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9月6日
罕見老照片 總第697期
老照片是歷史永恒的凝固
王福春先生
王福春,1943年出生,黑龍江人。畢業(yè)于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攝影專業(yè),曾任哈爾濱鐵路科研所攝影師、編輯。
世界華人攝影學(xué)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哈爾濱市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第三屆中國攝影最高獎——金像獎得主,2012年被評為國際攝影學(xué)會“金龍獎”終生成就獎。
曾經(jīng)是一名鐵道工人的他,王福春從事攝影后,對鐵路有著特殊的感情。從1978年開始,他的鏡頭一直沒有離開過鐵軌上奔騰的火車和車廂里的人。
中國鐵路運營總里程已突破十萬公里,在列車這個流動的小社會里時時演繹一幕幕人間百態(tài)劇。
王福春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了30多年來火車上的人演繹的時代劇,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間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
德蘭/編輯
1978年,哈爾濱市三棵樹站,攙扶老人上車。
1980年,從哈爾濱-北京的列車上,一家三口出行的旅客。
1986年,從哈爾濱-北京的18次特快列車上第一次出現(xiàn)電視機(jī),全車廂的人都抬頭聚精會神地觀看。
1987年,從北京開往廣州的列車上,旅客自帶收錄機(jī)在車廂里收聽鄧麗君的歌曲。
1989年,從牡丹江-長汀的列車上,一位列車員高舉一塊印有“放像車廂”幾個字的牌子走過,放像車廂即電視車廂。
那時電視機(jī)還沒普及,為增加鐵路收入而專設(shè)放像車廂。
1991年,哈爾濱-上海的列車上,提著熱水瓶的乘客。
1991年,從哈爾濱-上海的列車上,時尚的男乘客。點擊此處,看不為人知的精彩,你懂的!
1992年,從黑龍江省加格達(dá)奇開往古蓮的列車上,各自占了一張長椅睡覺的男女青年。
1992年,從南寧開往北京的列車上,這位年輕媽媽用八寶粥的罐子來解決兒子的內(nèi)急。
1993年,從蘭州開往烏魯木齊的列車上,開懷大笑的祖孫倆。
1994年,從北京開往沈陽的列車上,打麻將的旅客。
1994年,從北京-沈陽的列車上,互相依偎的情侶。
1994年,從沈陽-大連的列車上,正在用“大哥大”打電話的乘客。
1987年“大哥大”進(jìn)入中國,成為加速人們信息溝通和社會交往的重要工具。
在那個年代,它是身份、地位和財富的象征,它的出現(xiàn)意味著中國步入了移動通訊時代。
1995年,從蘭州-北京的列車上,穆斯林做禮拜。
1995年,從蘭州-西寧的列車上,乘客扒窗進(jìn)車。
1995年,從哈爾濱開往五常的列車上,座位上的旅客饒有興趣地看著鳥籠里的兩只小鳥。
1995年,從武漢-南寧的列車上。沒有座位的孩子站著,靠著墻睡著了。點擊此處,看不為人知的精彩,你懂的!
1995年,從哈爾濱-北京的列車上,臥鋪車廂帶寵物狗上車的乘客。
1995年,從武漢開往長沙的列車上,車廂太擁擠了,一位光膀子的男子竟然躺在了硬座座椅靠背上,為防止自己摔倒,他不得不用手抓住上面的行李架。
1995年,從西安-鄭州的列車上,裹著椅套睡覺。
1996年,從廣州開往成都的列車上,一臥鋪車廂內(nèi)對鏡化妝的女青年和用電動剃須刀剃須的男子。
1996年,從廣州開往成都的列車上,一位母親小心地呵護(hù)著放在背簍里的孩子。
1996年,從廣州-成都的列車上。擠在一個下鋪上的情侶,享受著片刻的甜蜜。
1996年,從廣州開往成都的列車上,一位女青年坐在中鋪拉起了二胡,她的演奏吸引了上鋪和下鋪的青年男女的關(guān)注。
1998年,從齊齊哈爾開往北京的列車上,臥鋪車廂內(nèi)一位92歲的老方丈戴著白手套幫女青年把脈。
1998年,從哈爾濱-吉林的列車上,時尚的女乘客。點擊此處,看不為人知的精彩,你懂的!
1998年,從內(nèi)蒙古通遼開往集寧的列車上,把頭伸出窗外的乘客。
1999年,從香港九龍開往上海的列車上,臥鋪車廂內(nèi)手捧哈達(dá)的年輕喇嘛,他們來自甘南拉卜楞寺。
1999年,從哈爾濱-牡丹江的列車上,帶著小電視觀看,打發(fā)時間的乘客。
1999年,從北京開往哈爾濱的列車上,一個年輕人在餐車?yán)镉么趴ù螂娫挕?/span>
2005年,北京到柳州的列車上,用手機(jī)消磨時間的乘客。
2006年,從貴陽到北京的列車上,一位父親為自己的女兒拍照。點擊此處,看不為人知的精彩,你懂的!
2006年,內(nèi)蒙古海拉爾到北京的列車上,火車上的小賣部。
2006年,從柳州-貴陽的列車上,疲倦的乘客各有各的睡姿。
2007年,從哈爾濱-北京的列車上,父親懷中打電話的孩子。
2007年,從廣州-南昌的列車上,看電視很起勁的乘客。
2007年,從南昌-上海的列車,電話告別依依不舍。
2007年,南昌站,敬禮——一路平安。
2007年,長沙到廣州的列車上,疲憊的人們各有姿態(tài)。
2007年,北京到哈爾濱的列車上,三位乘客同時在看火車上的雜志。
2007年,北京到拉薩的列車上,一位女子躺著做面膜,另一位男子則在玩電腦。點擊此處,看不為人知的精彩,你懂的!
2008年,天津站,在和諧號車頭來一張。
2009年,從北京-昆明的列車上,火車上小報紙里的內(nèi)容。
2009年,從廣州到北京的列車上,一位乘客用電腦來度過漫長的黑夜。
2009年,從北京-昆明的列車上,一女孩展示火車上小報紙版面上的內(nèi)容。點擊此處,看不為人知的精彩,你懂的!
2010年,北京到沈陽的列車上,一位小伙子帶著眼罩入睡。
2010年,北京到上海的高鐵上,商務(wù)人士在火車上也能辦公。
2010年,從上海到北京的列車上,做面膜的女乘客。
2011年,北京到沈陽的列車車上,在疲倦的乘客身上看手機(jī)。
2012年,從宜昌到漢口的高鐵上,孩子們?nèi)耸忠粋€iPad,場面極其壯觀。
2013年,從北京西-廣州南的列車上,兩位玩自拍的乘客。
2013年,從北京到上海的京滬高鐵上,一位女士在火車?yán)镛k公。點擊此處,看不為人知的精彩,你懂的!
2014年,從重慶開往北京的列車上,一名旅客躺在臥鋪上,用手機(jī)看電影。
2014年,從廣州南-北京西的列車上,喝功夫茶玩手機(jī)。
2015年,從上海-杭州東的列車上,用自拍桿給自己拍一張。
微 言 大 義
火車和我們中國人的關(guān)系很密切。火車廂是你我臨時大家庭,是流動的小社會,它濃縮了人生百態(tài),放映著百味人生。
用黑白的形式來呈現(xiàn)車廂里的中國人是王福春獨特的表達(dá)方式。他的每張照片都是一幅社會別樣風(fēng)景,擁擠車廂里,演繹著一幕幕真實的生活。
火車廂里就是一個小社會,濃縮了中國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也最能反映中國近30年的變與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