是注意心正在發生并滅去。
每一次當煩惱升起時,等待并且觀察。讓這種觀察成為一個習慣。
不要從雜念妄想中逃離,而要觀察你思考的動機。因為動機思考才會持續,對嗎?
正見和正確的態度
當我們不帶正見地專注時,煩惱就開始滋長了。
如果你有正見,定(三摩地)也已經在那了。智慧、覺知和精進是因,正定是果。
當我們發現我們有錯見,這是正見。
每當你有正念時,一定要檢查你是否也擁有正見。
不要試圖擁有正確的態度,認出錯誤的態度就可以了。(我們觀察的是當下在那的,而不是尋找當下不在那的)
正見不會將經驗據為己有。
認為禪修好或者壞是因為一個特定的地點、姿勢、或時間是荒謬的。
因為有正確的態度,任何地點、姿勢和時間都適合禪修。
當以正見覺知到煩惱時,煩惱已經從心中移除了。
我們并不是要試圖移除煩惱和苦。凈化的過程是通過觀察發生的。
不要創造任何事,也不要排斥任何正在發生的事,只是保持覺知。
你不是要試圖使事情向你想要的方向發展,你要試著如實觀察正在發生的。
當一個念頭攪動心制造痛苦,不要相信或者跟著它走,它是個毫無意義的荒謬念頭。
不要讓事情自行發生,知道并讓心做出選擇。
不要為你的修行設定目標!
智慧Vs 煩惱
(真正的)禪修和渴求是背道而馳的。
平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苦的缺席。
煩惱無處不在-每天在你洗熱水澡時,你并不知道什么心會生起。
當禪修困難重重時,渴愛是導致困難的關鍵。
由于渴愛,無聊才會生起。
你不可能躲開煩惱。請歡迎它們,并從煩惱中學習。
智慧不在場,心和所緣粘成一堆。
煩惱會哄騙我們不要去禪修。
所有的煩惱都把注意力投向概念,智慧則把注意力轉向因緣自然法/實相。
禪修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渴愛和期待。
渴愛總是要結果,智慧則把注意力放在因上。
很多禪修者告訴我禪修是困難的,實際上是因為他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禪修者想要禪修得好,這就是緊張、沮喪和無聊常常會生起的原因.
我們總是帶著渴愛吃飯——食物是一個渴愛所緣。
如果沒有覺知和智慧,你將會對你一而再、再而三做的事情上癮執著,這就是無明的自然屬性。
當有“自我個人性地做事”這樣的念頭時,煩惱就開始增長了。
如果平靜(定)里面沒有智慧,你將會執著它。
當任何的理解升起,煩惱會越來越微弱。
如果你的禪修方法正確的話,因為智慧,心一定是愉悅和輕快的;如果禪修時很累,苦很多,那么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出問題了。
任何時候當你的身語意有覺知和智慧的時候,你就是安全的。
如果不理解心的話,直到死亡你都不可能阻止喜歡和不喜歡的生起。
如果你不明白心,它永遠不會休息,因為喜歡不喜歡一直在推動它。
如果我們了解心,我們可以明智地利用它。
如果我們明白因緣自然法,我們就會利用因緣自然法。心也是因緣自然法。
丘生檳英文記錄整理
閑云在天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