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為我國十大傳統傳統名花、盆景十八學士之一,為杜鵑花科,杜鵑花屬落葉灌木,在傳統的民間傳說中,杜鵑花大多帶著一股哀怨的情愫,它們是由一對情侶化作杜鵑鳥(又一作蜀王杜宇“望帝”死后幻化),日夜悲鳴啼血所渲染的一抹嫣紅。
杜鵑盆景養護的方式并不太困難,作為盆景素材,常會選擇下山樁作為栽培養護的方向,如果是做小品盆景,也可以從小苗開始培育,從幼苗培育的杜鵑小品,根系的發展放向更能隨心造型。
篇幅有限,杜鵑盆景養護的技巧這里便不做贅述,有需要的盆友可參閱:
對園藝有所了解的朋友,對翻盆換土想必都有一定的了解認知。但盆樹在翻盆換土的過程中,是否需要洗根?又要怎么判斷?本期內容,筆者試將杜鵑盆景翻盆洗根的二三事做一整理,同朋友們分享。
杜鵑在栽培時,喜歡光照充足和涼爽通風的生長環境,植株對介質的要求并不高,成型盆樹在盆土較少的觀賞盆內也能夠長的很好。
但因杜鵑綿密根系生長比較迅速,很短的時間內根須就會遍布整個盆內,尤其是在觀賞盆內的杜鵑盆景,2~3年左右就需要做一次翻盆換土的動作,最佳的換盆時間在初春萌芽前,以及秋季,這2個生長的旺季進行,而長期未做根系梳理動作的盆樹,宜在換土的同時做一次洗根的徹底作業。
如果從園藝市場選購杜鵑素材或小苗,通常其自帶的介質保水性過強,養護時容易爛根,若介質干燥時又變得不易吸水,對盆樹的養護管理而言并不會理想。為確保盆景健康,建議入手后盡快做洗根換土的作業,將盆樹換上顆粒土。
杜鵑在換盆時,是否需要清洗根系?這需要根據植株的健康狀況來做綜合的判斷分析,通常情況下,已經上到觀賞盆的盆景,盆土量較少,并且經過長期的施肥、施藥。以及盆土顆粒的自然崩解等等因素下,盆器的疏水性也會逐漸降低,盆土本身的酸堿度亦會受到改變。
同時因為是在小盆中養護,植株根系生長也會由于盆缽的限制,無法自由伸展。盆內根群纏繞,為讓換盆后的植株更加健康,故而整理根系時,就需要洗根。不過如果是多年未洗過根的素材,根須糾結纏繞,脫盆洗根時需要梳理這些根系,對根系的損傷較大,且具有一定的風險存在。
如果是小苗培育階段,通常會從苗盆直接套換大盆養護,盆景根系生長發育空間充足,清土的時候,需要清根的量也會相應減少,對樹的負面影響也會降低。
這株杜鵑在做翻盆換土的時候,由于枝葉并沒有做大幅度的修剪,因此在對植株換土時,先將剩余的花蕾花朵一并摘除,而后做了簡單的洗根。根須不太適合清洗太干凈,清理太干凈,勢必傷及根須,會帶來連鎖反應,不同的根須為各枝干提供養分,根群突然減少而枝葉不做刪減,勢必影響盆樹的健康。
為了穩定樹勢避免養分消耗過多,花季要注意適時疏蕾——既摘除花蕾,疏蕾的量可總量的一半左右,可以更好的蓄留養分。
基于杜鵑的萌發力強,易發不定芽的特性。在換上新的栽培介質(赤玉土+鹿沼土)之后,澆透水,置于陰涼處養護即可,原先的舊葉會逐漸脫落,新葉展出,翻盆洗根約2~3周左右,再稍施薄肥,待樹勢恢復即可做簡單的修剪造型。
觀賞建議:室外養護的杜鵑盆景,在開花后可以將其放置于室內光照充足處欣賞一段時日,但盆景不建議長期置放于室內,在觀賞期放在室內的時間不宜超過7天以上。
2~3月份,就有一些杜鵑早早開放,陸陸續續,延綿到5月份,關于杜鵑的栽培歷史,我國已有千年。
每每看到杜鵑花開
或是聞見子規鳴啼
便會想想起那些古老的詩句
杜鵑已成了一個符號
在遼遠的古老的東方國度,亙古流傳
漫山的殷紅,如同血脈里的叫喚
清明前后,杜鵑更是將郊野渲染成一股淡淡的哀愁
那些逝去的故人,令人懷想!
而杜鵑花兒
年年開放
年年在…
集匠坊文章均在今日頭條首發!歡迎喜歡盆景的盆友們留言關注,探討交流您的經驗和看法,@集匠坊與您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