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閱讀與低年級養成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繪本閱讀開辟低年級養成教育的新通道
——開平區第一實驗小學課題研究階段報告
邸翠紅 趙春蘭
關鍵詞:繪本閱讀 低年級 養成教育
一、背景
繪本,英文稱Picture Book,顧名思義就是“畫出來的書”。繪本不等于“有畫的書”, 不是隨便逗小孩子開心的畫冊。它是一種獨立的圖書形式,特別強調文與圖的內在關系。文字與圖畫共同擔當講故事的重要角色,圖畫不再僅僅起輔助和詮釋文字的作用。優秀的繪本能活生生地再現孩童的生活和情感,刻畫孩子純真質樸的心靈,用簡單的畫面和簡單的文字表達深刻的內涵,把很多人生哲理通過有趣的繪畫、簡練的文字傳達給讀者。兒童繪本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有講友情的、講親情的、講勇敢的、講生命尊嚴的、講自然和環境的等等,幾乎涵蓋了兒童生活、成長的方方面面。
小學教育主要是養成教育,一個人能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思想品德,關鍵在于小學階段的教育,而低年級的養成教育則是關鍵中的關鍵。從低年級孩子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來看,他們感知世界的方式是用眼睛看、用耳朵聽。他們的思維方式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單純的說教學生不感興趣;閱讀以文字這一抽象符號為主的教育故事也會使他們感到乏味。相反,以“圖”為主的繪本更為直觀生動,更貼近生活,所傳遞的信息相對比較容易理解。低年級的孩子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產生移情現象,會隨著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或喜或悲,他們在享受故事的同時也在感悟著故事的真諦,逐步積淀并內化為指導其言行的準則。
基于上述原因,從2010年9月新學期開始,我校將繪本閱讀與低年級的養成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開辟了以繪本閱讀為載體的低年級學生養成教育新通道。
二、做法
(一)開發以學生養成教育為目標的低年級繪本閱讀校本課程
1.制定以“繪本閱讀”為載體的低年級養成教育研究方案
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是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強調了課程的功能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依據《綱要》的精神,我校從自身實際出發,制定了目標明確、內容翔實、操作性較強的低年級養成教育研究方案。
目標定位:
(1)以“繪本閱讀”為載體,促進學生讀書習慣的形成。
(2)感悟繪本故事的真諦,促進學生健康的心理與良好品格及行為習慣的形成。
2. 開發了適合我校學生閱讀的繪本教材
精心選擇繪本,開發了以學生養成教育為目標的低年級繪本閱讀校本課程。課程按照不同年級不同學期采用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方式設置了閱讀內容。
一年級繪本閱讀的主題:上學了、感悟親情、學會分享、學會友善與互助、學會感恩與知足、學會傾聽與信任、相信自己、科普知識。
二年級繪本閱讀的主題:感悟親情、珍視友誼、感受生命、智慧非凡、挑戰自我、哲學啟蒙、愛與責任、快樂成長、科普知識。
2. “繪本閱讀”作為低年級校本課程納入課表
為使課程的有效實施,學校采取了如下措施:
(1)時間保障:一、二年級每班每周安排兩節繪本閱讀課。
(2)人員保障:安排專職教師組織教學。
(3)機制保障:校本課程與國家級、省級課程同等重要,后兩者在實施過程中享受的保障機制,在校本課程實施中同樣適用。對教師和學生同樣具有指導與約束的作用。
(二)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確保教育的延續性
課上的閱讀、課下的創編并不能完全保障對學生教育的實效性。為了強化每個主題教育,使之深入每個學生的內心并轉化為其外顯的行動準則,我們在每個主題閱讀活動的進行中或結束后都要開展與之相輔相成的主題教育活動,確保教育的延續性。
一年級開展的主題活動:
1.書寫給親情卡;
2.“我為家人做件事”情感體驗;
3.“手拉手,我們是好朋友”評比;
4.“這就是我”家校表現大比拼。
具體事例:比如在感悟親情的主題閱讀后,我們開展了“寫給親人的話”和“我為家人做件事”的活動。孩子在“親情卡”上工工整整地寫下了對父母、對家人的愛。當他們用稚嫩的聲音讀給親人聽的時候,親人們都激動地留下了熱淚。家長們在“活動反饋卡” 上記滿了學生做家務時的種種表現,也記滿了他們的感激之情。
二年級的主題教育活動:
1. “護蛋行動”情感體驗;
2. “手拉手,我們是好朋友”評比
3. “這就是我,我最棒!”家校表現大比拼。
4.“智慧非凡——廢棄物品變變變”動手實踐活動;
