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和引言
一、“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大于人與豬的差別。——史鐵生”
二、術從簡,道從心——對本書的評價
三、自序
1.一切學習和努力的三個目標:(1)解釋問題,(2)解決問題,(3)預測問題
2.知識管理
(1)定義:通過對外部信息進行加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行動的速度
(2)三個維度:①數據管理(技巧),②信息管理(應用),③底層規律(認知深度)
四、引言
1.知識的定義: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
2.臨界知識的定義:能夠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
第一章
一、知識管理的核心: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二、有深度的認知能力:在分析問題時,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時,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三、提升認知效率就要找到臨界知識:20%的知識比80%的知識更有用,我們要花80%的時間,用在這20%的關鍵問題上。
四、值得學的知識
1.對于沒怎么接觸過社會的人而言,接觸一下社會各行業是有好處的,畢竟直接的生活經驗很重要;但是,多元的經歷如果不能幫助我們提升認知深度,從長期來看,也是低效的。
2.一開始就能帶來直接利益和誘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來的機會做代價。
斜杠是提升認知深度的結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結果。
3.“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在這個世界上,想做到極致,恰恰要學習“無用之用”
注: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沒有用的用處,才是最大的用處
4.一生需要學習的三個級別的課程
(1)公共基礎課:我們每個人每天用到的執行能力
(2)專業必修課:我們所選定的專業方向
(3)通用必修課:掌握臨界知識,認知事物更加底層的結構與規律
第二章
對于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層思維和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一、跳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1.讀書方法的升級: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系
2.放慢速度,讓讀書事半功倍
3.要解決某個問題時,主動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作者用什么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么領域?
二、學習臨界知識需要具備的兩個心態
1.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為”→減少“習慣性防衛”的影響→培養“綠燈思維”(積極考慮新觀點里有價值的地方,考慮我的觀點是不是可以在別人的意見里進化得更好)
2.以慢為快:“結硬寨,打呆仗”,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比如學習掌握臨界知識)
三、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
1.反思:提升知識掌握的層次
(1)反思的應用
①做事的順序:做出假設→采取行動→產出結果
②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2)反思的效果
①不僅能夠解釋這件事情,②而且能夠解釋更多相關的事情,③讓我們在看似孤立的事情背后建立了可能的聯系,④讓我們有可能用這個假設指導其他領域的行動。
(3)反思的作用
②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多問問自己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事情、錯誤或方法。
③督促我們檢查學到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美國之夢:富蘭克林自己的故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每日反思對標、“打卡”;每天反思對標同樣的內容,自我催眠;對標管理過程標準化為“對標→對表(更加精細和易于比較)→對照”三個步驟
(4)訓練反思能力的三個方法
①從小是反思,深入突破:反思日記從反思的問題的過程入手,找到改進的辦法
②把生活案例化處理:“教育的根本定義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對經驗的解讀方式”,“人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得到了反饋”。
③培養些反思日記的習慣:通過分類讓自己思考生活(寫感受和思考),自定義最適合自己的日記方式,不斷演變,提前分類,引入臨界知識,用底層思維思考每天的生活。持續反思帶來隱形的競爭力。
2.以教為學:知識輸出額外的三個價值
(1)督促自己發現只是阻塞,打通已有知識
(2)強化記憶和認識
(3)教別人之后,別人提出提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
①備課要大量查閱資料,購買書籍
②主動查詢不同的觀點和不支持自己結論的反面案例
3.刻意練習:提升元認知能力的過程
(1)元認知:對我們思考過程的思考
(2)元認知與臨界知識:一個是思考的過程,一個是思考的工具
(3)刻意練習與臨界知識結合應用
①對基本核心知識畫小圈
