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經專研文章,強調專業性,不具備娛樂性,觀者慎入!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完美地理順關系就如同水一樣。水善于滋養萬物而且有自已的形態,處于人君們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水在行為上最接近于道。
居處善于選擇地方,思想善于保持變化,滋養善于不遺一物,行為善于保持呈現,公正善于理順關系,處事善于曲直柔忍,行動善于隨時消息。
只因為水不競爭一物為已身之形,所以水的行為不會招致怨咎。
[正韻]:上,在上之上,對下之稱。崇也,尊也。
[正韻]:善通“繕,修治”。[易·略例]:故有善邇而遠至。[注]:善,修治也。
[正韻]:治,理也。[孟子·滕文公上]: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善,善于,擅長。[禮·少儀]:問道藝,曰:子習于某乎,子善于某乎。[疏]:道難,故稱習。藝易,故稱善。
[廣韻]:利,宜也。私利也。[莊子·騈拇篇]:小人以身殉利。
[說文]:萬,蟲也。[埤雅]:蜂一名萬。蓋蜂類眾多,動以萬計。
[玉篇]:物,凡生天地之閑,皆謂物也。
[說文注]:有,不宜有也。謂本是不當有而有之偁,引伸遂為凡有之偁。[玉篇]:不無也。
[說文注]:爭,引也。凡言爭者,皆謂引之使歸于己。[徐鉉]曰:二手而曳之,爭之道也。[廣韻]:爭,競也。
[說文]:居,處也。
[廣韻]:惡,不善也。[正韻]:惡,恥也。[孟子]:羞惡之心。
[韻會]:幾,將及也。[爾雅·釋詁]:幾,近也。[易·中孚]:月幾望。
心,[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
[說文]:淵,回水也。古文字形,外邊大框象水潭,里面是打漩的水。[本義]:打漩渦的水。[莊子·應帝王]:鯢桓之審為淵,止水之審為淵,流水之審為淵。“淵”這個字有“水深”的意思。在我們日常知識中“水深”有兩指:一個是水深則水面流緩。另一個是水深則水下暗潮涌動。
[正韻]:予,賜也。
天,[莊子]: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處世真言]:天之大,無所不容;地之寬,無所不載!
[博雅]:言,問也。[周禮·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車象人。[注]:言問其不如法度者。
[正韻]:信,與申同,古多以為屈伸之伸。[易·系辭]: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爾雅]:正,平質也。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號表示方向、目標,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這個方位或目標不偏不斜地走去。[本義]:不偏斜,平正。[屈原·離騷]:指九天以為正。注:謂質正其是非也。
[韻會]:事,大曰政,小曰事。指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現象和活動。
[廣韻]:能,善也。[增韻]:能,勝任也。
[博雅]:時,善也。[廣韻]:時,中也。[釋詁]:時,是也。此時之本義,言時則無有不是者也。
[廣韻]:尤,怨也。
老子欣賞的不是水本身的存在,而是欣賞水處理與萬物的關系,就像天地處理與萬物的關系。天地是生育并約束萬物,而水是滋養并約束萬物,所以老子說水的行為幾近于道。
“上善治水”要遠比“上善如水”更能體現老子告戒我們要效法水的行為,而不是去希望把自已變成水。人類要效法地的行為,而不是把自已變成地,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要效法天,而不是把自已變成天,所以老子說“地法天”。
道是“客觀實在”的“物質”,是無形無名的不可見存在。而水作為自然界的實物,是有形有名的可見存在。所以老子說水“幾于道矣”。
水的七種行為,成就了水接近于道的品德。
居善地,水的七德之首。水總是出現在,它應該出現的任何地方。亦如道出現在宇宙萬物之中無所不在。
心善淵,水的七德之二。水深空虛,淵深清明。亦如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的永恒運動之中。
予善天,水的七德之三。萬物得水以生。亦如道是衍生萬物的“玄牝”之門。
言善信,水的七德之四。水內影照形,無有缺失。亦如道通過有差別的矛盾對立物,互以對方的存在來完善自身的存在。就好似水以照影之能,來表現自己的存在。
正善治,水的七德之五。水無有不洗,清且平也。亦如道通過有差別的矛盾對立物,向它物轉化。轉化的結果是一定會出現的,亦如水洗之后,“清且平”一定會出現一樣。
事善能,水的七德之六。水能方能圓,曲直隨形。亦如道衍生并約束萬物。萬物在道的約束下,具有萬千形態,亦如水的曲直隨形。
動善時,水的七德之七。水夏散冬凝,應期而動,不失天時。亦如道應時約束萬物的外觀形制。
人君要效法水的七德并付諸于行動,擁有了“不競爭一物為已身之形而物無逃于其約束”的變化,就達到了老子所說的“夫唯不爭,故無尤”的不爭之德。
一、“居善地”
做為七德之首,老子對“居善地”是非常重視的,為了不引起誤解,老子單獨為“居善地”給出了定義,“居眾人之所惡”。
老子為什么要“居眾人之所惡”呢?老子認為凡皆是一分為二的互相轉化關系。亦如老子在道經二章所言“皆知善,斯不善已”。凡事一分為二,在肯定時想到否定了什么,在否定時想到肯定了什么,讓自已的思想達到“渾心”的境界。那么,我們凡事就可以“居善地”了。
另外,“居善地”之所以為七德之首,也是因為它是“不爭之德”的前提條件。
通常情況下,凡事我們可以不爭競,但有時并不能阻止對方不與我們爭競。只要對方與我們爭競,我們就沒有達到“不爭之德”。所以說,“不爭之德”不僅要做到自已不爭競,也要做到不給對方與自已爭競的機會。只有我與對方都不爭競,我才達到老子“不爭之德”的標準。
所謂的“居善地”即是,彼之所善為我之所不善,彼之所不善為我之所善。那么就可以保證自身永遠處于彼之所惡之地,而彼方也自然而然地失去了與我爭競的機會。
二、“心善淵”
老子在道經四章云,“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從這句話,我們知曉道是處于運動中的,而這種運動又是不可見的,隱匿的。
自然界中做為幾近于“道”的水,當然要在質量上也接近“道”。水的“心善淵”質量,類似于道經四章所說的“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也就是說,水用“內部的暗潮涌動”,來模擬“道”所依賴的“沖”的運動方式。這種內部運動所帶來的活力,為水提供了滋養萬物的可能。
如果水失去“心善淵”的質量,水也就失去了做為“善利萬物“而存在的價值。
老子此處也借用“心善淵”這種人與物兩指的論述,間接說明人亦是要有這種質量,就是老子所謂的“虛其心,實其腹”。
三、“言善信”
“言善信”一定要與“心善淵”對照著看,兩者是有聯系的。老子在道經一章闡述了“一有一無之謂道”,此章的“心善淵”是水對“無”運動模擬,“言善信”是水對“有”運動的模擬。
我們不能直觀地感受水的“心善淵”運動,因為無法見到水的內部運動,所以水一定要以“言善信”運動來呈現內部“心善淵”運動的結果。
孫子是極其推崇老子的“心善淵”與“言善信”,所以孫子兵法開篇即云:兵者,詭道也。做不到“言善信”的人,何來“詭道”的領悟。
如果你的“言善信”,能讓任何人都能看出來是你的“心善淵”的結果,那就根本就沒有做到“言善信”。真正的“言善信”,是把它的“心善淵”的結果,以極其自然而然的方式呈現出來,并借助“善利萬物而有爭”的外衣,達到“不爭之德”的境界。
除特別注明外,所有文章為作者原創文章,作者保留原創文章的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