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注意到經常我在練習時,我會聽到其他的對談、言語,或者是歌曲、音樂,不過我仍保持 身體的覺知。
葛印卡老師(以下簡稱「師」):好比有兩個頭腦。一個覺知所有感受,另一個喋喋不休、忙著什么。
問:對!
師:不要緊。別試圖壓抑任何浮現心頭的思緒、幻想,或其它種種。但開始更加專注于的身體的感受。就把這些所有的念頭當背景音樂,他們便會自動消逝。如果你認真對待他們—無論是想擺脫它們、驅逐它們,或開始對它們感興趣,便會讓它們占上風,而讓身體的感受消失。
始終專注于感受,不理會任何念頭。
問:那些念頭的浮現不必然意味著不平靜平衡嗎?
師:是的。那些念頭不會傷害你。它們將造作諸業, 但由于你的心專注于感受,它無法深入,只會像劃過水面的一條線。
問:如果感受到順暢的流動,但卻有一個疼痛點,所以停在那里,在那個點上用功......?
師:你應該依然繼續觀察全身順暢的流動,然后再回來,在這個疼痛的部位上觀察用功。
問:可以從內部也從外部觀察那個痛點嗎?
師:可以,里外皆可。如果太強烈以至于進不去,那你就留在表面上用功即可,但當強度瓦解時,你也可以深入去觀察。
問:所以從內部或外部去檢查、感受都沒關系?
師:是的。
問:對待情緒浮現的方式跟對待念頭思緒也一樣嗎?
師:是的。情緒不過是過去被深深壓抑的某些東西。透過內觀,所有壓抑必將浮現到表面上來。當情緒來了,就接受情緒來了,別讓情緒連結上任何對象,不管是這個或那個,都別牽扯進去,情緒只是情緒。就去接受一個抽象的情緒,隨它去,和它一起,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情緒來時必然伴隨某些身體感受,繼續觀察感受,經驗無常、無常、無常。感受無常,情緒也無常,讓我來看看它能持續多久。最后它消失了,情緒已被你連根鏟除。
如果你攪進情緒的細節里去,便是開始滾動情緒,讓情緒繼續繁衍,而你又重復壓抑。所以 別涉入,接受情緒就是情緒,并持續觀察感受。
問:您說隨它去,比方就真的哭起來呢?
師:如果你真想哭,那就哭,沒關系。但你最好在靜修堂外面哭(以免干擾別人的靜坐),同時 對身體的感受保持覺知。如果你在不知道感受的情況下哭泣,便是沒從情緒中抽離出來。情緒會再次繁殖,然后再次看似平息下來。如果保持覺知,你可以切斷情緒的根源,將它徹底拔除。
問:您說同時掃過,但如果我右肩的感覺比左肩強烈......
師:這就不可能同時掃過。如果你在這里有一種感覺,這里又有另一種感覺,這樣你就不能同時遍掃觀察。你的觀察將從這里跳到那里。當您 有一致的感受時,你才能同時遍掃。你將會有全身一致的感受,一定會的,當你觀察到一致的感受,就同時順暢掃過。
問:您說練習內觀時不造新業,然而當我不靜坐、 渴望某些東西時......
師:那么你在造業。無論何時,你一產生欲求就在造業。
問:當我一小時忍痛靜坐,我好像走進疼痛的中心_ 在那里繞圈子打轉。
師:有時你可以在疼痛上用功。例如當產生一個劇烈的疼痛,試著找到疼痛的中心,然后看看它能散布到多遠……等等,但兩三分鐘就好_不要停留太久,否則將感覺不到身體其它部位的感受。
問:有時,當身旁的人打噴嚏,會像鎂光燈閃過。
師:然后只須祝福。
問:但我相信關于疾病的細菌理論。
師:如果你開始擔心病菌,你就什么都做不了了。有人打噴嚏,你能怎樣呢?
問:我也不能怎樣,那倒是真的。
師:一笑置之吧!
問:一笑置之?
師:最好的辦法就是一笑置之。
問:好吧!一笑置之。但另一個問題是:今天一個 原本都沒感覺的部位突然有感覺了,我心頭一震,好像揮棒擊出全壘打,我聽見自己大叫: 「太棒了!」我繼之一想:「哦,不,我不想要這樣的反應。」但我因而懷疑,離開這里回到原來的世界、或者去參加足球賽,我怎能不起反應呢?
師:你會采取行動!即使是在踢足球,你都會采取行動,但不是盲目的反射式地起「反應」。你將發現你的覺知。
問:所以我可以蹦蹦跳跳喊「耶!」?
師:是的,保持平等心,保持平等心去蹦蹦跳跳。
問:如果我的球隊輸了,我該怎么辦?
師:你再次一笑置之,只是笑笑予以祝福,愿人人隨時隨地都快樂。
問:這似乎是核心根本。
師:是的,沒錯,這正是。
文 | 臺灣內觀禪修基金會
愿每個人都能在一生中,撥出十天的時間來修習內觀。只有透過親身體驗,才能真正體會它是什么。然后透過實修得到屬于自己的快樂、安詳、解脫。。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