②將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能力單元
③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
四、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1.記錄
(1)如實地記錄過程: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只有堅持做如實記錄的人才能深刻理解這句話。如實記錄的過程的第一個價值是有豐富的材料拿來吸取教訓并且加速成長,第二個價值是記錄的時間跨度越長,就越可能讓自己看到更深層的規律。
(2)主動思考,挖掘看不見的關系:記錄的過程,其實是聯想、啟發、歸納、研一的大集合,是調用自己所有知識去重新解構和重構問題的過程,是記錄幫助學習快速提升的關鍵環節。
2.定期回顧:回顧,讓我們能夠在平淡生活中創造驚喜,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1)周/月度回顧:審視問題解決思路
(2)年度回顧:檢視基本思維方式和激發靈感
(3)五年以上回顧:探尋基本規律如何影響生活
(4)備份短信,對每一次對話錄音,提醒定期回顧,建立核查清單,回顧重要人脈
(5)付費購買:影響提升認知效率的因素(①學習內容的數量和質量,②用于學習時間)引發提升認知效率的努力方向也有兩個:①提升自己的學習內容的質量(買書)并增加數量,②增加有效學習的時間(買時間)
第三章 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
一、學習臨界知識的基礎假設
1.復雜現象背后是簡單規律,但簡單是有限度的,且不適用于所有系統
2.復雜系統不是簡單的因果累加,而是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的動態系統
二、發現臨界知識的方法:把科學研究的嚴謹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決策中
1.興趣入手
2.找到原始出處
3.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4.沒有解釋,就創造一個假設并驗證
三、天賦和臨界知識的關系
1.努力尋找天賦→找不到天賦興趣湊→天賦不是神奇而是理所應當→從熱愛的事情入手發現臨界知識
2.“嘗試新領域的各種可能性是發現天賦的一部分。——肯·羅賓遜”一旦我們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就更可能愿意深入鉆研下去,如果你還知道在這個領域可以挖到臨界知識,以此指導你的熱情,那么,你就比別人更早地理解這些規律,也能更深刻地運用這些方法。
3.方法和技巧永遠只是工具,內心的熱情和天賦,才是讓生活創造奇跡的劍刃。真正重要的的是:我們應當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有自己的熱情和獨立思考。
四、臨界知識的應用
1.刻意練習我們學到的臨界知識,是我們真正掌握它的關鍵。
2.在不同的場景中、在不同的時間里,重復同一個臨界知識。
3.借助外部資源掌握臨界知識(精英日課)
4.刻意練習掌握臨界知識
(1)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練習
(2)大量持續聯系
“我們能成為頂尖選手并沒有什么秘訣,而是對可能是基本技能的東西有更深刻的理解——喬希·維茨金《學習之道》”
5.臨界知識與預見性認知
(1)學習知識的三個目標:解釋問題、解決問題和預測問題
(2)掌握臨界知識,克服應激反應和單因果思考方式,獲得關鍵預見性認知
(3)結構性反應:不僅接觸到現象做出反應,還要思考導致現象的系統結構是什么
(4)系統化思考:不是對問題本身做出反應,而是將問題背后推動的原因納入一個整體進行思考
(5)解釋的三個層次(現象解釋、技術規律解釋和通用規律解釋):
對問題的預見性認知=影響問題發展的結構(基礎規律)+獲得具體信息的數量與質量
①現象解釋是應激反應,直接對表面的現象做解釋
②技術規律則要更深刻,能夠找到這個專業領域的重要規律
③底層規律跨越了專業限制,用更加基本的知識來解釋現象
(6)未來的競爭是“預見性認知”的競爭,我們的認知方式大致分為歸納和演繹兩種
(7)我們時時一個想法的可能性在不斷提高,成本在不斷降低,底層認知越來越重要
五、用臨界知識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1.能力圈:由你真正擅長并懂得的知識組成,而且在這些領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
2.實戰級預見性認知必須處于我們的能力圈范圍之中,必須讓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因此我們要跳出舒適圈,拓展能力圈(很困難)
3.做狙擊手,而非敢死隊,瞄準!扣動扳機
第四章 案例:核心臨界知識及其應用
一、復利
1.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加強A,不斷循環
2.復利效應可以導致冪律分布
3.“利率”:做A導致B后,B對A能有多大的強化作用。利率的一點點差別都會產生很大影響。
4.用復利的思路思考生活
二、概率論:在不確定的世界里,我們可以不斷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當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給我們帶來的致命打擊。從長期來看,一直投入最大賠率的事情,終究會有回報。
1.老司機的經驗之談很可能是錯誤的,生活是概率分布的。
2.物理概率(頻次概率):計算一件事情發生的頻次占結果總數的百分比。
3.主觀概率:就是猜。生活中可以通過提高信息質量來提高準確性。
4.決策樹理論:列出目標或問題→列出實現目標的所有方案→對列出有方案可能的結果及其實現的概率→計算
5.為大概率堅持,為小概率備份;小概率下總有“幸運兒”,難以復制
6.概率是動態值:與和你相似的群體對比成功的概率,通過極致的努力改變獲勝的概率。
三、黃金思維圈
1.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問“為什么”,也就是問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件事
2.
