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有書書友們你們好,今天我們將一起共讀《卓別林自傳》第三個主題的內容,建議閱讀本書第9-15章。
奇斯頓滑稽影片公司創始人麥克·森納特邀請年輕的卓別林出演電影。
麥克曾偶然看過卓別林演酒鬼,當時他就下定決心,等到有錢的時候,一定要請他來出演。
卓別林心動了,一是因為自己以前就想拍電影,還試圖把卡諾戲團的戲劇改拍成影片,二是對方給的薪酬是現工資的兩倍。
卓別林答應了。從“想”到“做”,卓別林并沒有顧慮太多。
當時電影還是一個新興的、亟待開發的藝術領域,面對眼前這條少有人探尋的道路,他毫不畏懼,憑借勇氣、喜好就做出了決定,遇到機會先做了再說。
運氣好可能就成為頂尖人士,運氣不好無非就是失敗,但還可以繼續找在劇團的工作呀。
不試一試,怎么知道哪條路更合適,更有發展前景呢?
當時的他沒有想到,自己的這個決定,其實是搶占先機,走在時代前頭。
就如卓別林在自傳中提到,他認為自己是時代的寵兒,幸運地“走進了一片蘊藏著豐富礦藏的地域”,在其中探索并發現了許多新奇而有趣的東西。
他覺得:“這是我事業生涯中最刺激的一個時期。”
卓別林拍電影一直很講究個性,他認為:“個性是演員最重要的東西。”
但在奇斯頓影片公司里,很多演員都是模仿別人,沒有把自己獨特的性格展現出來。
一個導演甚至對他說,影片不需要個性,只要靠機器的效果和剪接技術就可以把人逗笑。
卓別林不愿和他們一樣。
他絞盡腦汁地想笑料,制造出許多有趣的鏡頭,和導演斗智斗勇,爭取把凸顯自己特點的鏡頭安排在片段里。
在這個階段,卓別林塑造了人生第一個流浪漢形象。
小胡須、細手杖、肥大褲子、大皮鞋、圓禮帽和八字步,以及歪歪扭扭的正式晚禮服,每一件東西在他身上都顯得不大合適,給人邋遢的印象。
但這個形象,在卓別林口中是這樣的:“他是紳士、詩人、夢想家,一個總是渴望浪漫和冒險的孤獨者,他指望別人把他當做科學家、音樂家或是一位公爵、一個玩馬球的人。實際上,他只會撿撿煙頭,還會搶孩子的糖果。在他異常憤怒的時候,還會看準了機會對著那些女士們的屁股就是一腳!”
卓別林通過表演一系列夸張、滑稽的動作,賦予這一形象極大的喜感,令人忍俊不禁,也讓卓別林異于眾人,脫穎而出。
從此,卓別林用他的這一形象,在黑白屏幕上上演了一部又一部的經典喜劇。
這個形象也成為他喜劇片的標志,風靡歐美。
卓別林早期的電影只是純粹的滑稽搞笑,只要他想到一件事、一個主意,就可以圍繞它去找笑料,拍成電影。
就如他所言:“給我一座公園,一個警察和一個漂亮女孩,我就能拍出一部喜劇片。”
卓別林的電影取材于現實,從周圍的生活細節著手,講述社會最底層人物的故事。
他兒時的苦難生活給他提供了豐富的生活和情感素材,成為他創作的源泉。
有些人成功之后可能不愿談及過往和出身,但卓別林從未逃避,而是以此搭建直通觀眾心靈的橋梁。
卓別林因為在孩童時期就經歷過社會底層的生活,恰恰就是當年那些吃一頓餓一頓的記憶,讓他更能理解饑餓、貧窮的人,因為他就是來自他們當中的一員。
他將情感融入表演中,讓觀眾產生共鳴,并笑中帶淚,歡笑過后獲得力量,得到慰藉。
在他的電影里,喜劇就是一種表現形式,發笑過后,他總是會引向超越形式的更深層的東西。
這種深層寓意的表達到了后期更為明顯。他的影片更多地聚焦于對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
他積極參與美國政治活動,堅持自己的態度,因而得罪不少美國政客。他對這些人進行辛辣地諷刺,并在電影里展現出來。
在《城市之光》里,他展現了經濟社會里勞動者卑微的、沒有尊嚴的、不平等的生活。
《城市之光》劇照
在《摩登時代》里,他揭露了工業時代個人與資本的矛盾,將矛頭對準資本主義,反映勞動人民遭受的剝削與苦難。
《摩登時代》劇照
《大獨裁者》則是以二戰為背景,面對法西斯的施壓,卓別林仍舊對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進行無情的鞭撻和諷刺,傳達了反戰的意愿和對民主自由、和平的向往。
《大獨裁者》劇照
電影評論家喬治·薩杜爾說:
“卓別林的作品是唯一能為最貧苦階級和最幼稚的群眾所欣賞,同時又有為最高的觀眾和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所欣賞的影片”。
如果他只是純粹的搞笑,那他絕不會收獲如此高的贊譽。
卓別林愿意去關注身邊的人,去真正地了解社會,在藝術創作中喊出人道主義的呼聲,這才是他在電影史流傳至今的根本原因。
再看如今的很多電影,套著喜劇的外殼,不注重內核,似乎只要讓觀眾笑得癲狂就完成目標,觀眾笑后下一秒也就忘記它們了。還有一些喜劇,關注了內容和情感,但內容缺乏新意,情節老套,強硬煽情。
這讓我們不禁感慨,現在還有真正好的喜劇嗎?讓觀眾看了有哭有笑,回味無窮的喜劇還會有嗎?
親愛的書友們,今天我們讀完了《卓別林自傳》的第三個主題,希望你對卓別林的電影特色和發展變化有大體的了解。
若想更深層地理解影片的精神內涵,建議你結合書本,找個時間,靜靜地觀賞一部他的著作,說不定看完后你會驚嘆:“哇,這真的是一個偉大的演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