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魏晉南北朝婚俗


婚俗指人們在婚姻方面積久成習的行為方式它具有普遍和相對穩定的特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婚禮婚俗多樣并呈現出自由、開放的特性。北方婚俗尚存在原始部落遺留下來的一些習慣粗擴而豪放。南方婚配大多注重門當戶對財婚現象很多傳統習俗所遺留的指腹婚、冥婚和從一而終的思想在南朝相對開放的婚俗中依然存在而且早婚現象非常明顯。

一概況

1 .聘娶儀式——六禮

中國自古重視婚姻. 《禮記》說:'婚姻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重之.'春秋戰國時代有一部禮制集成,名叫《儀禮》 ,其中的《士婚禮》對婚姻的聘娶過程作了詳盡的規定.整個過程有幾個步驟:

'納采',即通過媒人向女方通達欲娶之意.女方同意后,男方將采禮送來,女方納之.

'問名',即問得女方姓名,生辰,回去占卜吉兇.

'納吉',即卜得吉兆后,定下婚姻之事.

'納征',即確定婚姻之后,再送上定婚之禮.

'請期',即男家至女家確定迎娶日期.

'期初婚',即迎娶.

這6個步驟即古代的'六禮','六禮'皆備,婚姻關系才算確立.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社會動蕩,因此所謂婚姻六禮,并未始終存在.魏,西晉時,皇帝納后無用六禮的記載,東晉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年),納皇后杜氏時,才命太常華恒與博士參定六禮之儀.

2.聘禮差別

第一,各個時期的聘禮有區別.

第二,南方北方的聘禮也不盡相同.

第三,同一時期的人因地位不同而聘禮不同.

二特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方面國家仍保持著六禮等形式另一方面也在婚齡、聯姻對象、血緣關系、人倫關系、物質要求等方面都表現出其特點。

 1 早婚

早婚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種帶普遍性的習俗這一方面由于這時男子行冠禮較早一般在十五歲另一方面由于連年戰爭的影響人口減少為了增加人口政府強令實行早婚。晉武帝秦始九年273年冬十月詔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采取強行措施由政府指配丈夫。同樣北齊天寶七年556年冬十月高洋“發山東寡婦二千六百人以配軍士”其中“有夫而濫奪者五分之一”使民間怨聲載道。

這種普遍性表現在“縱”“橫”兩個方面。從縱的方面看三國、兩晉、南北朝各個時期都有大量的早婚記載;從橫的方面看這個時期從上到下各個社會階層大多數人很早就已婚配。為了說明這種現象我們先追溯一下東漢時期的婚齡狀況。

《后漢書·任延傳》載東漢建武初任延為九真(治今越南境內)太守。當時“駱越之民無嫁娶禮法各因淫好無適對匹不識父子之性夫婦之道。延乃移書屬縣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

1/6頁

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齡相配。”任延為官于邊遠地區為改變當地落后婚俗規定男20、女15為最低婚嫁年齡應當看作是他把內陸的一般習慣推行于邊遠地區的典型之例。內陸的情況亦應大致如此。

《后漢書·列女傳》載:南陽(治今河南省南陽市)人陰瑜妻荀采 17歲時嫁給陰氏。

《太平御覽》卷441引《益部看舊傳》載廣漢(治今四川新都東北)德陽王上妻袁福“年二十適上。”鍵為(治今四川彭山附近)南安周繕紀妻曹敬姬“年十七適周氏。”廣漢新都便敬妻王和“年十七適敬。”廣漢廖伯妻殷紀“年十六適伯。”

