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了《秋天》,這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課文,本課承載著進一步學習識字寫字,以及開啟課文學習的雙重任務。本課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了解、感受秋天的季節特征和秋日之美;認識生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掌握字義;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要點:
1.識字寫字:在文本情境中隨文學習生字“秋、人、飛、了”等生字,能讀準音,認清形,建立音形義之間的聯系。認讀帶有“一”的詞語,看清“一”的聲調,注意聲調變化。
2.認識自然段:認識自然段,知道每一個自然段的前面都會空兩格,并嘗試在課文中找一找、標一標。
3.言語實踐:仿照課文,學習用“了”這樣的句式來表達大自然中植物的變化,初步體會小小的“了”字在句子中的作用。
4.初步學習朗讀課文:聽老師示范讀,能把字音讀正確,詞兒連讀。重點指導長句子的停頓,努力把句子讀通順。
教學過程:
1.了解課文。
(1)出示兒歌,對比發現課文和兒歌的區別。
(2)學習自然段。
2.聆聽朗讀課文,學生跟讀。
3.學習第一自然段。
(1)課文用了三個自然段向我們介紹秋天來了,你們感受到了嗎?誰來讀?
出示:天氣涼了,樹葉黃了,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
(2)關注:“了”沒有聲調,輕輕讀。
句式: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到了,( )。
(3)學習“樹葉”。
師:你們看,這個“樹”的偏旁叫“木字旁”。不過當它變成偏旁,捺就變成點。
師:(出示“葉”的字卡)這個呢?誰會讀?
指生讀
師:仔細看看,它的偏旁叫做“口字旁”,右邊是一個“十”,組合在一起就是“葉”。
師:剛才小朋友都說了,秋天來了,一片片樹葉變黃了。(出示“片”)這個字比較難讀,誰能讀一讀看?
指生讀
(4)學習“片”、“一片葉子、一片片葉子”。拓展“片”的組詞。
4.學習第二自然段。
(1)還從哪里感受到秋天來了?請同學們輕輕讀讀第二自然段。
出示:天空那么藍,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
預設一:天空那么藍,那么高。
出示圖片,秋天的天空又藍又高。
(2)齊讀。
預設二: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
(3)圈出“大雁”。大雁正在往南飛,讀一讀,想一想,大雁是怎么往南飛的?
(4)(看圖片)大雁是排著隊往南飛的。你看,它們的隊形多整齊啊!哪一個是“人”字形的隊伍,哪一個是“一”字形的隊伍?
(5)大雁在空中交替著隊形飛,所以,課文里說一會兒......一會兒......
5.學習“一”的讀音。
出示并圈出“一片片、一群、一會兒、一字”。
今天早上,我和小朋友們說這篇課文是我們學的第一篇課文,大家頓時坐得更端正了。班里個別小朋友提前預習過課文,對于課文有所了解,甚至把課文全都背下來了。
當我出示課文和兒歌《家》的對比時,大部分小朋友說不出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很多小朋友說:“《秋天》旁邊有個1,《家》沒有,《秋天》和《家》的背景不一樣。”有少部分小朋友說:“《秋天》的字比較多,《家》的字很少。”小葶看了很久說:“《秋天》的字都是分開來的,《家》都是合在一起的。”
“自然段”的認識:
可見,班里大部分小朋友對于課文還沒有具體的認知,或許大家心里有一個大概的想法,但是無法表達出來。接著我便開始教學“自然段”的認識,我很驚喜地發現,班里很多小朋友都已經知道什么是“自然段”了,并且比較順利地標出1、2、3,說出了這篇課文有3個自然段。