3.生活的各個角落都需要黃金思維圈;想要從眾人中脫穎而出,一定要比別人能夠更快更準確地抓住問題的關鍵,思維方式成就一個人
4.在what層面不會有創新,從why的層面思考問題,可以在how的層面產生創新想法。
5.每個人不能只囿于自己的崗位,覺得只做好分內之職就可以了,要對職位之間相互關聯產生的結果負有一定責任。——《第五項修煉》
四、進化論
1.在變化的環境里,行動的跟進常常是遲緩的,我們會在新的環境中“與鬼共舞”。因此我們應該擁抱變化,構建信息優勢,讓自己及時看到環境的變化。
2.位置比努力更重要:要么自己成為人脈中心,要么結識更多的人脈中心。
3.知道和做到是兩碼事,避免死于知道的太多卻沒有行動的正確的方法論
(1)祈禱自己擁有冒險的基因
(2)精益創業,最小成本試錯:策略嘗試、觀察結果、保留策略(變異,后果,遺傳)
(3)模仿領先者的行動
五、系統思考
1.最高效的方法總是反直覺,思考“關系”而非“人和事物”
2.系統思考的兩個重要假設:系統結構決定“部分”的行為,系統不是簡單的線性因果關系,而是回路網絡關系。
3.時滯:系統思考中非常關鍵的概念,系統的關鍵常常被時滯帶來的假象隱藏起來。
4.系統思考,通過系統模型分析,找到關鍵解(一個系統中的特定位置,對其施加一個小小的變化,就能導致系統行為發生顯著的變化)。
5能從關系入手思考問題,了解系統背后結構的人知道一個秘密:.最有效地解決方案,行動的原因和結果在時空上并非緊密聯系。
6.系統思考能力的訓練
(1)關注“關系”而非“事物”;(2)分析系統結構;(3)獨立思考,快速試錯,觀察系統的結果;(4)關系關鍵解有時在信息制高點。
六、二八法則
1.人脈的三個價值:情感(提供情感慰藉),信息(提供信息情報)和能力(分享資源能力)
2.破解人際關系的“結構洞”,打造人脈蜂窩。
3.人脈價值:分享資源與能力
(1)自我暴露:有助于快速建立信任
(2)做一個給予者。和朋友溝通中的三個黃金問題:①我怎樣才能幫到你,②你能給我什么建議嗎?③你覺得這件事情應當在去咨詢誰?
4.人脈管理要遵循二八法則
七、安全空間:由于冪律分布定律,小概率事件會造成極端嚴重的后果
1.定義:為了保證系統的正常運作,或在極端情況下,為了不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所做的準備(為了避免此前的努力付之一炬,我們應該構建安全空間,保證復利效應持續起作用)
2.構建安全空間的思路1——設計冗余備份(建立安全空間最常用的辦法):ABZ計劃
(1)完整備份(A):冗余的系統
(2)關鍵節點備份(Z):冗余的關鍵功能
(3)解決方案備份(Plan B):冗余的解決方案
3.構建安全控件的思路2——提高決策質量,減少極端事件的發生:冗余的反面是“精簡”,簡單的法則最難堅持
4.構建安全空間的思路3——提升系統的反脆弱性,增強系統對極端事件的應對能力:構建反脆弱的安全空間,即不是對系統的結果進行應對,而是直接改變系統的性質
八、臨界知識的綜合應用
1.運用“黃金思維圈”,首先問問“為什么”
2.面對復雜系統,以終為始問的終點(目標是什么?),“系統思考”,找到核心突破的重點
3.借助“二八法則”,分解工作流程,找到核心環節
4.利用“復利模型”建立自己的品牌
5.“冗余備份”:采用雙外包團隊,準備外包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