《華陽國志》載袁稚妻相烏。“十五適稚。”張惟妻程貞與缺“十九適惟。”巴郡(治今四川重慶)虞顯妻杜茲“十八適顯。”涪(治今四川彭水)郭孟妻敬楊“行年十七適孟。”上述諸人中袁福以下8人均被列人《華陽國志·益梁寧三州先漢以來士女目錄》為魏晉以前人無疑。她們出嫁的年齡高者20歲低者15歲平均年齡為17歲略高于任延在九真所規定的婦女出嫁最低年齡。根據婚姻關系中男長女幼的傳統以及任延在九真所規定的婚齡推斷以上婦女丈夫的年齡都當在20歲以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各階層人的婚齡低于上述者為數很多。首先看這個時期帝王的結婚年齡。先要說明一下由于史籍中大多數帝王的婚齡沒有明確記載我們只能根據他們的本紀進行推算。推算的方法據其生長子之年減去一歲因此本人及皇長子生卒年月不詳者從略。這種推算方法雖不十分精確但它能確切提供帝王婚齡的最晚界線。如果其中有的皇長子不是婚后第二年所生或者皇長子不是婚后第一胎則說明該皇帝結婚的年齡還要早。根據以上推算方法有39個帝王婚齡可以得知其中20歲以下結婚者22人占總數的56%。 22人中8歲結婚者1人 12歲結婚者4人 13歲結婚者4人 14歲結婚者1人 15歲結婚者2人 16歲結婚者2人 17歲結婚者2人 18歲結婚者4人 19歲結婚者2人平均年齡為15歲。帝王的后妃中早婚的人也不少。根據史籍中各帝王后妃本傳統計南朝梁太宗簡皇后王氏8歲出嫁南朝齊高昭劉皇后、南朝陳世祖沈皇后、陳后主貴妃張麗華均為10余歲出嫁南朝宋前廢帝何皇后12歲出嫁北魏平文皇后王氏、孝文昭皇后高氏、南朝宋明恭王皇后均為13歲出嫁東晉安禧王皇后、后涼呂紹妻、劉聰左皇后、北魏文明后馮氏、孝文幽皇后馮氏、宣武順皇后于氏、南朝梁高祖丁貴殯均為14歲出嫁西晉惠帝賈后、北周宣武帝尉遲皇后、南朝梁高祖德皇后都氏均為15歲出嫁東晉孝武定王皇后16歲出嫁。這些人的婚齡最大的16歲最小的8歲平均年齡為13歲。可見此時期皇帝早婚不是個別現象。

早婚不但在最高當權者,而且在將相大臣及上層社會中也頗為盛行.三國時夏侯霸從妹年13—14時被張飛娶為妻.孫吳郁林太守陸績之女,年方13,便嫁給同郡張白.西晉張宣子是并州豪族,其女年始14嫁給劉殷.東漢末,徐州刺史陶謙,14歲時娶故蒼梧太守同縣甘公之女.西晉傅咸6歲時隨繼母看望外祖母嚴憲.嚴憲對他說:'汝千里駒也,必當遠致',乃以其妹之女妻之.東晉荀羨,年15時便與帝室聯姻.南朝宋杜驥,原為關中大族,劉裕征長安后隨從南還.他13歲時受父親之命,看望正在生病的同郡人韋華.韋華子韋玄見而異之,遂以女妻焉.王僧綽年13時尚太祖長女東陽獻公主.南朝齊謝瀹年8歲時,孝武帝便詔其尚公主.蕭惠基'幼以外戚見江夏王義恭,嘆其詳審,以女結婚'。

《陳書姚察傳》載:'察幼年嘗就鐘山明慶尚禪師受菩薩戒',其臨終遺囑里有這樣一段話:'吾在梁世,當時年十四,就鐘山明慶寺尚禪師受菩薩戒.'據此知蕭惠基'幼年'與劉義恭女結婚,很可能也在

2/6頁

14歲上下.南朝梁柳偃,年12尚長城公主.張纘1 1歲尚富陽公主.王愷,弱冠尚淮南長公主.何敬容,弱冠尚齊武帝女長城公主.'弱冠'一般指不到20歲的年齡.南朝陳周弘正,年10歲時,河東斐子野就請以女妻之.王元規8歲而孤,隨母往臨海郡依舅氏,年12歲時,郡土豪劉以女妻之.北魏夏侯道遷,17歲時娶韋氏之女.北周長孫澄,年10歲,司徒李琰之便以女妻之.于翼,年1 1時尚太祖女平原公主。以上所列者,因其年代,地區,族屬不同,具體結婚的年齡也各異,但總的看,是低于兩漢時期的婚齡的.