(三) 倡導親子閱讀,促使家長參與到學生的養成教育活動之中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容易倒塌。”由此可以看出家校共建的對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和健康快樂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
2010年9月開學一周后,我們以書面形式向低年級的家長介紹了學校開設“繪本閱讀”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在征求家長的意見之后,要求家長們參與到學生的繪本閱讀中來,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的養成教育。
1.配合學校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
2.和孩子一起創編繪本故事
3.和孩子進行親子共讀。
接下來,我們又以書面的形式還向家長們翔實的介紹了繪本及其閱讀的方法,并希望家長在家實現親子共讀。
經過一段時間,在班級親子共讀交流會上,家長們紛紛表達了自己在親子共讀中的感受、體會。
我認為“親子共讀”活動的創意非常好,它反映了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能提供一個平臺讓家長和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共同接受文學藝術的熏陶,通過共同學習交流,既能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說心里話,在這“親子共讀”活動之前,也可能是由于工作忙的原因,我都好長時間沒有靜下心來去認真的讀一本書了,所以也感謝學校能為家長和孩子提供一個這么好的機會,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讓孩子體會讀書的樂趣,家長和孩子一同閱讀,一同學習,一同快樂,一同享受親情,這一點更勝過在讀書過程中學到的知識。 ——二(3)班李宗鵬的家長
我和兒子在一起看《我永遠永遠愛你》這本書的時候,給他講到動情處時,他的眼淚流了下來,他深深為書中的小恐龍打動,最后書講完了,他給了我一個滿滿的擁抱,真的很感人。
——一(2)班孫肖博的媽媽
和孩子一起閱讀,我也收獲很多。就拿我和女兒一起讀《大熊有一個小麻煩》這本繪本來說吧。它是想通過故事告訴孩子們學會傾訴與傾聽這個道理。讀后我聯想日常與孩子相處點點滴滴,也許孩子也有大熊一樣的煩惱,可我常常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去憑空猜測孩子的想法,我應留給孩子足夠的時間,想好如何表述她的想法。把害怕表述不準確的情緒丟掉。讓她有自己的想法。
……
三、收獲
雖說以“繪本閱讀”為載體的低年級養成教育的研究才短短一個學期,而且目前處于正在進行中,然而,更多的收獲給了我們意外的驚喜。
1.親眼目睹和切身感受的了我們的學生和家長的變化。
學生的變化:
(1)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每天都盼著上繪本課,課上學生的參與度極高,課后學生的創編更是讓人愛不釋手。
(2)學生發言的積極性、表達能力、觀察能力、寫作能力等都有了顯著提高。
(3)學生的行為習慣有了很大的改觀。樓道里跑鬧的少了,教室里看書的多了;課上不聽講的少了,
(4)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上來了。
個案:李佳林的故事
李佳林是一(1)班的學生,由于對父母的依賴,使得他入學后的較長一段時間不能適應學校的生活,不能融入到學生之中。
數學課上,同學們正聽得起勁,忽然教室里發出了低低的抽泣聲。“老師,李佳林哭了。” “佳林,怎么了?”老師摸著他的頭問。“我想媽媽!”抽泣聲變成了哭聲。“等一會兒放學了就能見到媽媽了。”同學們也過來安慰,可是,師生勸說并沒有起作用。“我找我媽!”說著他就要沖出教室。沒辦法,老師只好給他的媽媽打了電話。
第二天早晨, “舊戲”又重演了。
接下來的第三天、第四天……依然如此。
不論是
第二周的周五,小佳林一改常態,不再哭鬧了,開始和小伙伴們說話了。
接下來的繪本閱讀更加促進了小佳林的改變。每天高興地上學來,課上聽講專心,積極回答問題,學習越來越有進步,和同學和睦相處,真正融入到了集體之中。
現在,他已經成為了一(1)班的佼佼者,變
個案:陳天慧的故事
陳天慧是一個性格內向,而且很有個性的孩子。在學校不愿意與老師、同學交流。課堂上不論老師怎樣啟發、引導,她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干。
一個月之后,可能是對校園生活有所適應,也可能是迫于家長的壓力,她開始
接下來的日子陳天慧似乎沒有什么變化。直到臨近期末的一天,當媽媽小徐把女兒陳天慧創作的繪本《兔寶寶的故事》擺在班主任的面前時,班主任驚呆了!在場的老師驚呆了!她們不想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這是出自陳天慧之手。當擔任繪本教學的
之后,學校專門為陳天慧舉辦了個人繪本創作展。媽媽徐振紅還專門為女兒的作品展寫了序。序的最后她寫到:是繪本閱讀開啟了我女兒的智慧之門!
