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小鹿,一個90后保險打工人~
最近看了幾篇玄幻小說,很多大佬為了追求長生,無所不用其極。
不禁思考一個問題:壽命越來越長,到底該高興還是該憂愁?
能有更多時間享受這世間美好確實值得高興。
但憂愁的是,延長的只有壽命,而不是青春。
目前中國預期壽命77.3歲,或許未來長命百歲都不是夢,可有精力奮斗賺錢的時間,也就中間短短二三十年。
每個人都想早點退休,不用上班就能拿到退休金,每天打打麻將,跳跳廣場舞,操勞一輩子,就圖拿了退休證后樂得逍遙。
但事實真是如此?
隨著老齡化加劇,老年人面臨的最大矛盾就是依舊旺盛的精神需求和快速衰退的身體機能無法平衡。
那我們該如何度過一個有保障的晚年?
靠國家社保的退休養老金?靠子女?
確實,以前可能有退休金支撐、有子女照顧,就萬事大吉。
但時代變了,以后再想靠社保和子女,肯定不穩。
相信經常網上沖浪或熱愛旅行的人會發現一個問題:很多老年人還在工作,補貼家用。
小鹿出去玩時,經常遇到60多歲的爺爺奶奶還在工作。
而且大多數老人從事的,都是他們退休前從未考慮過的“低端工作”。
保安、看大門、清潔工、撿垃圾......
甚至一些找不到工作、走投無路的老人,主動犯罪,以求進監獄“管住管吃” 。
為啥老了還要這么慘?
因為退休金不夠用呀......
雖然活到了退休年齡,但手里并沒有足夠的錢去養老,為了生存,不得不繼續工作。
而年齡大很難找到工作,只能找一些門檻極低的工作。
很心酸,但這就是現實。
社會養老保險的最初設計理念,有如下3方面:
熨平消費,即青壯年階段將部分可用于消費的收入儲蓄起來,轉移到年老退休后再使用;
代際間財富再分配,即參保群體共同分攤老年群體陷入貧窮的風險;
收入再分配,即對參保群體中的低收入人群給予較高養老金替代率,反而對高收入人群實行較低替代率。
這三項理念,推動了絕大多數國家建立養老三支柱體系:
第一支柱:強制公共養老金,本質上是政府兜底的模式,從根本上保障國民養老需求;
第二支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的職業養老金,單位和個人按規定比例共同繳費,政府一般會給予一定稅收優惠;
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自愿參加,如商業養老保險。
我國現在采用的也是養老三支柱體系,但嚴重依賴第一支柱。
我國養老第一支柱為基本養老保險,也就是我們說的退休金。
主要分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方式。
但由于社會統籌賬戶收不抵支的問題,個人賬戶處于長期空轉狀態,這樣背景下,退休金積累真的堪憂。
表面看,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結余在不斷增加,但基本是依賴財政補貼,如果僅看征繳收入,退休金面臨巨大缺口。
換句話說,目前我國的養老金體系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補貼所支撐。
隨著我國老齡化越老越嚴重,退休金越來越不夠用。
那怎么辦呢?靠子女?
年輕人壓力也越來越大呀。
據一項針對城市居民的調查顯示,35%的家庭要贍養4位老人,49%的家庭要贍養2-3位老人。
上有四老、下有兩小,中間倆人賺錢養活八個人。
試想一下,一旦父母老到需要人照顧時,我們作為子女的,肯定要付出金錢、時間和精力吧?
特別是獨生子女,能做的更多是出出錢,而無法完全親力親為去照顧父母。
因為承受著家庭責任,一旦停止工作喪失收入來源,整個家庭就會面臨巨大經濟壓力。
在錢不夠的情況下,養老和盡孝好像很難達到平衡。
很多聰明人早早地為自己和家人配置了齊全的保障和商業養老金。
生病了,保險公司可以報銷醫療費用,補償經濟損失;年老了,保險公司可以按月給一筆錢,配合退休金,錢包鼓鼓。
只可惜,大部分父母沒有提前儲備養老金的意識,對保險更是抗拒。
沒準備,才會有開頭小鹿講的老年人去打工,或者把養老重擔壓到子女身上的情況發生。
為了防止未來陷入這種困境,建議大家為父母做兩方面準備:
1.為父母設立一個養老金賬戶
可以是銀行卡,可以是年金險,可以是增額終身壽,雷打不動的按時存錢。
專款專用,等到父母年老時用來補充退休金空缺。
2.盡可能幫父母做一些保障
看看父母還能買什么商業保險,盡可能的去配置。
以防一場大病,甚至只是一次摔倒,讓父母躺在醫院也要為錢擔憂。
但老年人買保險有一點麻煩,可參考下面這篇文章,這里就不過多贅述了。