庶民和一般百姓中也普遍地存在著早婚現象.魏晉時王象,少孤,曾為人仆隸.他在17,18歲時,因給人牧羊時讀書被主人責打.同郡人楊俊將其贖出,并為之聘娶. 《藝文類聚》引晉湛方生《貞女解》說:'伏見西道縣治下里龍憐,年始弱笄,出適皮氏.' 《晉書列女傳》說得更為詳細:'皮京妻龍氏,年十三適京,未逾年而京卒.'兩條材料所指龍氏當為同一人.至于一般百姓的結婚年齡,由于史籍中記載很少,只能從有關材料中推測.西晉時束皙曾說:'男十六可娶,女十四可嫁'。顯然,這是泛指當時的婚齡,應包括一般百姓在內.西魏大統十二年(公元546年)詔:'女子不滿十三已上,勿得以嫁.'可見在此以前,女子不滿十三歲而嫁的現象很多,否則,封建政權不會發這樣的詔書.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更明確規定:'自今已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已上,爰及鰥寡,所在軍民,以時嫁娶,務從節儉,勿為財幣稽留.'周武帝這道詔書,可以說是對魏晉以來男女早婚之齡的一個總結和在法律上的規定.由此可見,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一般百姓的結婚年齡為男十五,六,女十三,四.根據前面對最高當權者和將相大臣及上層社會的考察,南方庶民和一般百姓的婚齡與北方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婚齡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這個時期的早婚并非是絕對的高于文中所舉的婚齡的事例也不少。但這個時期早婚現象確實大量地、普遍地存在早婚的年齡大概為男十五、六女十三、 四或者說這是一條圍繞其上下波動的婚齡主軸線。 《通典·禮典》中有一個比較:東漢鄭玄認為男必30而娶女必15乃嫁;三國王肅則認為男16可娶女14可嫁;唐代庶民婚姻年齡貞觀元年(627年)二月詔書規定為男年20歲女年15歲。這里應當說明東漢鄭玄所說的婚齡有很大成分是出于對儒家經典的理想解釋其中男30而娶不一定就是當時的實際情況因為從前述任延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出男20而娶的事實。三國王肅所說的婚齡正與西晉束哲所說相符這比較實際地反映了當時的婚齡。唐代貞觀元年的詔書是對當時庶民婚齡嚴格的法律規定。通過這個比較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比起漢唐來婚齡確有明顯的提前。

2門第婚

門第婚又稱身份內婚是魏晉南北朝時在士族門閥中盛行的婚姻習俗。這個時期士族興起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為了世代壟斷此種地位保持貴族血統的純粹大族們在婚姻問題上十分講究門當戶對在姻家的選擇上均以地位與自己相當者為對象。

魏晉南北朝時士族婚姻對“士庶之別”的嚴格要求有兩件事最為典型。一件事是南朝蕭齊時王源嫁女給富陽(治今浙江富陽)滿氏遭到沈約的彈幼。王源是西晉右仆射王雅的曾孫祖和父也官居清顯之位按照沈約的話說王源“雖人品庸陋胃實參華。”吳郡富陽人滿璋之家境殷富欲為子滿覓婚。王源喪婦且家貧即將女嫁給滿氏得聘禮錢5萬用所聘余值納妾。王源此舉也并非胡來因為據說富陽滿氏是高平(治今山東獨山湖畔)舊族滿寵、滿奮的后代。滿寵在曹魏明帝時任過太尉其孫滿奮西晉時為司隸校尉。王源又查過滿氏的閥閱見滿璋之任王國侍郎其子滿鶯為王慈吳郡(治今江蘇蘇州)正閣主簿才定下這門親事的。但沈約認為滿璋之的姓族沒有確鑿的士族根據因為滿奮死于西晉其后代在東晉沒有顯赫聲跡滿璋之的家世顯系偽造。王源

3/6頁

與之聯姻是唯利是求站辱士流之舉。他彈勸說:王滿聯姻是“高門降衡雖自己作蔑祖辱親于事為甚。此風弗剪其源雖開點世塵家將被比屋。宜置以明科黝之流伍使已污之族愧于昔辰;方靖之黨革心于來日。臣等參議請以見事免源所居官禁錮終身。”第二件事是北魏崔巨倫之姑反對侄女下嫁卑族。 《魏書·崔辯傳附崔巨倫傳》載崔巨倫姊“因患吵一目 內外親類莫有求者其家議欲下嫁之。 巨倫姑趙國李叔撤妻高明慈篤聞而悲感日: '吾兄盛德不幸早世豈令此女屈事卑族! ’乃為子翼納之時人嘆其義。”

這兩件事分別發生在南朝和北朝說明當時南北方的大族對士庶之間的界線劃分得何等嚴明。3近親婚

近親婚是指血緣關系較近的一種婚姻。漢族很早就有禁止直系血緣婚的傳統而對亞血緣或近血緣的近親婚則無嚴格的限制。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歷史和社會等原因這種近親婚的現象很多。

三國吳主孫權,與其夫人徐氏就是近親.《三國志吳書吳主權徐夫人傳》載:徐夫人的祖父名徐真,娶孫權父孫堅之妹,生子徐琨.則孫權與徐琨為姑表兄弟,而孫權納徐琨女徐氏為妃,不但血緣關系較近,且為異輩婚.同書《孫休朱夫人傳》又載,孫權小女兒嫁給朱據,生女又嫁給孫權的兒子孫休.則孫休與朱夫人是娘舅與外甥女的關系.這種婚姻已與傳統習俗相沖突,所以裴松之對此評論道:'臣松之以為休妻其甥,事同漢惠.荀悅譏之已當,故不復廣言.'