繪本閱讀確實改變了陳天慧。自從舉辦個人展覽后,小天慧更加自信了。慢慢地她
繪本閱讀帶來的并不僅僅是李佳林一個人改變.他只是我校學生眾多變化中的一個縮影。
家長的變化:
(1)教育觀念的轉變:
l 別小看孩子,他們的思想并不簡單;
l 孩子的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粗報、簡單的解決;
l 和孩子一起讀書是一種享受;
l 孩子要讀書,我們更應該讀書。
l 孩子是自己的,教育不能靠他人。
(2)教育行為的轉變:
l 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蹲下身來,走進孩子的心靈,與孩子一起看世界;
l 會更懂得和珍視與孩子共同交流、溝通的機會;
l 和孩子一起玩兒,一起讀書,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孩子。
個案:
很多年沒有做老師布置的作業了,今天卻要完成孩子的老師留給家長的作業,呵呵,感覺絕對不同。說句題外話--真得感
讀了《等一會兒,聰聰》我的感觸頗深,說實話心里也很矛盾。相信所有的家長都曾有過和聰聰的爸爸媽媽一樣的時候,然而作為家長,我們總是想把最好的給自己的孩子,甚至是希望能夠為他們打拼下一片江山。然而我們的家長各有不同的工作,面臨不同的壓力,以至疏忽了與孩子的那種親子交融,我想這是誰都不愿意的。 還有就是我們的孩子,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確孤獨甚至感覺寂寞,迫切的想尋找伙伴尋找交流的對象。因為以上諸多種種,所以我才矛盾。
在此,只想和所有孩子的爸爸說:“您少喝一次酒、少打一次牌、少玩一次網絡游戲來陪陪孩子”;也對所有的媽媽們說:“您少逛一次街、少去一次美容院、也少一次出游來陪陪孩子”!
二一班 趙晏茁家長
這個故事給我的感觸很大,文中的父母不正是我們這些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忽略認為不會有重要事的孩子們的父母嗎?作為父母,我們有對社會的一份責任,有對家人的一份責任,所以忙于工作,忙于為生機奔波,給予孩子的是愛:讓他吃飽穿暖,快樂成長。但陪孩子玩,真正的走進孩子的世界卻很難做到,一堆的借口讓我們停留在孩子的門外。
作為媽媽,感覺自己對孩子付出的太少,一直認為順其自然讓孩子自由發展就行了,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需要家長的正面引導。所以我不會再像文中的父母一樣,推脫自己的責任,而是第一時間解決孩子的問題,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做孩子的一生的良師益友!
一年級 劉遠家長
今天讀了
最近完成您布置的兩個作業以后,感覺自己從中學到了不少的東西。兒子和外甥倆個調皮鬼狀況百出一直讓我頭疼,讀過繪本真的讓我羞愧,我不再對他們指手畫腳,高高在上。我征求他們的意見以后,決定每人任一周小組長,負責監督管理另外一人,他們兩個自定獎懲規則,決定做得好一起獎,做不好一起罰。看上去興致頗高,今天第一天也確實初見成效。呵呵,看來我真的要用心做這兩個精靈古怪的鼠小弟的海獅,免得被外甥一直稱作最壞的大姨。
我建議,大家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什么問題或是好的建議,有時間的時候來這里聊聊,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獲呢!忠心希望我們的家庭成員越來越多!
……
通過家長們一封封的來信我們不難得到這樣一個信息:
孩子的教育不單單是學校的、老師的,更是我們做家長的義不容辭的義務。
家長教育觀念變化進一步促進了教育行為的轉變。
2.學生創作能力的增強
3.帶動學校的德育工作從關注學生的行為向關注學生的內心這一層面轉變
《大衛,不可以》這本繪本用更多的畫面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永遠做錯事的小男孩和一個時常把“不可以!”放在嘴邊的媽媽。大衛伸著舌頭,站在椅子上顫顫巍巍去夠糖罐;大衛一身污泥回家,客廳的地毯上留下了一串黑腳印;大衛在浴缸里鬧翻了天,水流成河;大衛光著屁股跑到了大街上……每一幅頁面里都有媽媽說的話“大衛,不可以!”但是,書的精華在后面:大衛在屋子里打棒球,把花瓶打破了。這下可闖大禍了,大衛被罰坐在墻角的小圓凳上,流眼淚了。于是,媽媽對他說:“寶貝,來這里。”媽媽給了他一個溫暖的擁
小小的繪本閱讀,短短的研究經歷給予了我們在低年級學生養成教育工作上的新途徑,我們將沿著這一通道不斷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