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孤篇壓倒全唐”被嚴重低估了一千二百年的張若虛
有句古話說“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取得是“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的意思。現在的心靈雞湯也有“評價一個人,只需要看他交往的朋友”這樣的說法,也就是看“朋友圈”,能在一塊混的,水平、檔次應該差不多。但是在初唐與盛唐的過渡時期,在一個被譽為“吳中四士”的小團體中,出現了一個知名度明顯低于其他三位的人,這就是張若虛(647年—730)。
“吳中四士”中的其他三位中的張旭被譽為“草圣”,和書法家中另外一個敢稱“書圣”的王羲之,并列成為中國書法史上封圣的大家。張旭這個“圣人”還是經過官方認證的,唐文宗曾專門下詔,欽定“大唐三絕”,那就是“詩仙”李白的詩、“草圣”張旭的草書、“劍圣”裴旻的劍舞。
在舊唐書對張旭也有傳神的描寫:時有吳郡張旭,亦與知章相善。旭善草書,而好酒,每醉后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時人號為張顛。
賀知章就不必說了,科舉狀元及第,官至太子賓客,玄宗停朝一日相送,金龜換酒交李白,“少小離家老大回”、“二月春風似剪刀”千古絕唱……
就連不怎么熟悉的包融,和自己的兒子包何、包佶齊名當時,號稱“三包”,成為潤州(現在的江蘇鎮江)大族,史書中對父子三人都有傳記。元代的辛文房編著的《唐才子傳》,將他們父子三人都列入“才子”的行列。
唯有張若虛在史書中沒有本傳,在《舊唐書》中介紹包融父子的時候,捎帶了“他一筆”,說包融“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有名當時,號“吳中四士”。《新唐書》中張若虛是跟隨著賀知章露了一下臉,也多了幾個字““揚州張若虛……若虛兗州兵曹”,這樣,我們才知道張若虛是江蘇揚州人,曾經當過兗州兵曹(類似于武裝部長一類的職責)。辛文房在編著《唐才子傳》的時候,也忽略了他。
不僅是他的人在當時所處的時代籍籍無名,他的詩也是如此。唐朝形成的詩集、鈔本都沒有收集他的詩。最早收錄他的詩的,是300年后北宋末年的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北宋鄆州須城,現在的山東東平人)編撰的《樂府詩集》。在其中,收錄了七首同題的《春江花月夜》,其中有張若虛的一首。這本是古樂府題材,只是由于后來張若虛的這一篇名氣太大,以至于會使人誤會這題目是張若虛首創的,其實很多人都寫過,連楊廣也有不錯的兩首。
盡管流傳下來了,但是這首詩一直象一株埋沒在荒草中的靈芝一樣沒有被人發現,由清朝的蘅塘退士(原名孫洙,字臨西)在乾隆二十九年完成的《唐詩三百首》非常著名,是大家公認的權威唐詩選集,也沒有收錄此詩。只是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月完成的《全唐詩》中,收錄了張若虛流傳在世的兩首詩,其中包括這首《春江花月夜》,也挺給面子,在詩歌之前,記載了一下詩人的生平(張若虛,揚州人,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吳中四士,詩二首。——清《全唐詩》)。
真正發現這顆明珠的,是晚清時期的經學家、文學家王闿(kǎi)運(1833—1916),他在自己的著作《湘綺樓論唐詩》中對這首詩大加推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曲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這也是對《春江花月夜》贊譽為“孤篇壓倒全唐”的由來。
從此之后,張若虛和他的《春江花月夜》聲名鵲起,受歡迎到了什么程度呢?晚清文學家、畫家、音樂家姚燮(1805-1864)作過一首琵琶獨奏曲,名《夕陽簫鼓》,后來干脆改名《春江花月夜》,成為中國著名的民樂曲目。
從張若虛在公元730年去世,到王闿運大約在1900年左右撰寫《湘綺樓論唐詩》對這首《春江花月夜》極盡贊譽,張若虛僅僅頂著一個“吳中四士”的名頭在經典文學殿堂的門外徘徊了1200年。各朝各代的才子在經過他身畔的時候想必會投來鄙夷的目光:吳中四士?浪得虛名!
但也有一些文豪圣手心悅誠服的,因為他們詠月的千古名句,幾乎都脫胎于這首樂府詩歌。這其中最起碼包括李白、張九齡和蘇軾:
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等等探索本源的詩句,意境皆出于本詩中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若虛在這首長詩的第一句就寫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王建在寫“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時候一定想到了“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魯迅先生說:“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張若虛的這首詩之所以長時間沒有“流傳”下來,是因為張若虛太像一個“路人甲”——沒有顯赫的官位、沒有淵源的家世、沒有悲慘或是輝煌的人生經歷,甚至沒有像“汪倫”、“元二”、“杜少府”那樣登上其他詩人大作的標題以實現“蹭熱點”的目的……文沒有因為人傳下來,那么人也沒有可能因為文傳下來。就這樣,張若虛一直熬到晚清時期才守得云開見“月”明,也算是沒有辜負這輪升于春江上的明月。
還是說說這首詩吧,原文如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首詩的題材并不冷門,乃是詩人門反復吟詠的主題:大自然的瑰麗景色、天地人的哲學思辨、相思之苦和依戀之情、對青春易逝的慨嘆、對美好未來的向往。但是張若虛卻以他的功力,借助“春、江、花、月、夜”這五個字,在各自獨立卻又緊密關聯的景色描寫中,寄情于景,以景喻情,把這些紛雜的思緒和諧統一的抒發出來,營造了更高的意境。
來源:細讀唐詩品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