東晉時,陳郡人袁湛的婚姻關系也屬近親.《宋書袁湛傳》載:'湛少為從外祖謝安所知,以其兄子玄之女妻之.'由此可知謝安為袁湛母親的從父.謝安兄弟6個:謝奕,謝據,謝安,謝萬,謝石,謝鐵.謝玄為謝奕之子.袁湛母親是誰的后代不可考,她若是謝奕之女,就和謝玄是兄姊妹,若不是也和謝玄是從兄姊妹,可見袁湛與謝玄之女的親屬關系也是較近的. 《晉書謝安附謝朗傳》載,謝據的曾孫謝絢稱袁湛為舅舅,這就是說袁湛的母親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謝據的孫子謝重,這同樣也屬近親結婚.

南朝劉宋朝蔡興宗,妻子死得很早,留下一女尚幼.其外甥袁覬也喪妻,留下一子袁彖.蔡興宗的姐姐是袁覬的母親,蔡興宗的女兒則是其侄,袁彖則為其孫.她親自撫養這一孫一侄,并認為二人年歲相當,讓他們結為夫妻.

南朝蕭梁時,吳郡人顧協自幼喪父,隨母養于外氏.顧協年少時準備娶舅息女,未成婚而母亡故,他為母親守孝,喪期滿后不再娶妻.后顧協60多歲了,其舅孫女仍未嫁.顧協乃感其義而迎娶之.

又據《梁書》記載,張纘是梁武帝舅之子,1 1歲時娶梁武帝第四女富陽公主,張纘子張希,又娶簡文帝蕭綱的第九女海鹽公主.蕭綱是梁武帝的第三子,與富陽公主是兄妹,張希娶海鹽公主,也屬近親婚姻.

4異輩婚

異輩婚即不受行輩所限的婚姻。中國自古以來人倫中長幼尊卑分得極清從高祖到玄孫幾代人的親緣及旁支都各有稱呼。然而在婚姻關系上這種長幼界線卻不能成為異輩締結的障礙。除了直系血緣關系的同輩、異輩婚被視為非禮外旁系間的異輩婚在魏晉南北朝以前就屢見不鮮魏晉南北朝時更是如此。

西晉時,賈充的女兒賈荃,嫁給齊王司馬攸為妃.賈充的另一個女兒賈南風,嫁給惠帝為后.

司馬攸與晉惠帝為叔侄,同一輩的姊妹卻嫁給了司馬氏的兩輩人.

東晉時,庾冰的妹妹嫁給了晉明帝,而庾冰的女兒卻嫁給了晉明帝的孫子晉廢帝.東晉哀帝是孝武帝的侄子,而哀帝的皇后王穆之卻是孝武帝皇后王法慧的姑姑.

4/6頁

南朝劉宋時,王偃娶宋武帝劉裕女兒吳興長公主為妻,而其女王憲嫄卻嫁給了劉裕的孫子孝武帝劉駿.

廬江人何瑀,娶宋武帝劉裕女兒豫章康長公主,而其女何令婉卻為劉裕曾孫前廢帝的后妃.

陳郡謝景仁素被劉裕所重,讓其子劉義真納謝景仁之女為妃.而謝景仁的侄子謝緯,卻娶劉義隆的女兒長城公主.

劉義隆與劉義真為兄弟,謝緯應與劉義隆同輩,卻娶了下一輩的長城公主. 河南人褚叔度,其孫褚暖,娶劉義隆第六女瑯邪貞長公主.而褚叔度的弟弟褚湛之,卻娶了劉義隆的妹妹始安哀公主.

廬江人何尚之,其子何劭娶劉義隆的女兒南郡公主,其女卻嫁給了劉義隆的弟弟劉義康.

東海人徐湛之,其母為劉義隆姊會稽公主,則劉義隆為徐湛之之舅.而徐湛之之子徐恒之卻娶了劉義隆之女南陽公主,徐湛之之女又嫁給了劉義隆之子劉誕.