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我沒有讓大家預習,因此在課堂上朗讀了好多次。第一自然段的句子比較長,我讓大家標注了停頓符號,之后再讓小朋友練讀,反復多次之后,讀得好多了,我發現大家在讀“了”的時候,能夠自主讀輕聲,但是主要問題還是會拖音,齊讀的時候有時候不整齊。
教學句式: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到了,( )。
在我出示這個句式讓大家說一說的時候,剛開始同學們說得都很簡單,如“春天到了,天氣暖和了。”后來小晴同學起來把句子說得很長,還用上了形容詞:“春天到了,小草都長出來了,小花也開了,大家歡歡喜喜的。”很多同學在聽了小晴的回答后,也開始嘗試著把句子說得長,一些孩子不會用形容詞,就多說了幾個事物,盡量把句子變長,如“秋天到了,樹葉都掉下來了,花都謝了。”“冬天到了,天氣變冷了,冰天雪地的。”
這一課的生字詞對于小朋友來說比較簡單,大家早就見過并且會讀。尤其要關注“樹”的偏旁,木的一捺要變成一點。
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也是教大家讀了很多次,并且畫上停頓符號,有了停頓符號的幫助,大家讀得有節奏了,但是朗讀還是需要反復練習。今天的幾節課上,小朋友的朗讀還是不夠整齊,有的快有的慢,一小部分小朋友只管自己讀,因此聽上去亂亂的。
在第二自然段這里,“一會兒……一會兒……”需要重點教學,這個詞語的讀音對于小朋友來說并不難,難的是理解。我在出示了兩幅大雁的圖片后,小朋友們看著圖片讀句子,利用圖片理解詞語。后來我再讓大家用“一會兒……一會兒……”說一說句子,好幾個小朋友說:“下課了,我們一會兒亂跑,一會兒亂吵。”“下課了,我們一會兒玩游戲,一會兒看書。”
這一課的“一”的讀音是重難點:
師:其實這個魔術字就是什么字呀?——“一”,在這里它讀yi(第二聲),你看在這里它也讀yi(第二聲)(圈出“一片片”),這里它卻讀yi(第四聲)(圈出“一群”),在這里卻讀作yi(第一聲)(圈出“一字”)。小朋友,請你們把老師加上圈的四個詞語讀一讀,讀正確了。
“一”的讀音也比較好認讀,很多小朋友在讀課文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地變聲調了,因此在讀這四個含有“一”的詞語時,基本上能讀準確。
今天還給小朋友播放了《小燕講漢字》里的《秋天》一課,小燕老師講解了課文里許多漢字的來源和故事,小朋友們聽得很投入。視頻里,小燕老師重點講解了“秋”、“了”、“子”、“人”、“大”、“大雁”,還講了“蘇武牧羊”、“鴻雁傳書”的故事。
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了、子、人、大
提示書寫要點:“了”橫撇一筆寫成,橫畫略長撇畫短,豎勾壓在豎中線,豎勾背部稍稍彎。
“人”撇畫起筆豎中線,撇畫有尖,捺畫有腳,撇捺站在一條線。
(2)學生描紅、仿影、反饋。
(3)秋天可真是一位神奇的魔術師,只要揮一揮手,一切都變了模樣。同學們看,秋風吹呀吹,把誰送來啦?(出示:橫畫)是漢字“一”,也是筆畫一,它來給同學們變一個魔術。(演示:“了”加一橫變成“子”,“人”加一橫變成“大”)原來,漢字也會變魔術呢。
師:子比了多了一橫。這兩個字的第一個筆畫也是我們要認識的新筆劃——橫撇。現在我要把這個橫撇送回田字方格,準備寫“了”。看看橫撇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教師書寫“橫撇”,學生伸出手指書空。
書寫“了、子”
師:橫寫的時候可大有講究的哦,誰來指導我?橫是長的還是短的?位置呢?誰還發現第三個秘訣?橫寫的時候能不能寫在橫撇和彎鉤的交點?
經過兩節課的學習,小朋友在寫《課堂作業本》的第四題的時候就簡單多了,句子比較豐富。今天的生字書寫也不錯,難的就是生字在田字格里的書寫位置,尤其是“子”和“大”的長橫要寫在橫中線上面一點點。一些小朋友覺得這幾個生字很容易,但是在書寫的時候不夠仔細,字歪倒。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