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有書”微信公眾號,不錯過任何一篇精彩內容!
2016-6-21(星期二)
各位書友晚上好,今天我們繼續共讀《鄉土中國》這本書,建議今日晚讀讀完第五篇《維系著私人的道德》,第49頁至57頁。請帶著以下問題完成今日的晚讀:
差序格局下的道德體系有什么特點?
社會結構格局的差別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觀念。什么是道德觀念?道德觀念是在社會生活的人自覺應遵守社會行為規范的信念。它包含著行為規范、行為者的信念和社會的制裁。它的內容是人和人關系的行為規范,是依著該社會的格局而決定的。從社會觀點說,道德是社會對個人行為的制裁力,讓他們在規定的形式下做事,用以維持該社會的生存和綿續。
團體格局中的道德體系
西方的團體格局中,團體對個人的關系就如同神和信徒的關系,是個有賞罰的裁判者,是個公正的維持者,是個全能的保護者。這點脫胎于他們的宗教觀念。從歐洲史中我們了解到宗教在歐洲有著和國王一樣的權力和控制力。宗教的虔誠和信賴不但是他們道德觀念的來源,而且還是支持行為規范的力量,是團體的象征。在這種觀念下產生出兩個派生觀念:一是每個人在神前的平等;二是神對每個個人的公道。
為了貫徹這種派生觀念,團體不能為任何個人私有。在此基礎上才發生美國《獨立宣言》中開宗明義的話:“全人類生來都平等,他們都有天賦不可剝奪的權利?!笨墒巧系凼窃谮ぺぶ械模唧w執行團體的意志時,還是需要人來代理。當然,在歷史上也反復出現人民反抗所謂代理者的意志,集中爆發就是宗教改革運動。如果代理者違反了“不證自明的真理”,代理者就會失去代理的資格。團體格局的道德體系中發生權利的觀念。緊接著,人和人要相互尊重權利,團體也需保障個人權利,防止團體對個人濫用權力,于是產生了憲法。憲法和西方的公務觀念是一致的,即國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務,但是國家也得保證不侵害人民的權利,在公道和愛護的范圍內行使權力。
差序格局中的道德體系
我們討論了西方的道德體系,是為了襯托中國差序格局下的道德體系特點。在這個以自己作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最主要的是“克己復禮”,即自我修身,這也是差序格局中道德體系的出發點。這種從己往外推而構成的社會范圍是一根根被不同道德要素維持的私人聯系。比如,對親子和同胞,配套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對于朋友,相配的忠信。孔子曾總結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nbsp;這里“仁”是相對復雜的觀念,只是邏輯上關于這些私人道德的總和,就和中國人對天下的定義界限很模糊一般,“仁”的概念也是不清晰的,籠統的歸于“天下歸仁”。當需要具體說明時候,還是得回到“孝悌忠信”這一類道德要素
我們的傳統道德體系中沒有基督教那種不分差序的兼愛,而且也不容易找到個人對于團體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團體格局中,執行公務有明確的行為規范,而在中國是沒有的?;蛟S我們會說,做大臣的要忠于皇帝,要做忠臣,這難道不是對執行公務的大臣的道德約束嗎?還真不是,君臣之間的關系是“義”維持的,忠君并不是個人和團體間的道德要素,而是對君主和大臣的私人之間的關系。所以我們總結起來,中國差序格局中的道德大體都是私人的聯系。
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是由無數私人關系搭成的網絡。這網絡的每一個結都附著一種道德要素,因此,傳統的道德里找不出一個籠統性的道德觀念來,其標準價值也不會超脫于差序的人倫而存在。因此,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會因施加的對象不同而如同社會格局一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伸縮。舉個例子,我們會見到這種痛罵貪污的朋友,可是當貪污的是他的父親時,不但不罵,而且會代他隱諱。甚至,他還可能向父親要貪污來的錢,同時罵別人貪污。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道德體系。從理論中來,到實踐中去。我們分析 “貪污”這個世界共同面對的頑疾的成因。除了從制度監督上的漏洞,我想,道德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吧。
作者:泉涌君,一個熱愛閱讀的工科僧。平時執筆畫圖做設計,但內心深處始終留一片詩和遠方的田野。享受在歷史里徜徉的暢快,追求思想貫通的樂趣。終極目標是文理兼修,通古今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