濟陽人江湛,其女嫁給劉義隆的孫子劉偉之,其妹則給劉義隆之子劉鑠,其子又娶劉義隆之女.

汝南人周嶠,娶宋武帝劉裕女宣城德公主,而其兩個女兒卻分別嫁給了劉裕的孫子劉宏和劉.

南齊時,瑯邪人王慈,女兒嫁給蕭道成之子蕭鋒為妃,兒子王觀卻娶蕭道成孫女吳縣公主.關于北朝的異輩婚,我們將在后面詳談,此不贅述.

5幼童婚

幼童婚是指男女雙方在很小的時候其父母之間事先約定的婚姻。

《三國志魏書王修傳》注引王隱《晉書》載:王愷同縣人管彥,'少有才力,未知名.裦獨以為當自達,常友愛之.男女各始生,共許為婚.彥果為西夷校尉.裦后更以女嫁人,彥弟馥問裦,裦曰: '吾薄志畢愿,山藪自處,姊妹皆遠,吉兇斷絕,以此自誓.賢兄子葬父于帝都,此則洛陽之人也,豈吾欲婚之本指邪'馥曰: '嫂,齊人也,當還臨淄. '裦曰: '安有葬父河南,隨母還齊!用意如此,何婚之有'遂不婚.'這是一個未遂的幼童婚的記載,其不成的原因并不在于婚姻本身,而在于管彥違背了王愷允婚的原旨.不能因為王,管聯姻的失敗而否定幼童婚的成功率相反,我們可以從這件事中看出這種婚姻的穩定性和婚約的約束效力.王愷,管彥男女各始生,便訂下婚約.后王愷悔約,將女他嫁.王愷女已到出嫁年齡,起碼是10年以后的事.此時管彥已死,其弟竟能憑約責問王愷,可見其婚約約束力之長久.幼童婚的另一種形式是指腹婚,或稱子腹婚,即男女嬰還未出生,雙方父母就定婚約.

《梁書韋放傳》載:'初,放與吳郡張率皆有側室懷孕,因指為婚姻.其后各產男女,未及成長而率亡,遺嗣孤弱,放常贍恤之.及為北徐州,時有勢族請姻者,放曰: '吾不失信于故友' .乃以息岐娶率女,又以女適率子,時稱放能篤舊'.

這種事情北朝也有記載. 《魏書王慧龍傳》載:'尚書盧遐妻,崔浩女也.初,室興(指王慧龍子王寶興)母及遐妻俱孕,浩謂曰: '汝等將來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為親. '及婚,浩為撰儀,躬自監視.謂諸客曰: '此家禮事,宜盡其美' .'韋放守婚約被世人所稱贊,崔浩為外孫包辦指腹婚,禮儀盡其美.這些都說明當時人認為這種事情是很正常的.

6財婚

婚娶重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婚姻史上的重要內容。婚嫁時男女雙方的父母都要花費大量錢財來為子女完婚,嫁資和聘金已經成為普通家庭的沉重負擔,并引發了社會奢侈婚俗的蔓延。 因而,一些明智的統治者屢次發布詔書予以禁止。但因門閥等級內婚制所處的主導地位,門閥士族的相互攀比,庶族地主極力與士族地主聯姻,借此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凡此種種,導致了財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司馬茂英:公主之尊嫁給仇人之子,丈夫身死,一夕之間皇后變王妃
史上最冰清玉潔的皇后,11歲嫁給親舅舅,14歲就守寡
窩闊臺曾外孫女嫁給蒙哥,有某搞錯?不說輩分,年齡對得上嗎?
劉宋諸帝:一對難兄難弟——劉義符與劉義隆㈧
八公山的眉眉俏
燭光下映出揚起的劍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凰县| 桂平市| 临夏县| 平定县| 冕宁县| 肃北| 寿宁县| 阳春市| 米易县| 彭山县| 武宣县| 梁平县| 甘泉县| 越西县| 剑河县| 武隆县| 上蔡县| 潮安县| 永新县| 柘荣县| 耿马| 百色市| 肥西县| 中阳县| 阿坝| 临潭县| 芦溪县| 收藏| 彝良县| 上虞市| 威宁| 绥宁县| 万荣县| 合水县| 鄱阳县| 彩票| 东安县| 兰溪市| 台江县| 当涂县| 墨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